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銀

中國銀元的一種

龍銀,一種中國銀圓,幣面以龍為肖像。中國直到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方啟鑄造。據聞,清末制有象徵皇帝的“九龍紋”銀圓,市上甚為少見,俗謂“九洋”。

安南類別


安南王室在1830年代手制了幾種龍銀主幣,又稱明命通寶

中國大清類別


道光年間,台灣亦曾仿製銀圓,稱為銀餅,但規模不大。
由於銀圓攜帶便利,每枚成色、重量穩定,不似銀兩需要鎔鑄裁割,較為方便,廣受歡迎。尤其晉商、徽商等全國性的商業人士,更加愛用。一般情形下,一個銀元約重0.72兩,九成銀,故僅含有銀0.648兩。但民間大致上以0.7兩白銀,兌換一個銀元。(有時以0.69兩兌換,稱六九銀;亦有時以0.72兩兌換,稱七二銀。)由於鷹洋、佛銀等外國銀幣的流入,嚴重影響中國的幣制和金融,同時也促進中國的幣制改革。
大臣張之洞因為外國銀元佔據中國市場,並換回十足的銀兩,造成中國人的貿易損失,故提議設局制幣,獲得朝廷同意,其銀幣以蟠龍為圖形,光緒十六年(1890年)鑄出,人稱龍洋。而後不久各地各自鑄造,皆以龍為記,故稱龍銀、龍洋。清朝至宣統三年(1911年)方統一鑄造大清銀幣
龍銀
龍銀
宣統二年(1910年),清朝廷頒布《幣制則例》,規定銀為本位幣,以西制“標準重量為27.47克;成色90.2%,含銀24.76克”每枚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純銀九成,合六錢四分八厘。翌年5月開始鑄造。旋因辛亥革命發生,未正式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