珠江口
三角洲網河和殘留河口灣並存的河口
珠江口是三角洲網河和殘留河口灣並存的河口,徑流大,潮差小,含沙量相對較小。河口區河汊發育,水網密布。珠江水系的幾條幹流──西江、北江和東江,以及增江、流溪河和潭江,到了下游相互溝通,呈 8條放射狀排列的分流水道流入南海。
珠江是我國第二大河流,第三長河流。年徑流量3492多億立方米,居全國江河水系的第二位,僅次於長江,是黃河年徑流量的6倍。全長2320千米,流域面積約44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境內第三長河流。珠江包括西江、北江和東江三大支流,其中西江最長,通常被稱為珠江的主幹。
1809年以後,珠江河口海圖第一次測繪。1853年以後,香港和河口區設置了台站,用以觀測水文氣象。1975和1977年,分別對伶仃洋和磨刀門口外的地形,水文泥沙和底質進行了調查。1980~1982年,開展了河口的海岸帶與海塗自然資源綜合調查。
珠江入海口門從東向西有虎門、蕉門、洪奇瀝、橫門、磨刀門、雞啼門、虎跳門和崖門。從西江羚羊峽、北江蘆苞、東江鐵崗、流溪河蚌湖和潭江三埠等地以下至三水、石龍、石咀等地為近口段,至各分流水道的口門為河口段,另有伶仃洋和黃茅海兩個河口灣。從口門向外至45米等深線附近為口外海濱(見圖)。
珠江口
珠江年平均流量約1萬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3457.8億立方米。4~9月的徑流量佔全年的80%。多年平均含沙量0.136(博羅站)~0.306(馬口站)千克/立方米,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8359萬噸,估算年推移質輸沙量約800萬噸。流域來沙中有15.5%淤積在三角洲河網內,其餘都由口門泄出。排沙量以磨刀門和洪奇瀝最多。
珠江流域中心城市-廣州
珠江流域中心城市-廣州
河口淡水向外海擴散,存在著兩個軸向:其一,垂直於海岸指向東南,夏季因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向東北漂移,洪水時能擴展到遠離香港百餘公里之遙,冬春季節則明顯地向岸收縮;其二,平行於海岸終年沿岸指向西南。洪水期,口外海濱表層沖淡水向外海擴散的同時,有外海的深層陸架水沿海底向陸作補償運動。
在珠江口登陸的颱風平均每年有1次,個別年份達4~5次。受颱風和熱帶低壓的影響,河口增水現象顯著,最大增水值達 1.58米(黃金站)。口外海濱,10~3月以東北向風浪為主,5~8月多南、西南向風浪,平均波高0.9~1.9米。香港橫欄島在颱風期間實測最大波高達10.4米。
河槽發展的總趨勢是緩慢淤積。近口段經歷了汊道歸併為單一水道后,沖淤變化不大。河口段由於水網交錯,水流分散,洪水波展平,徑流與潮流頂托、潮流會潮等,容易發生淤積,但一般有洪淤枯沖的規律。口門附近處於徑流和潮流的消能帶以及鹽淡水混合帶,泥沙沉積,形成了攔門沙壩等堆積地形。例如,西江磨刀門外的攔門沙發育規模很大,口門延伸速度也最快,每年可達 100米以上。口外海濱近百年來平均每年成陸面積近6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