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政教合一的伊斯蘭酋長國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普什圖語:د افغانستان اسلامي امارات‎,英語:The Islamic Emirate of Afghanistan),是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酋長國。一般通稱塔利班政權或神學士政權,在1996年建立並展開對阿富汗長達五年的統治,至2001年末倒台。

徠在統治期間,塔利班奉行伊斯蘭的基本教義,禁止女性工作,對外封閉,對經濟民生毫無建樹,生活水平倒退,阿富汗更成為文盲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塔利班在極盛時期,也從未有效統治阿富汗全境;該國東北部、約10%左右的範圍由阿富汗伊斯蘭聯合拯救陣線(簡稱北方聯盟)所控制。在塔利班統治期間,起初甚得民心,但持續五年的內戰不斷,加上屠殺哈扎拉人,使人民厭戰情緒日增。911襲擊事件后,美國向阿富汗宣戰,加上北方聯盟的反抗,粉碎了塔利班五年的政權。

基本簡介


國徽
國徽
領導人:毛拉·穆罕默德·奧馬爾(阿富汗埃米爾、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大協商會議最高常務會議主席、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部長委員會主席、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軍事指揮委員會主席)
國家元首稱謂: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大協商會議最高常務會議(集體元首)
阿富汗埃米爾(國家元首,選舉產生,終身任職)
議長稱謂: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大協商會議。政府稱謂: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部長委員會。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軍事指揮委員會。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宗教領袖會議。

歷史介紹


塔利班崛起

蘇聯撤軍阿富汗后,建立了阿富汗伊斯蘭國,統治者為布爾漢努丁·拉巴尼。然而拉巴尼的政權並不穩固,各派系常常發生武裝衝突。此時有一個毫不起眼的伊斯蘭學生組織崛起,名為塔利班,在普什圖語中意為“學生”,領導者為穆罕默德·奧馬爾。塔利班是一支由神學院學生組成的部隊,在1994年出現,以坎大哈為基地,並迅速壯大。在最初幾個月里取得一連串軍事勝利,奪取了西南部九個省份。塔利班打著“剷除軍閥、恢復和平、重建國家”和“建立真正伊斯蘭政府”旗號,聲稱不服從任何黨派,拒絕和談,視《可蘭經》為法律,在戰場上的士兵也會帶著《可蘭經》。塔利班在攻佔的地方建立統一的行政機構,恢復法院、學校、醫院等,贏得廣大民眾的支持。
在1996年9月25日,塔利班攻克了喀布爾以東75公里的戰略重鎮,並向喀布爾推進。26日,塔利班部隊攻入喀布爾東部城區,並向市中心推進,與政府軍交戰。27日,塔利班攻佔總統府,並控制大部份喀布爾,政府軍退守喀布爾以北地區,並計劃反攻。佔領喀布爾不久后,奧馬爾任命一個由六人組成的臨時委員會接管政權,處理政務。塔利班繼續追擊政府軍,政府軍退守東北部潘傑希爾山谷。10月,塔利班建立了以穆罕默德·奧馬爾為首的臨時政府,奧馬爾被伊斯蘭教神職人員推舉為最高宗教領袖。

內戰的持續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塔利班奪權后,使原本不少敵對的派系有了共同敵人。1996年10月9日,前政府軍艾哈邁德·沙阿·馬蘇德領導的主要由塔吉克人組成的前政府軍武裝、與烏茲別克武裝和伊斯蘭黨武裝簽署一份共同對抗塔利班的協議,成立阿富汗“最高防禦委員會”,成立反塔利班的北方聯盟。協議規定如果任何一方受到塔利班攻擊,其它派系應給予支持。北方聯盟總兵力約6萬人,其地是在東北部的潘傑希爾山谷。然而由於內部派
系本身的矛盾,使聯盟的作用很少,在戰事上常常失利。
1998年4月17日,在美國總統特使、駐聯合國大使比爾·理查森斡旋下,雙方同意停火,並在4月27日的聯合國和伊斯蘭會議的主持下,在伊斯蘭堡舉行會談 。由於雙方存在嚴重分歧,會談很快便破裂,雙方重新交戰,發起進攻。1999年7月28日,已控制近90%領土的塔利班向北方聯盟發起大規模進攻,意圖取得阿富汗的完全控制權,以換得國際社會的承認,並奪取了北方聯盟的戰略重地巴格蘭空軍基地,不過聯盟很快便發動反攻,收復幾乎所有失地。2000年5月10日在沙烏地阿拉伯吉達舉行的會談中,雙方達成停火協議,同意交還戰俘。但在9月,雙方又發生激戰,塔利班奪取了塔盧坎,但很快被馬蘇德指揮的軍隊奪回。

塔利班倒台

911事件發生后,美國認為發動是次恐怖襲擊的主謀是奧薩馬·本·拉登,聯合國安理會要求塔利班執行聯合國安理會第1333號決議,關閉恐怖份子訓練基地和交出本·拉登。2001年10月7日,英美已組成聯軍進入阿富汗境內與當地的北方聯盟接觸。雙方其後達成協議,合作推翻塔利班政權。並在當天晚上進行空襲,攻擊塔利班和阿爾蓋達多個據點。聯軍在阿富汗迅速取得勝利,在11月13日北方聯盟部隊抵達喀布爾,標誌著塔利班在阿富汗全國的瓦解,殘餘的塔利班部隊撤退坎大哈周圍地區。12月,塔利班交出坎大哈的控制權,塔利班政權正式倒台。在美國的扶持下,建立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取代舊的塔利班政權,哈米德·卡爾扎伊為第一任領導人。

成立國家

202徠1年8月19日,塔利班宣布成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同日,塔利班發言人穆賈希德在推特上發布了該國“國旗”。

經濟


在塔利班統治期間,經濟毫無建樹,阿富汗反而成為罌粟最大產地,在2000年輸出量佔全球75%。在此之前,阿富汗已受到長達近20年的戰爭摧殘,許多工廠被炸毀,農業灌溉系統被破壞,工農業產量急劇下降,國內經濟蕭條,城市的失業率高企,缺乏就業機會,生產和日用物品極為缺乏。塔利班時間,經濟中唯一不斷增長是罌粟的種植和鴉片的生產,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罌粟產地之一,歐洲80%海洛因和美洲部份海洛因都是來自阿富汗。由於罌粟的收入是大麥的10倍,由此種植罌粟為農民提供穩定的收入,為政府提供稅收,成為阿富汗的經濟基礎。雖然政府也禁止人民種植罌粟,取得不錯的成效,但在北方聯盟所控制的地區仍大肆種植罌粟。阿富汗戰爭后,禁毒計劃全盤瓦解,毒品種植再度盛行。

社會


巴米揚大佛遺址
巴米揚大佛遺址
塔利班試圖建立一個真正伊斯蘭國家,採取一系列伊斯蘭化措施,恢復伊斯蘭教的傳統生活方式。政府規定國民須穿上伊斯蘭傳統服裝,男子須留鬍鬚,不能留西式長發,婦女外出時要以面紗蒙面,且不能在沒有男性親屬陪同下外出。塔利班剝削了婦女的基本權利,婦女不能外出工作、受教育,關閉女子學校和喀布爾大學,禁止女性參與體育比賽。塔利班還建立宗教警察,監督伊斯蘭教法的執行。為了保持伊斯蘭教的純潔性,關閉電影院和電視台、禁止使用網路和播放西方音樂。法律是根據《可蘭經》,如用石頭砸死通姦者。由於阿富汗約70%教師都是女性,女性禁止工作使不少學童失去受教育機會,阿富汗更成為文盲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公共場所幾乎完全隔絕男女之間的接觸,許多女病人因被禁止與男醫生接觸而失去治療機會。塔利班對什葉派的少數族群哈扎拉人進行殘酷壓迫,要求他們改信遜尼派,不容許異教的存在。1998年塔利班攻佔馬扎里沙里夫后,屠殺了約6,000名哈扎拉人,使很多哈扎拉人逃離阿富汗,前往巴基斯坦和伊朗。
塔利班最極端的基本教義措施,莫過於滅佛行動。2001年2月26日奧馬爾下令銷毀全國非伊斯蘭雕像,最備受國際關注的是位於巴米揚省,高37米和55米的兩座巴米揚大佛也難逃一劫,最終於3月12日用炸藥將大佛炸毀 。

外交


塔利班政權建立之初,奧馬爾表示希望與所有國家建立良好關係,呼籲聯合國承認塔利班政權,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然而大部份國家沒有承認此政權,部份甚至處於敵對狀態,僅有三個國家承認其政權合法性。由於未能獲得各國政府的承認,因此在無視各國政府反對的情況下,炸壞巴米揚大佛,向國際社會報復。

與美國關係

美國是塔利班較早的支持者,最初目的是遏止伊朗和俄羅斯在中西亞的影響力,爭奪石油資源。因此美國先是支持阿富汗伊斯蘭國前總理希克馬蒂亞爾,但由於他不斷訓練恐怖份子和內戰,使美國政府失望,轉而支持塔利班。美國向塔利班提供大量金錢和武器援助,協助在阿富汗建立新政權。塔利班同意美國加利福尼亞聯合石油公司建造一條從土庫曼經阿富汗到巴基斯坦的輸油管。這樣,美國政府便利用塔利班在中亞的石油爭奪中獲得利益,又能向北方的俄羅斯施壓。以美國為首,聯同巴基斯坦、阿富汗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陣營,對抗伊朗、俄羅斯、中亞和印度的反塔利班陣營,使中亞的局勢更為緊張。
1998年起,塔利班與各國關係惡化,失去了其盟友支持,成為倒台主因。1998年8月17日,美國駐肯亞和坦尚尼亞大使館被炸,造成243人死亡,美國懷疑是本·拉登的“基地”組織所為,並在8月20日轟炸其基地。此一舉動當然引起塔利班的不滿,使雙方關係惡化,而美國則埋怨阿富汗為本·拉登提供庇護。1999年7月6日,美國開始對塔利班實施制裁,凍結其所有在美國的所有資產,美國公司不得在塔利班地區投資。10月,美國促使聯合國通過一項決議,限塔利班30天內交出本·拉登,否則會發起新的制裁,包括凍結所有海外資產和禁止塔利班飛機飛出阿富汗領空。11月,巴基斯坦發生六宗針對美國和聯合國機構的火箭襲擊。2000年10月12日,美國的科爾號驅逐艦受到自殺式炸彈襲擊,17名美軍死亡。多宗針對美國的襲擊使塔利班與美國的關係已達到戰爭狀態。在2001年6月,雜誌《新聞觀察》透露了美國和俄羅斯打算入侵阿富汗,而印度和伊朗則會提供協助,從而剷除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九一一襲擊事件后,美國認為是“基地”組織所為,而塔利班拒絕交出策劃恐怖活動的嫌疑犯,於是美國在10月7日向阿富汗宣戰。

與伊斯蘭國家關係

塔利班的基本教義政策得到部分伊斯蘭國家的支持,包括巴基斯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沙烏地阿拉伯,並得到這些國家財政上的支持。只有這三個國家承認塔利班政權合法性。沙烏地阿拉伯支持塔利班,不僅只表面上的宗教關係,還希望通過塔利班削弱伊朗在中亞的影響力。然而由於塔利班包庇本·拉登,加上美國的施壓下,使兩國關係趨向惡化。
伊朗認為塔利班與美國、巴基斯坦和沙烏地阿拉伯建立關係,聯合對抗伊朗,因此一開始對塔利班政權並不友善。塔利班是屬於遜尼派,而伊朗是什葉派,擔心塔利班會煽動國內遜尼派活動,影響政權的穩定性,因此伊朗是支持北方聯盟。1998年塔利班攻佔馬扎里沙里夫后,綁架了10名伊朗外交官和1名記者,並殺害其中9人。伊朗政府指責塔利班的行為,同時在邊境部署20萬軍隊部進行演習,塔利班亦部署2萬5千名軍隊嚴陣以待,兩國關係極為緊張。最終在國際的調停下,塔利班同意交還伊朗外交官的屍體,關係才得以緩和。

與俄羅斯關係

塔利班的勝利引起了中亞五國的關注和俄羅斯的震驚,這些國家擔心戰火會蔓延和伊斯蘭化,影響本身政權的穩定性。1996年10月4日,俄羅斯與中亞五國在阿拉木圖舉行會議,發表聯合聲明,保障獨聯體的邊境安全。同時,俄羅斯杜馬呼籲國際對阿富汗實施武器禁運,凍結阿富汗在國外銀行的財產,對阿富汗進行空中封鎖。2000年塔利班承認車臣政府,並提供武器,使兩國關係走向無法挽回的地步。塔利班表明如果受到俄羅斯的攻擊,便會向俄及其盟友全面反擊。這使俄羅斯在中亞與阿富汗邊境地區部署大量軍隊,這樣阿富汗便四面受敵,政權走向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