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馬燈

車馬燈

車馬燈這種民間舞蹈,在全南縣各地均有流傳,而以四燈二車一馬為表演形式的民間舞蹈,則主要流傳於全南南部地區的南逕鎮等地。

據南逕鎮馬古塘村的老藝人譚春雲介紹,車馬燈這一民間舞蹈於清末民初年間始創。據說,全南縣金龍鎮員山村繆雲龍在外當兵多年,此人聰明好學、記性尤強,他看了許多湖南戲班的演出。退役回鄉后,便糅合湖南花鼓戲和本地採茶戲、客家傳統歌舞之所長,首創了車馬燈這一集歌、舞、戲於一體的獨特藝術形式。之後,南逕人譚春雲再向繆雲龍學戲,把車馬燈傳到南逕鎮等地,並逐漸使之成為當地農村一種主要的文藝活動形式。

基本信息


車馬燈
車馬燈
文化遺產名稱:車馬燈
所屬地區:江西 · 贛州 · 全南縣
遺產編號:Ⅴ-8
遺產類別:曲藝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全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遺產級別:省

曲藝簡介


車馬燈這種形式的民間舞蹈,在江西全南各地均有流傳,而以四燈二車一馬為表演形式的民間舞蹈,則主要流傳於全南南部的南逕鎮等地方。

歷史溯源


據南逕鎮馬古塘村的車馬燈老藝人譚春雲介紹,車馬燈這一民間舞蹈約於清末民國初年間始創。據稱,全南縣金龍鎮員山村繆雲龍在贛州當兵多年,此人聰敏好動、記性尤強,特別酷愛湖南戲,他在贛州看了許多湖南戲班的演出。退役回鄉后,他便糅合湖南花鼓戲和本地採茶戲、客家傳統歌舞之長,首創了車馬燈這一集歌舞戲於一體的獨特藝術形式。之後,南逕人譚春雲再向繆雲龍學戲,把車馬燈傳到南逕鎮等地,並逐漸使之成為當地農村一種主要的文藝活動形式。

表演形式


meili
meili
車馬燈的表演者為一生二旦二丑,生角戴紗帽、穿長袍、掛口須;旦角頭飾絳珠、手拿花扇;丑角則車夫短打裝扮,類似戲劇人物造型。從人物造型及音樂等方面可看出,車馬燈受湖南戲的影響很大。
車馬燈這種民間舞蹈共有三個層次:“走車馬”“跳加冠”“撿包子”。其藝術特點是“走車馬”舞熱烈、歡快,“跳加冠”舞風趣、詼諧,“撿包子”舞輕盈、活潑。這個節目一般在新年至元宵節這段時間演出,民間俗稱“打花鼓”。隨著車馬燈在全南的影響日隆,當地許多民間採茶戲班都是把這個舞蹈放在正戲的開頭,演完車馬燈再演出正戲。

主要特徵


車馬燈的音樂常伴有以“十二月花會”為主題的一段燈歌。其音樂中“二月好看花”最早是唱“三十六古人標”(又叫“花會歌”),“跳加冠”舞伴以打擊樂,“撿包子”用的是一段“串子”。音樂曲調結構完整,旋律優美動聽,主奏樂器用二胡(當地俗稱勾筒)。
車馬燈歌詞生動、樸素、明朗,不事雕飾,從歌詞里體現出了客家人在贛南這片山川秀美的大地上,隨著季節的變化,合理安排農忙、農閑,奉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時間,符合自然生存法則。
車馬燈表演
車馬燈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