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平快
詞語
短平快,拼音duǎn píng kuài,意思指排球比賽中“快攻”戰術的一種。形容技術開發項目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用於作謂語、定語;用於口語等。
排球比賽中“快攻”戰術的一種。形容技術開發項目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
短平快作謂語、定語;用於口語等。
我們盡量引進那些短平快的項目
research with little investment but quick result
排球運動快球的一種。一般指二傳手正面傳出速度快、弧度平的球的同時,扣球手在距其2米左右處跳起,揮臂截擊二傳手平拉過來的球。可根據戰術需要,利用球網位置,提前或錯后擊球。這類扣球由於速度快、弧度平、空中擊球點多,故威力很強,並可用以掩護而組成多種集體進攻戰術。
“二十年磨一劍”的學術精神在當今中國越來越成為稀缺資源。在我看來,劍磨得好不好,肯不肯二十年磨一劍,既繫於個人心境,也需要外在環境的配合。
作為當代中國學者,如果你真的想“二十年磨一劍”,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不怕搶灘”。要不,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別人搶先出版,你就白做了。你願意磨二十年,而不是三年五年就趕緊出手,並且對自己的工作極有自信,相信自有獨到的見識與裁斷,跟那些輾轉抄錄的不一樣,不會被輕易覆蓋。有些書是開風氣的,那要早點出來,不完善沒關係;而那些屬於常規建設的,則講求“功德圓滿”,需要水磨工夫,不能急。說句不好聽的,如今刊行的很多學術書,大都是“半成品”――立意很好,作者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可火候不到,提前出爐,因而留下了不少遺憾。“精品”之所以不“精”,主要原因是打磨不夠;而背後的因素則是市場誘惑與學術評估並舉,剝奪了學者本該有的從容、澹定與自信。
以我的觀察,近二十年,好的人文學著作,大體上有三個特點:第一,個人撰寫;第二,長期經營;第三,沒有或很少有資助。我對人文研究領域的“大兵團作戰”不太欣賞,動輒四五十人的合作項目,但能否“強強聯合”,我有點懷疑。至於強大的經費支持,對於人文學者來說不是最關鍵的,有時甚至還壞事。因為,拿人家的錢,就得急趕著出成果,不允許你慢工出細活。
這套項目管理機制,基本上是從理工科延伸到社會科學,最後才進入人文學領域。而最不適應這套機制的,正是人文學者。有的學術憑的是學者自己的學術感覺,長期積累,逐漸摸索,你非要他開工之前就拿出完整的規劃,那隻能瞎編。這一套管理辦法,培養出一大批“填表專家”,題目設計得很漂亮,計劃也編排得很完美,主要精力和才華都用在如何把錢騙到手。這就難怪,走進書店,大都是急就章,“好書名”很多,好書很少。
建議政府改變獎勵學術的機制,除了現行的課題申請,應增加一些獎勵辦法,鼓勵學者們坐穩冷板凳,甘心情願地十年甚至二十年“磨一劍”。否則,再過若干年,放眼中國學界,可能全都是“短平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