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鎮
王化鎮
王化鎮位於阜南縣城東南部10公里,谷蒙河交匯處,東臨濛河行洪道,北靠谷河,轄8個行政村,總土面積59平方公里,耕地3.9萬畝,養殖水面4300畝,人口40600多人(2020年農業人口),鎮政府駐王寨村,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088元。王(化)於(集)和王(化)萬(溝)公路通過。古迹有春秋古城“富陂”城遺址。
東部有濛河分洪道,北面有谷河。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季節性強,光照充足,降水量中等,夏暑冬寒,受大氣環流分佈的制約表現為春暖夏熱秋爽冬寒,年平均氣溫18.6度,年平均降水量900-1000毫米,分佈不均,7--9月份降雨佔全年降雨量70%,水資源以地下水、河水、降雨為主,較為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2600—2750小時,日照率為65%,全年無霜期150—210天。
富陂
王化集原名朱家店,工商雜集,市場興旺。元末劉福通起義軍焚毀潁水縣城后,元軍進行血腥大屠殺,朱家店即毀於此。明洪武三年(1370年),山東嶧縣王勃遷於此,時逢盛世,歲歲五穀豐登,得以繁衍子孫,至七世王猛為富豪,掛雙千頃牌,稱員外郎。
王猛根據生產生活的需要,為首在朱家店的廢墟上重新興集,稱為王猛集,后改為王化集。解放前,王化集是阜陽縣老三區之一的王化區的政治中心,民國25年(1936年)。
國民黨阜陽縣第三區署設王化集。抗日戰爭時期,駐紮有國民黨72軍、74師及一些雜牌軍和地方團隊,機關有區署、鎮公所、警備隊、商會、稅收稽徵所等,還有淮潁中學、王化小學等。
商業畸形發展,街上酒肆、鴉片煙館、賭場、娼妓等五花八門。建國後置王化鄉,1952年設王化鄉,1958年成立王化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鄉,鄉政府駐地王化集,1992年成立王化鎮,沿革至今。
據民間留傳的“驢打鼓、羊撞鐘,老鴰子(池鷺)失了向陽城”指的也是在戰國時期楚國向陽城一戰中實施“空城計”的留傳。在解放前期,王化集是阜陽縣老三區之一的王化區的政治中心。
三國著名將領呂蒙出生於此,近代有政界要員盧家豐、稀土專家張寶藏、書法名人閆守江等。
集中有“四角樓”、“響鈴場”、“紗帽塘”、“七旗嶺”等遺址。集北有谷河及其故道上各有一座連拱石橋,稱青龍橋、白龍橋,民國36年(1947年)8月,解放軍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過橋后,為給後面的國民黨軍設置障礙,將橋炸毀。近 年來,中央和財政撥款將此橋修復,稱“雙龍橋”。王化鎮萬溝村是古富陂所在地,曾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現仍存有春秋“富陂”古城遺址,並立有石碑。
秉承歷史,開拓創新。近幾年來,王化鎮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鎮黨委把黨建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幹部隊伍整體素質得到明顯提升,黨群、幹群關係更加融洽,全鎮政局穩定、社會安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各項工作穩步邁進。
繼往開來,銳意進取。08年鎮黨委、鎮政府整體工作思路:堅持以人為本,強化隊伍建設,以黨建工作為動力,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以招商引資為突破,以財政收入為保障,以服務“三農”為目的,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完成各項任務,保持社會安定,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多年來年鎮黨委、鎮政府整體工作思路:切實抓好黨建工作,認真組織學習以十八大報告為中心的理論體系,全面提高鎮村幹部的理論水平;切實抓好財政收入,切實抓好招商引資,實施工業強鎮戰略,各村力爭新建一個小型加工廠;切實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建立擴大優質水稻生產基地,以養殖協會為平台,促進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切實抓好民生工程,貫徹落實好各項惠農政策;切實抓好計劃生育,穩定低生育水平;切實抓好社會治安及優化環境工作,確保政治穩定、社會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