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代赭湯
旋覆代赭湯
旋覆代赭湯,中醫方劑名。為理氣劑,具有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功效。主治胃虛痰阻氣逆證。胃脘痞悶或脹滿,按之不痛,頻頻噯氣,或見納差、呃逆、噁心,甚或嘔吐,舌苔白膩,脈緩或滑。臨床常用於治療胃神經官能症、胃擴張、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幽門不完全性梗阻、神經性呃逆、膈肌痙攣等屬胃虛痰阻者。
旋覆代赭用人蔘,半夏姜甘大棗臨,重以鎮逆咸軟痞,痞硬噫氣力能禁。
旋覆花、半夏、甘草、人蔘、代赭石、生薑、大棗。
旋覆花、半夏(洗)、甘草(炙)各9g、人蔘、代赭石各6g,生薑15g,大棗(擘)4枚。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胃虛痰阻氣逆證。胃脘痞悶或脹滿,按之不痛,頻頻噯氣,或見納差、呃逆、噁心,甚或嘔吐,舌苔白膩,脈緩或滑。
本方證因胃氣虛弱,痰濁內阻所致胃脘痞悶脹滿、頻頻噯氣,甚或嘔吐、呃逆等證。原書用於“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此乃外邪雖經汗、吐、下而解,但治不如法,中氣已傷,痰涎內生,胃失和降,痰氣上逆之故。而胃虛當補、痰濁當化、氣逆當降,所以擬化痰降逆,益氣補虛之法。方中旋覆花性溫而能下氣消痰,降逆止噯,是為君葯。代赭石質重而沉降,善鎮沖逆,但味苦氣寒,故用量稍小為臣葯;生薑於本方用量獨重,寓意有三:一為和胃降逆以增止嘔之效,二為宣散水氣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約代赭石的寒涼之性,使其鎮降氣逆而不伐胃;半夏辛溫,祛痰散結,降逆和胃,並為臣葯。人蔘、炙甘草、大棗益脾胃,補氣虛,扶助己傷之中氣,為佐使之用。
諸葯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劑,使痰涎得消,逆氣得平,中虛得復,則心下之痞硬除而噯氣、嘔呃可止。
本方為治療胃虛痰阻氣逆證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心下痞硬,噯氣頻作,或嘔吐,呃逆,苔白膩,脈緩或滑為辨證要點。
若胃氣不虛者,可去人蔘、大棗,加重代赭石用量,以增重鎮降逆之效;痰多者,可加茯苓、陳皮助化痰和胃之力。
胃虛有熱之嘔吐、呃逆、噯氣者不宜使用本方。因方中代赭石、半夏有降逆作用,妊娠嘔吐者不宜用之。
服藥時以少量頻服為佳,可預防服后吐出。若頑固性嘔吐,服藥入口即吐者,可用灶心黃土或蘆根先煎取汁,以葯汁煎其他葯。
乾薑人蔘半夏丸
乾薑、人蔘各6g,半夏9g。
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
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妊娠及脾胃虛寒之嘔吐。
《金匱要略》
本方與旋覆代赭湯均可降逆補虛,用治胃虛嘔逆證。但本方原治“妊娠嘔吐不止”,溫補為主,少佐降逆葯,服量亦小,以防傷胎;而旋覆代赭湯重在降逆,兼以補虛,用治胃虛痰濁氣逆證。
小半夏湯
半夏15g,生薑10g。
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和胃止嘔,散飲降逆。
痰飲嘔吐。胸悶不渴,舌苔白。
《金匱要略》
1.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2.方論選錄 許宏《金鏡內台方議》卷8:“汗吐下后,大邪雖解,胃氣已弱而未和,虛氣上逆,故心下痞硬,而噫氣不除者。與旋覆花下氣除痰為君,以代赭石為臣,而鎮其虛氣;以生薑、半夏之辛,而散逆氣,除痞散硬為佐;人蔘、大棗、甘草之甘,而調緩其中,以補胃氣而除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