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揚州

東揚州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分揚州(治建康)之會稽、東陽徠、新安、永嘉、臨海五郡為東揚州。大明三年(459)罷揚州,以其地為王畿,而東揚州直雲揚州(治山陰)。八年(464),罷王畿,復立揚州,揚州還為東揚州。前廢帝永光元年(465),省東揚州並揚州。

東揚州(或揚州)的治所在山陰縣,即今紹興市越城區。

目錄

正文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分揚州之會稽、東陽、新安、永嘉、臨海五郡為東揚州。大明三年(459)罷揚州,以其地為王畿,而東揚州直雲揚州(治山陰)。八年(464),罷王畿,復立揚州,揚州還為東揚州。前廢帝永光元年(465),省東揚州並揚州。
梁普通五年(524)三月 分揚州、江州置東揚州。東揚州轄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建安、晉安七郡。太平元年(556)罷州。南朝梁紹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又復東揚州。
陳永定三年(559),又省東揚州,將東揚州地併入揚州、縉州以及新析建之閩州。陳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天嘉三年(562)六月,以“會稽、東陽、臨海、永嘉、新安、新寧、晉安、建安八郡置東揚州”。開皇九年(589)隋平陳,罷東揚州,改為吳州。
東揚州(或揚州)的治所在山陰縣,即今紹興市越城區,管轄範圍相當於今浙江福建兩省。
東徠揚州的名稱演變:會州—東揚州—揚州—東揚州—吳州
今之會稽,昔之關中,會稽既為東晉南朝唐宋經濟文化最發達地區,東南第一大都會,三吳之首,又具獨特的政治軍事地位,其實關於會稽等五郡設立州並不始於孝武帝,在元兇時候就有。元兇劉劭弒文帝后即改元嘉三十年為太初元年,“三月,遣大使分行四方,分浙以東五郡為會州,會稽太守隨王誕會州刺史”。孝武帝設立東揚州有三個目的:一是分揚州之勢;二是和寒人有關,是寒人為了給自己家鄉的親友爭取更大政治權勢的結果;三是孝武帝為了拉攏浙江東五郡的土著人士而採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