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有風吹過
2008年梁明導演校園愛情電影
《夏天,有風吹過》是由李力編劇、梁明執導、中國傳媒大學出品的校園愛情類電影,該片由霍泥芳、唐加思、張宇鵬、徐春妮、張戈等主演。
影片以半夏、天晴兩個女孩的成長曆程為主線,講述了兩個性格迥異的女孩青春期的煩惱與快樂。
《夏天,有風吹過》劇照
演員 | 角色 | 備註 |
霍泥芳 | 蘇半夏 | |
唐加思 | 李天晴 | |
徐春妮 | 白菊 | |
張宇鵬 | 高歌 | |
張戈 | 王宇遲 | |
慧智 | 麥小麥 | |
趙娟 | 天晴媽媽 | |
張紹剛 | 張教授 | |
趙寧宇 | 趙教授 | |
梁珏 | 梁雨婷 | |
孫德元 | 語文老師 | |
錢晶晶 | 數學老師 | |
張楠 | 珠寶公司經理 | |
陳建 | 體育老師 | |
李婷婷 | 餐廳店長 | |
吳登 | 希望先生 | |
劉海艦 | 醫生 | |
劉芷含 | 師姐 | |
李婕 | 電視播音員 |
出品人 | 蘇志武、齊為民 |
製作人 | 齊為民、周涌 |
監製 | 仲呈祥、李興國 |
原著 | 李力、薛晴 |
導演 | 梁明 |
副導演(助理) | 李力、高志丹 |
編劇 | 李力 |
攝影 | 梁明、於小忱 |
配樂 | 舒楠 |
剪輯 | 薛芳民 |
道具 | 馮志遠 |
美術設計 | 張洪文、於樹耀、馬贏波 |
服裝設計 | 張鑫淼 |
燈光 | 江洋、韓東 |
錄音 | 陳峯 |
場記 | 劉芳 |
參考資料
夏天,有風吹過 | 蘇半夏 演員 霍泥芳 由於青春期生理問題,一直懷有嚴重的自卑心理,中學生活陰鬱壓抑,依靠七色花戒指的指引和天晴的幫助,解決了困擾自己以久的青春期問題,也逐漸擺脫心理陰影,通過自己的努力如願以償的踏入了夢想的高校。 |
夏天,有風吹過 | 李天晴 演員 唐加思 “天之驕女”,功課好、舞蹈好、性格好,媽媽是舞蹈教師,天晴彷彿是童話里的公主,處處被關懷、被愛護。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同校、同屆的女生半夏並與其成為朋友。 |
夏天,有風吹過 | 高歌 演員 張宇鵬 攝影系男生。富有理想,為了使乾旱的家鄉寧夏早日擺脫愚昧貧窮,將自己的激情投入到支援西部的計劃當中。在一次對支邊教師的採訪中不幸遇難,導致腦死亡。 |
夏天,有風吹過 | 白菊 演員 徐春妮 電視節目主持人。她所主持的電視節目幫助青春期少女大梅擺脫了自卑的心理陰影,使七色花的故事又改變了另一個生命,創造了奇迹。因為天晴心臟病的突發,白菊以及其他夥伴共同決定把高歌的心臟移植入天晴體內,使得天晴免於死亡。 |
曲名 | 作詞 | 作曲 | 演唱 |
《Newsummer》 | 宋迪 | 李力 | 劉雅婕、何琪 |
參考資料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人 |
2008-07-06 | 第9屆長春電影節最佳女配角 | 唐佳思 |
第9屆長春電影節最佳新人獎 | 霍泥芳 | |
第9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最佳音樂提名 | 梁明 | |
2009-04-26 | 第16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教育題材獎 | —— |
梁明導演想拍一部詩一樣的電影,它不是靠情節來吸引人的東西。這種校園題材的電影很少有人拍,拍攝這部電影是想要通過這部電影告訴觀眾大多數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都多或少地遇到一些困惑,希望能夠讓觀眾得到正確的引導,健康成長,順利度過青春期。
導演選中霍泥芳、唐加思這兩名女主角是因為這部戲講的是青少年的故事,所以用明星的話會有一些年齡上的問題。唐加思的性格很符合天晴這個角色。霍泥芳適合演繹蘇半夏這個具有挑戰性的角色,因為她氣質很到位,在戲里是那種壓抑的樣子。
影片的基本色調充滿綠色,在畫面的處理和鏡頭的選擇上更追求一種詩意的表達。如影片的前2、3分鐘沒有什麼語言,完全運用鏡頭表現主人公半夏的心理狀態。在製作過程中有意識地去運用影像語言結構影片,使整個影片在充滿畫面美感的同時直接闡述思想、表達感情、創造意境。
製作方 | 發行方 |
中國傳媒大學 | 北京海晏和清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
《夏天,有風吹過》像一首詩,它醞釀的,是綿綿詠嘆和沉思的散點詩情,它展示的,是青春記憶中隨處散落的一塊塊時間碎片和成長足跡。電影畫面精緻、彩清新,風格唯美詩意,追求抒情性、哲思性,處處渲染出一種意緒、一種氛圍、一種情調,追尋了一段人生的動人情致(新浪娛樂評)。
《夏天,有風吹過》擁有成長、心理、創傷性等青春元素,有動人的質感和內涵。它純粹地講述青春故事,關注身體疼痛,關注內心成長(北京大學副教授陳宇評)。
《夏天,有風吹過》所表達的青少年教育問題也讓觀眾感同身受。影片應邀在台灣戲院放映后受到台灣觀眾的喜歡,觀眾對影片的題材很感興趣(騰訊新聞評)。
《夏天,有風吹過》既表現置身於多元駁雜的城市文化空間中的孩子們在面對時尚潮流、貧富差距、人際衝突時心靈世界的困惑與躁動,也不迴避中國西部和內陸山區教育資源匱乏、教學設施落後、師資短缺、生源流失的教育現狀。正是因為對真實現狀的不迴避,這部電影才具有現實感、責任感和憂患感,才多了反思和批判的力量(網易新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