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痙攣

冠狀動脈痙攣

冠狀動徠脈痙攣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痙攣是指各種原因所致的冠狀動脈一過性收縮,引起血管部分或完全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冠狀動脈痙攣的發病機制可分為神經機制和體液機制兩方面,從神經機制方面講,中樞神經和植物神經活動對冠狀動脈痙攣的發生起重要作用。從體液機制上講,血栓素和前列腺素之間、內皮素與內皮源舒張因子之間,是調節血管口徑的重要因素。冠狀動脈痙攣的患者無特異性體征,胸悶、胸痛癥狀與典型的心絞痛相符,一般在安靜時出現。冠狀動脈痙攣以藥物治療為主,首選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冠狀動脈痙攣如不積極治療,或久治不愈,可誘發心絞痛、心律失常、心室纖顫、心肌梗死等。冠狀動脈痙攣一般預后良好,5年生存率可高達89%~97%。有多支血管病變或併發嚴重併發症者,預后較差。

就診科室


● 心血管內科、內科、急診科

病因


● 冠狀動脈病變
● 造影導管刺激
● 造影劑刺激

癥狀


● 冠狀動脈痙攣的主要癥狀包括:
● 根據冠狀動脈硬化的程度不同,癥狀不一,有輕有重。
● 無特異性體征。
● 胸悶、胸痛癥狀與典型的心絞痛相符。
● 一般在安靜時出現。

檢查


● 確診冠狀動脈痙攣主要依據心電圖檢查。
● 心電圖
● ● 標準導聯心電圖無ST段抬高,說明冠狀動脈痙攣的臨床表現多為非典型的變異型心絞痛。
● ● 冠狀動脈痙攣是否伴ST段抬高可能主要取決於冠狀動脈痙攣程度,非完全閉塞性痙攣往往表現為ST段壓低或T波改變,只有嚴重痙攣使血管接近完全閉塞時才表現為ST段抬高。

診斷


● 心電圖
● ● 表現為靜息性胸痛或胸悶的病人,通過在發作時心電圖記錄或動態心電圖檢查診斷。
● 乙醯膽鹼試驗
● ● 冠狀動脈內注射乙醯膽鹼后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達到90%以上,同時出現類似平時的胸痛或胸悶發作,伴或不伴有心電圖缺血性改變,在冠狀動脈痙攣解除后胸痛或胸悶隨之緩解。
● 非創傷性診斷
● ● 核素灌注心肌顯像負荷試驗呈現反向再分佈,即負荷狀態下心肌血流灌注良好但靜息狀態下出現灌注缺損。

鑒別診斷


● 冠狀動脈痙攣需要與急性心包炎、急性肺動脈栓塞、急腹症、主動脈夾層分離等鑒別。當無特異性體征,胸悶、胸痛癥狀與典型的心絞痛相符,一般在安靜時出現時,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需要根據臨床表現、心電圖等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並進行相應的治療。

治療


● 冠狀動脈痙攣以藥物治療為主,首選鈣離子通道阻斷劑,也可用硝酸酯類和血小板抑製劑等,避免使用血管收縮藥物及β受體阻滯劑。

藥物治療

● 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對解除冠狀動脈痙攣十分有效,常用藥物有硝苯地平、地爾硫卓等。
● 硝酸酯類對固定狹窄的冠狀動脈痙攣有效。舌下口含硝酸甘油,不緩解者可重複給葯(注意血壓)。
● 血小板抑製劑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素生成,不僅能防止冠狀動脈急性血栓形成,而且還可防止血栓素所致的冠狀動脈痙攣。
● 其他
● ● 若發生嚴重低血壓,應同時使用多巴胺以維持血壓。
● ● 若發生心跳驟停,應立即開始心肺腦復甦治療。
● ● 避免使用血管收縮藥物及β受體阻滯劑。

手術治療

● 冠狀動脈嚴重狹窄且內科治療無效,可作血運重建。但術後效果不如無冠狀動脈痙攣者,仍需服用鈣離子通道阻斷劑。

危害


● 持久的冠狀動脈痙攣可造成心肌梗死,危及生命。

預后


● 冠狀動脈痙攣一般預后良好,5年生存率可高達89%~97%。有多支血管病變或併發嚴重併發症者,預后較差。

預防


● 運動鍛煉時間的選擇下午16時~17時左右最佳,其次為晚間(飯後2~3小時)。
●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運動后心率不應超過運動前的30%,應以緩慢運動為宜。
● 一次運動治療后的效應持續時間大約為2~3天,所以運動頻率應該每周至少3次,經常運動者可以堅持每周鍛煉5~6次。
● 運動持續時間一般要求每次運動持續45~60分鐘,其中包括10~15分鐘熱身活動,急性發作期的患者不宜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