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大渠村的結果 展開
- 福建省泰寧縣下渠鄉下轄村
- 山西省鹽湖區大渠街道下轄村
- 山西省平順縣青羊鎮下轄村
大渠村
山西省鹽湖區大渠街道下轄村
大渠村,又名大(tuo)村。東依西馮村、西鄰寺北村、北靠董家營村、南旁王家營村,為中心低洼地帶,每逢雨季發洪水,四鄰洪水皆繞村四周而過,經村南渠匯入運城姚堰渠,因而得名“大渠村”,一直沿用至今。
大渠村位於關聖像轉盤崗正西1公里處,為大渠街道辦事處所在地,全村有683人,總面積1918.2畝。村內柏油路四通八達,巷道整潔,10(B)公交車從村中通過,交通十分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村中農民以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為主,其餘勞動力大多在城務工,主要街道設有鄉鎮中學“河東中學”和“標準示範小學”各一所,設有大渠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郵電所、信用社、電力管理所等部門。村入駐企業有“河東龍鋁業有限公司”、“南國風光生態園酒店”等。
大渠村具體起源於那個年代,現已無從考證。據村94歲高齡原住民周兆祥老人回憶,大渠村在清光緒之前,人丁興旺,村裡形成南周家、北周家、拜家、宋家四大家族,建有“華仙廟”、“藥王廟”、“財神廟”三座廟宇(后均毀於抗戰期間)和大財主宋家的宋家樓,又名大(tuo)村。
光緒年間,因旱災弄飢荒,逃荒的逃荒,餓死的餓死,使村人口劇減;隨後在民國十八年又因一場“霍亂”的大爆發,使得有名的大(tuo)村僅剩170餘人。便有了隨後的“大(tuo)村不大(da),小曲(相鄰村)不小。”一說。
抗戰期間,日寇佔領宋家樓,以此為據點,發動侵略。智慧的大渠人,利用地道和日寇展開鬥爭,使得日寇的三次進攻都以失敗告終。便有了後來“三進三退”這一說。
解放后,劃分行政區域,曾一度將西馮村和王家營村劃歸大渠管轄,統稱“大渠村”,大(tuo)村又一度大(tuo)了起來。到了七十年代重新劃分行政區域的時候,三個村子又各自為一個行政村,一直保持至今。
大渠村域內有一聞名遐邇的“河東書院”,坐落於大渠街道辦事處後院。河東書院建於明正德九年(1514),后屢遭劫難,現僅存藏書樓。藏書樓位於書院四教亭后,坐北朝南,方形二層,磚石構造,歇山式仿木結構樓頂,通高近7米,底層面積81平方米,有磚砌拱形門洞可進入。二層面積38平方米,牆壁四周浮雕有魚龍變化圖案,十分精巧。明代河東名儒呂冉寫詩讚道:“離城十里地清幽,南對中條起玉樓。墳典以來俱頓足,海山何處可尋頭。”
據縣誌記載,河東書院原佔地30餘畝,有學田40餘畝,座北朝南,沿中軸線向北,前有先門、儀門、講經堂,堂前台階上建有卷棚,台下栽松槐,東側配崇義齋,西側配遠利齋。講經堂北是五間的退思堂,堂東偏南是左曲房,堂西偏南是右曲房。過退思堂,為四教亭。過四教亭,即為藏書樓。樓上中間是祭祀三晉名賢的神堂,兩旁是藏書的房間。藏書樓四周環以池水,名環池,池內種蓮,可泛舟而行。環池以北是亂石灘,灘北有九峰山,上建仰止亭。山東名杏壇,山西名桃源。
山旁有磚井,叫源頭,山下有四洞,曲折通往後山,洞名遊仙。山上怪石磷峋,樹木繁茂,左山名豹變,右山名風鳴。前人登藏書樓曾寫有“怪石攢成九疊屏,層樓上倚六符星”之句,即指假山而言。在其兩側建有石榴園、葡萄園、牡丹園等,內皆有亭供人們游賞,最後有百果園和游息亭等。書院內殿宇莊嚴,亭閣傲立,小橋流水,園林清秀,環境優雅,風景宜人,堪稱當地一絕。前人詠河東書院一詩,生動描繪其勝景:“勝地幽深草樹新,開先卜築待居鄰。山連華岳環三晉,水帶黃河見七津。剩有琴書期自得,不妨魚鳥月相親。渚蓮徑竹多風日,壇杏宮芹與暮春。”河東書院自建成至停辦,歷經明、清、民國三代,計423年,為當時晉南最高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