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間盤突出症

胸椎間盤突出症

胸椎間盤突出症在臨床上少見,僅占所有椎間盤突出症的0.25%~0.75%。胸椎間盤突出症多見於40~50歲成年人,男性多於女性。脊柱慢性勞損,損傷及姿勢不正,被迫體位均可導致本病,胸椎椎間盤退行性變也是病因之一。胸椎間盤突出症可導致局部血供不良、代償功能差,胸椎脊髓和或神經根受壓后出現神經損害的癥狀。本病常見臨床表現有胸背部疼痛、下肢麻木無力、行走困難、尿便困難等。本病起病隱匿,癥狀多樣且缺乏典型表現,診斷比較困難。近年來隨著醫院檢查技術的進步,CT或磁共振成像等檢查的廣泛應用,診斷率有所提高。本病的治療原則主要是早期診斷及時手術,對於輕症患者可非手術治療。進行性椎間盤退行性變可能加重癥狀,導致下肢輕癱或截癱。本病通常預后情況良好,少數重症患者預后不良。

就診科室


● 骨科或中醫骨傷科

病因


● 大多數學者認為本病的發生與脊柱的退行性病變、慢性勞損或創傷有關。
● 退行性病變
● ● 多合併有胸椎椎體后緣骨贅及小關節增生或黃韌帶肥厚等脊柱退變因素。
● 慢性勞損
● ● 姿勢不正、彎腰過度等因素。
● 創傷因素
● ● 包括脊柱的旋轉扭曲或搬重物時受到的損傷。

癥狀


● 本病的臨床表現多樣,癥狀呈動態性和進展性。
● 典型癥狀
● ● 不同的胸椎之間和突出的類型,癥狀表現缺乏特異性,但通常最先出現的癥狀是疼痛或麻木,休息時癥狀可減輕。可呈現頸痛、腰痛、胸痛或上下肢痛。
● 其他癥狀
● ● 胸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的癥狀輕重通常與突出的部位、壓迫時間、血管損害程度等有關,可出現肢體無力感、尿便功能障礙等。

檢查


● 確診胸椎間盤突出症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
● 磁共振成像(MRI)
● ● 磁共振成像具有無創、無輻射和多參數的優勢,是目前診斷胸椎鍵盤突出症的最佳選擇。
● X線、CT檢查和脊髓造影
● ● 對於椎間盤有骨化的患者,X射線和CT檢查均有診斷價值。脊髓造影目前已經被磁共振成像所取代。

診斷


● 醫生診斷胸椎間盤突出症,主要依據病史、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綜合分析得出診斷。應全面了解病史、詳細進行體格檢查,特別是神經系統的檢查。最終參照影像學檢查得出結論。
● 病史
● ● 胸椎退行性變多見於老年人,外傷性多見於年輕人。
● 臨床表現
● ● 腰背痛、腿痛或胸部疼痛。
● 影像學檢查
● ● X射線對診斷胸椎間盤突出症及定位無特異性。
● ● CT檢查優於常規X線檢查,可以比較早期發現病變,準確定位和定性,常見部位是胸9~12椎體。可表現為椎間盤向周圍局限性膨隆,髓核遊離碎片位於硬膜外,硬膜外間隙變窄、移位或消失,神經根受壓。
● ● MRI對於診斷胸椎間盤突出症十分有效,可直接顯示胸部脊髓和神經根受壓情況。可發現髓核遊離、突出,許莫氏(Schmorl)結節。

鑒別診斷


● 脊柱腫瘤、感染、強直性脊柱炎、骨折、肋間神經痛、帶狀皰疹均可出現胸背痛。脊髓損害的表現還需與多發性硬化和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椎管內腫瘤、腦腫瘤、腦血管意外等鑒別。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癥狀表現、影像學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胸椎間盤突出症應根據患者病史、疾病癥狀等選擇治療方式,一般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

● 主要針對癥狀輕且與MRI表現相符者,包括休息、胸部制動、理療,以及使用非甾體抗炎葯等對症處理。

手術治療

● 適應證
● ● 適用於進行性的脊髓病變、下肢無力或麻痹、根性疼痛經非手術治療無效的患者。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近年來也有採用胸腔鏡治療的報道。
● 常規術式
● ● 傳統的後路椎板切除,椎管減壓手術。
● ● 肋骨橫突切除術。
● ● 切開經胸腔前路椎間盤摘除術。
● ● 電視輔助胸腔鏡技術下胸腔前路椎間盤摘除術。

危害


● 胸椎間盤突出症可有胸背痛、肋間痛、上下肢痛等癥狀,重者可出現截癱。
● 脊髓受壓后可出現尿便功能障礙或胸腹部的束帶感,且病情迅速惡化。

預后


● 胸椎間盤突出症療效與早期及時診斷和有效的治療有關。總體來說,提高對胸椎間盤突出症的認識,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對於改善患者預後有重要作用。

預防


● 平日盡量減少對胸腰部的負重,搬運較重物體時需正確的方式。
● 坐的時候最好使用靠背墊的凳子。
● 平日如果有輕微疼痛,可能是輕微的勞損所致,疼痛一直存在,則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