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證
陰虛證
陰虛證,病症名。主要表現為腰膝酸軟、夜間盜汗、虛煩失眠、手足心熱、口鼻乾燥、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大便乾燥、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
● 英文名稱:Yin Deficiency Pattern/Syndrom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八綱辨證
● 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素問·調經論》)
● 陰精、陰液不足,以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口燥咽干,便秘尿赤,午後潮熱,顴紅,盜汗,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等為常見症的證候。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陰偏衰,機體陰液不足,寧靜、涼潤、抑制等功能減退,陰不制陽,出現虛熱內生的陰虛證,即所謂“陰虛則陽亢”、“陰虛則熱”。
● 陰虛不足,虛陽上浮,故見面顴唇紅,潮熱盜汗,五心煩熱。
● 虛熱擾心,故心煩不寐,或昏昏沉沉欲睡。
● 陰津不足,故身體消瘦,水不上潮,故口燥咽干,或唇乾舌燥。
● 陰津虧損,筋無所養,故手足蠕動,時有抽搐。
● 陰虛證一般表現為形體消瘦,口燥咽干,兩顴潮紅,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小便短黃,大便乾結,舌紅少津或少苔,脈細數等。
● 肺陰虛:燥熱傷肺,或癆蟲蝕肺,或煙草熏灼,或久病咳喘,致肺陰損傷。症見咳嗽無痰或痰少而黏,甚則痰中帶血,口咽乾燥,午後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紅,聲音嘶啞。
● 心陰虛:思慮勞神太過,或溫熱火邪,耗傷心陰;或肝腎陰虧,累及心陰。症見心悸怔忡,失眠多夢,五心煩熱。
● 胃陰虛:熱病後期,耗傷胃陰;或情志鬱結,氣鬱化火,灼傷胃陰;或吐瀉太過,傷津耗液;或過食辛辣、香燥之品,耗傷胃陰。症見胃脘隱隱作痛,或脘痞不舒,飢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乾結,乾嘔呃逆。
● 肝陰虛:情志不遂,氣鬱化火,或熱病後期,灼傷陰液;或腎陰不足,水不涵木,累及肝陰。症見頭暈耳鳴,兩目乾澀,脅肋灼痛,手足蠕動。
● 腎陰虛:稟賦不足腎陰素虧,或溫熱後期,或虛勞久病,或房事不節,或過服溫燥,耗傷腎陰。症見腰膝酸軟,眩暈耳鳴,男子陽強易舉,遺精,女子經少經閉,或見崩漏,形體消瘦。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