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吳三桂的結果 展開

吳三桂

清朝平西王,吳周開國皇帝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男,字長伯,號月所,出生於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后所(今遼寧綏中縣)人。吳周開國皇帝(1678年—1678年在位),年號“昭武”。

出身將門,善於騎射。崇禎皇帝即位,考中武舉。憑藉門蔭,授都督指揮使。屢立戰功,累遷寧遠團練總兵。崇禎十七年(1644年),歸降大清,參加山海關大戰,大敗李自成,受封平西王,跟隨清軍入關。平定民亂,攻城略地,頗有功勛。順治十六年(1659年),鎮守雲南,攻破緬甸,擒獲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弒殺南明永曆帝,授平西大將軍,冊封親王,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面對朝廷撤藩,自稱“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開啟“三藩之亂”。康熙十七年(1678年),登基稱帝,國號大周,年號昭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駕崩,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612-06-08

出生

1612年6月8日出生於廣寧前屯衛中后所。

1632-06

任游擊

崇禎五年(1632年)六月,為平息山東登州(今山東省蓬萊市)參將孔有德等兵變,吳襄隨副將祖大弼出征山東,最後孔有德從登州乘船渡海,投奔后金,而吳襄恢復了總兵職務。隨著吳襄官復原職,吳三桂也在當年任游擊,時年20歲。

任游擊
1643

給自己留降清的後路

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吳三桂在動搖中,雖然沒有降清,但是已經給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後路。行軍遲緩,到達時清軍已退,九月,清軍繞過寧遠,打下后所,前屯衛,中前所,前後七八天,三座城池全部失陷,吳三桂的寧遠,成為山海關外一座孤城,已經失去戰略意義。

1644

求助多爾袞

崇禎十七年(1644年)兩面受敵的吳三桂,對內不敵李自成,對外難擋多爾袞。吳答應與李自成議和,為防李自成有詐,又私下以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向多爾袞求助。而多爾袞卻在接到吳三桂的二次求援信后,經過一晝夜的強行軍,於二十一日抵達關門十五里之外。

1644

冊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崇禎十七年清兵入關后,攻入北京,多爾袞把年幼的順治帝以及朝廷由東北的盛京遷都至北京,清定都北京后,冊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1651

任平西大將軍職

順治八年,清政府又命吳三桂和李國翰一起率軍入川,攻打張獻忠義軍余部。幾年之中,先後平定重慶、成都等兩川重鎮。順治十四年,吳三桂又以平西大將軍職,南征雲貴,攻打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桂王永曆政權。

1667

和清政府矛盾更加尖銳

康熙六年(1667年),又乘其疏辭總管雲貴兩省事務之機,下令兩省督撫聽命於中央。同時,還剝奪了他的司法特權,“平西藩下逃人,俱歸有司審理,章京不得干預”。吳三桂則以“構釁苗蠻,借事用兵”,擴軍索餉相報復。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了。

1674

稱為“周王”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稱為“周王”元年。其將吳應麒陷岳州,岳州之戰爆發。

稱為“周王”
1678-08-18

皇宮駕崩

康熙十七年八月,吳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突然得了“中風噎嗝”的病症,隨後又添了“下痢”病症,迎接皇孫吳世璠來衡州即位,託付後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皇宮駕崩,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

人物生平


早年時期

吳三桂祖籍南直隸高郵,萬曆四十年(1612年)生於廣寧前屯衛中后所(今遼寧綏中)。
出身於遼西將門世家,自幼習武,善於騎射。吳襄耳聞目睹了明朝在天啟二年(1622年)如何在廣寧之戰中失利,遼東經略熊廷弼如何被傳首九邊,遼東巡撫王化貞如何下獄而死。吳三桂的生母不詳,吳襄奉旨調進北京,娶了祖大壽的妹妹為續弦。祖大壽是世居遼西的望族,吳襄成為祖大壽的妹夫,吳三桂成了祖大壽的外甥。祖、吳兩家的聯姻,使吳襄、吳三桂父子找到了堅強的靠山,也使祖氏家族的勢力更加壯大。吳三桂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等的教誨和影響下,既學文,又學武,不到二十歲就考中武舉,從此跟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開始他的軍旅生涯。
崇禎二年(1629年),清太宗皇太極親率五、六萬大軍,避開明朝構築的寧錦防線,繞道蒙古直趨北京,史稱“己巳之變”。面對來勢兇猛的清軍,朝野非議頗多,又恰逢皇太極設計反間,生性多疑的崇禎將袁崇煥逮捕入獄。關寧軍入衛以來受到不公正待遇已久:連獲廣渠門、左安門二捷,卻仍被當作姦細謾罵,在城壕露宿半月,京營從城上扔磚砸死三人,選鋒出城砍死六人,巡夜兵丁被殺或勒索,等到袁崇煥蒙冤,眾將士已是心灰意冷,皆言“以督師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輩在此何為?”竟不聽祖大壽號令,徑自向東奔去。崇禎四年(1631年)的大凌河之戰中,團練總兵吳襄率馬步四萬餘往援大凌河城(今遼寧凌海)祖大壽,結果吳襄臨陣逃脫,被削職。

鎮守遼東

崇禎五年(1632年)六月,為平息山東登州(今山東省蓬萊市)參將孔有德等兵變,吳襄隨副將祖大弼出征山東,最後孔有德從登州乘船渡海,投奔后金,而吳襄恢復了總兵職務。隨著吳襄官復原職,吳三桂也在當年任游擊,時年20歲。崇禎八年(1635年),吳三桂被擢為前鋒右營參將,時年23歲。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任前鋒右營副將,相當於副總兵,時年26歲。崇禎十二年(1639年),薊遼總督洪承疇、遼東巡撫方一藻、總督關寧兩鎮御馬監太監高起潛,報請朝廷批准,吳三桂被擢為寧遠團練總兵,時年27歲。
崇禎十三年(1640年),明軍與清軍在杏山(今遼寧錦縣杏山)附近的夾馬山一帶發生了一場遭遇戰。吳三桂在這場戰鬥中,表現出了其高超的戰鬥技能,拚命衝殺,與清軍血戰,但因清軍勇猛異常,最終以雙方互有傷亡收場。崇禎十四年(1641年)初,清軍逐漸形成對錦州的包圍之勢。薊遼總督洪承疇與遼東巡撫丘民仰、吳三桂等再三商酌,決定冒險向錦州、松山、杏山三城運米。
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已投降的祖大壽在盛京收到吳三桂的來信,祖大壽將來信轉交皇太極,皇太極回通道:“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耳。”吳三桂在動搖中,雖然沒有降清,但是已經給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後路。春天,吳三桂奉命入關,馳援京師,抵禦第五次迂道入塞的清軍。行軍遲緩,到達時清軍已退,但是崇禎還是很器重他,感謝他來北京勤王。五月十五日,崇禎帝在武英殿宴請來勤王的吳三桂等,賜吳三桂尚方寶劍。九月,清軍繞過寧遠,打下后所,前屯衛,中前所,前後七八天,三座城池全部失陷,吳三桂的寧遠,成為山海關外一座孤城,已經失去戰略意義。

獻關降清

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面臨覆亡命運的明朝便把賭注押在了關外擁有重兵的吳三桂身上。不少朝臣如王永吉、吳麟征等先後上疏,要求撤寧遠之師以入衛京城。大順軍直指京師,崇禎詔征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北京。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率軍到達山海關,繼而率兵西進京畿。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屬河北省唐山市)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消息。明朝的滅亡使吳三桂失去倚靠,為了尋找新主,此後一個多月,吳三桂在各種政治勢力間進行投機活動。
山海關
山海關
大順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吳三桂再三猶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頭。據傳後來聽說其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下擄去而作罷。兩面受敵的吳三桂,對內不敵李自成,對外難擋多爾袞。陳圓圓和吳家親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質。為保全家人性命,吳答應與李自成議和,為防李自成有詐,又私下以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向多爾袞求助。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親率六萬大軍奔向山海關。此時,被年初以來的一系列勝利沖昏了頭腦的李自成,對當時軍事對峙的嚴重性是估計不足的。吳三桂得知李自成親自率軍東征的消息后,即派山海關士紳、儒生李友松、譚邃寰、劉泰臨、劉台山、黃鎮庵、高選等六人“輕身紿賊”,迎候李自成大軍於北京之東不遠的三河縣,表示投降之意,以拖延時日,等待清軍。在派赴清軍求援的使者攜帶多爾袞的複信返回山海關后,吳三桂馬上又致書多爾袞,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李自成直至行抵關門之時,吳三桂派去接洽投降的代表妄圖脫逃,才發現吳三桂假投降的真實意圖,但已貽誤了輕兵速進奪取關門的有利時機。而多爾袞卻在接到吳三桂的二次求援信后,經過一晝夜的強行軍,於二十一日抵達關門十五里之外。
四月二十一日,多爾袞利用吳三桂所處的危急局面,逼迫吳三桂放棄聯清擊李的政策而徹底投降清朝。四月二十二,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多爾袞,多爾袞將計就計,趁吳三桂與李自成談判之機,突然向李自成發動攻擊。在一片石戰役中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潰李自成。清兵入關后,攻入北京,多爾袞把年幼的順治帝以及朝廷由東北的盛京遷都至北京,清定都北京后,冊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率兵南下

清兵入關后,由於各種政治勢力的對比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清政府又實行了高官厚祿收買的政策,亡明官僚紛紛歸降清朝。吳三桂也放棄了擁立明太子的主張。作為降清的漢族地主階級的代表,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仍有著相當大的距離。首先,吳三桂之乞師擊李,打的是“復君父之仇”的旗號。
吳三桂畫像
吳三桂畫像
吳三桂在降清之初,仍與明朝殘餘勢力保持著一定的聯繫。對南京福王政權,甚至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遺”。再次,和其他降官不同的是,吳三桂還擁有一支由自己獨立統率的部隊。因此,在入關之初,清政府對其外示優寵,內存疑忌,並未授之以事權。除在政治上對其嚴加防範之外,在軍事上,也只是利用他對李自成起義軍的仇恨,使其率兵擊李自成。六月,吳三桂師出山東,平定李自成余部,九月,又從英王阿濟格西征李自成。
順治二年(1645年)八月,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滅之後,清政府將其從前線調回,“出鎮錦州”。對於清政府的這種安排,吳三桂瞭然於心。從此以後,再也不提什麼“復君父之仇”,而是望風轉舵,稱崇禎皇帝為“故主”,反覆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
順治四年(1647年),清政府又調吳三桂入關,與八旗將領李國翰同鎮漢中,剿殺西北地區的抗清義軍余部。在此期間,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清朝的忠誠,不但對農民軍殘部進行殘酷的鎮壓,動輒屠城,而且,對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後裔,他也不遺餘力地去斬盡殺絕。吳三桂思想和行動的轉變使得清朝中央政府對他更加倚重,西北地區抗清義軍殘部被剿殺殆盡。
順治八年(1651年),清政府又命吳三桂和李國翰一起率軍入川,攻打張獻忠義軍余部。幾年之中,先後平定重慶、成都等兩川重鎮。順治十四年(1657年),吳三桂又以平西大將軍職,南征雲貴,攻打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桂王永曆政權。

鎮守雲貴

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攻下雲南。攻下雲南后,即委其開藩設府,鎮守雲南,總管軍民事務。
順治十八年(1661年),師出緬甸,擒殺桂王。十幾年間,吳三桂率部從西北打到西南邊陲,為清朝確立對全國的統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勛。因此,清朝對他由原先的控制使用改為放手使用。不但在李國翰死後,讓他獨承方面之任,而且在一切軍事活動中也“假以便宜,不復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財,戶部不得稽遲”。同時,在職務上,也一再升遷。
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又以擒殺桂王功,晉爵親王,兼轄貴州。其子吳應熊也選尚公主,號稱“和碩額駙”,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吳三桂開藩設府,坐鎮雲南,權力和聲勢都達到頂點的時候,他與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卻開始激化起來。在雲貴,他想做清朝的沐英“世鎮雲南”的平西王。對於吳三桂的這些想法,清朝洞若觀火。因而在吳三桂殺死永曆皇帝后,便著手裁抑吳三桂的權勢。
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即以雲貴軍事行動已經停止為理由,收繳了他的平西大將軍印信,接著,又“截其用人題補之權,遷除悉歸部選”。
康熙六年(1667年),又乘其疏辭總管雲貴兩省事務之機,下令兩省督撫聽命於中央。同時,還剝奪了他的司法特權,“平西藩下逃人,俱歸有司審理,章京不得干預”。吳三桂則以“構釁苗蠻,借事用兵”,擴軍索餉相報復。吳三桂和清政府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了。

起兵叛亂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遂乘勢作出了令其移藩的決定。而後,又對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準。在形勢的逼迫下,吳三桂也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實則希冀朝廷慰留他。對於吳三桂的真實意圖,康熙皇帝非常清楚。他認為,吳三桂和朝廷對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發,猶可制也”。於是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允其撤藩,還派專使至滇,雷厲風行地經理撤藩事宜。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起兵造反。
由於吳三桂專制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叛軍乘銳連下貴州全省、湖南的衡州。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二藩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如四川之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之羅森、孫延齡,陝西之王輔臣,河北之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一時之間,形勢對吳三桂非常有利。

衡州稱帝

三藩之亂形勢
三藩之亂形勢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三桂稱為“周王”元年。其將吳應麒陷岳州,岳州之戰爆發。
康熙十五年(1676年),是雙方軍事形勢發生重要轉折的一年。由於兵興三年,吳三桂深感兵力、財力嚴重不足,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也紛紛離心離德,各有圖謀。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初,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市)親點大將馬寶,並授計率5萬大軍南下,攻擊兵家必爭之地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一戰擊斃都統宜裡布、護軍統領哈克三,奪據清軍河外營地(永興依耒水而立,此水上接衡州,下通廣東);一戰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托岱、宜思孝所率援軍,營壘被衝垮,河南岸失陷,清軍被迫退回廣東,給清軍和康熙以嚴重的軍事打擊。六月中旬,張皇后駕崩,吳三桂精神受挫。七月,吳三桂親自部署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在衡州派出大將胡國柱、夏國相率十萬大軍,突入兩廣,幾度得手,尤其在廣西取得了更大的進展,除了梧州,全部都被吳軍收回。北部岳州戰事由吳三桂侄兒吳應期主持,御清軍於湖湘門外,清軍幾次渡江,均未成功。

勢窮病死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熱,吳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慮過重,肝火過盛,便突然得了“中風噎嗝”的病症,隨後又添了“下痢”病症,太醫百般調治,終不見效。吳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孫吳世璠來衡州即位,託付後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皇宮駕崩,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
二十二日,吳三桂的侄、婿與心腹將領馬寶、胡國柱、夏國相齊聚衡州,公推吳國貴總理軍務,派胡國柱回雲南,迎吳世璠前來衡州奔喪。胡國柱到達雲南,向留守的郭壯圖傳達眾將的意見,準備護送吳世璠去衡州(今衡陽)繼位。郭壯圖有一女兒嫁給吳世璠,為保勢力,力阻吳世璠離開雲南,去衡州繼位。九月,吳國貴召集並主持諸將會議,討論今後的方針大計。”吳國貴雖頗有眼光、有膽有識,但諸將欲保雲南家小財物,此議沒經慎重討論,便被否決了。十一月,胡國柱等用棉裹吳三桂遺體,秘密載經寶慶入貴州,大將軍馬寶留守衡州(今衡陽)。吳世璠迎至貴陽,並即帝位。

為政舉措


政治

經營雲南
昭武元年通關文牒
昭武元年通關文牒
在全國平定之後,清政府亟需在政治上實現對新佔領地區的統治,在軍事上裁減軍隊以減輕財政上的壓力。因此,早在佔領雲貴之初,便向這些地區派出了行政官吏,而後不久,又計劃撤回和裁減八旗及綠營軍隊。清朝的這些措施,無疑是和當時整個社會都需要休養生息的要求相符合的。但是,由於十幾年來吳三桂政治、軍事勢力的迅速增長,清朝的這些措施卻觸犯到吳三桂本人的利益。
就吳三桂方面說來,在南明政權尚未消滅之前,他與清政府命運相連,必須拚死作戰。他在鎮守雲南后實行了以下措施:在政治上,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對於轄下的各級官吏,他“選用自擅”,“各省員缺,時亦承製除授,謂之西選”。當時清廷所給雲、貴二省督撫的敕書,都要寫入“聽王節制”四字。
與此同時,他還以重金收買在京朝官及各省將吏,為自己效勞。他還招納李自成、張獻忠余部,編為忠勇五營、義勇五營,加緊訓練。此外,吳三桂還縱容部下將吏為非作歹,魚肉百姓,“殺人越貨,毫無畏忌,訟牒、命盜兩案,甲兵居其大半”。
登基稱帝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一月初五,吳三桂率兵經潭州至衡陽,以衡永郴桂道衡州知府衙門(舊衡陽市衡南區政府所在地)為“行殿”,指揮各路軍事。改衡州府(今衡陽市)為“應天府”,改鐘鼓樓為“五鳳樓”,回雁門為“正陽門”,大街名“棋盤街”等,一切用京城名稱,冊妻張氏為皇后,孫吳世璠為皇太孫,加封文武,百官頒制新曆,鑄“昭武通寶”、“利用通寶”錢幣。稱帝時狂風大作,將臨時搭的帳篷都吹倒了。
吳三桂轄衡州、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陝西和甘肅等省。並且開科取士,錄取者60人。建造皇帝宮殿九十五間,象徵九五之尊。

經濟

在鎮守雲南時期,吳三桂在經濟上也有很大的勢力。他佔據明代世鎮雲南的沐氏莊田700頃作為藩庄,又和西藏的達賴喇嘛在北勝州互市,以茶換取蒙古的馬匹。又派許多人出兵去做生意,販運遼東人蔘及四川的黃連、附子,以牟取利潤。他曾大量地貸錢給商人使用,謂之藩本。他強征關市之稅,開礦鼓鑄。
吳三桂欲效明代沐氏故事,世守雲南,所以從各方面培植自己的勢力,以求達到這個目的。其他尚、耿二藩也和吳三桂一樣,其藩下兵各有15佐領,又綠旗兵各有六七千,並且也是經商括財,強征市稅,遍置私人,坐地稱霸。

軍事

助清入關
1644年四月的形勢
1644年四月的形勢
清軍到達山海關外十里處后的當天下午,清、吳聯軍和李自成為數甚少的農民軍交戰于山海關外的一片石。次日,四月二十二日爆發了決定命運的石河大戰。根據清、吳雙方的約定,首先由吳三桂率領所部和李自成大軍作正面交鋒。在戰鬥進行到最緊張的時刻,清軍突然從陣后繞出並向李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李自成對清軍入關毫無所知,兼之以連日作戰,李軍士氣也處於再而衰的境地,雖然拚命搏戰,最終抵擋不住清、吳兩軍的兇猛攻擊,遭到嚴重的損失,“積屍相枕,彌滿大野’。農民軍被擊敗,李自成被迫率餘眾西走。山海關之戰以清吳聯合作戰的勝利和李自成農民軍的失敗而告結束。
自明初以來,山海關一直是北京的門戶和屏障。關門既已為清、吳軍所有,北京告急,李自成被迫西撤,途中,將吳三桂父吳襄及家屬三十餘口全部殺死。二十六日,返回北京,二十九日草草即位於武英殿,三十日晨,倉皇撤離北京,率軍西行歸陝。清、吳聯軍緊追不捨,長驅直入。五月二日進入北京,不久遷都於此。以吳三桂獻關降清為轉折點,中國社會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吳三桂獻關降清為清進據中原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山海關之戰剛結束,攝政王多爾袞給吳三桂進爵為平西王。請兵擊敗李自成,實現了亡明士大夫的共同願望,得到了南明政權的賞識:南京福王政權建立伊始,便將他遙封為薊國公,還派專使北上,攜銀犒軍。
南下滅敵
清軍入關后,清政府很快命領英親王阿濟格為大將軍,吳三桂率領部眾從長城外逼近綏德配合阿濟格剿滅李自成。
順治二年(1645年),吳三桂攻克延安、鄜州,進攻西安,斬敵數萬首級。李自成出武關向南逃走,吳三桂追擊自襄陽直逼武昌,李自成敗死。吳三桂又向東進入九江。
順治五年(1648年),清政府命吳三桂與定西將軍墨爾根、侍衛李國翰一起鎮守漢中。
順治六年(1649年),明宗室朱森滏攻階州,吳三桂與李國翰擊敗了他。王永強在陝北作亂,吳三桂率軍攻克宜君、同官,進而攻克蒲城、宜川、安塞、清澗各地,誅殺王永強以及官吏。
永曆皇帝殉難處
永曆皇帝殉難處
順治八年(1651年),明桂王朱由榔在南寧稱帝,張獻忠的部將孫可望、李定國等都歸降了南明,率兵襲擾川北諸郡縣。清政府命吳三桂和李國翰一起率兵討伐。
順治九年(1652年)七月,吳三桂與李國翰派遣軍隊攻打四川,明將劉文秀棄成都逃走;吳三桂進而攻克嘉定,駐軍綿州。劉文秀又捲土重來。吳三桂屢戰不利。吳三桂在保寧之戰僥倖取勝。
順治十四年(1657年),孫可望反明,敗走長沙歸降清朝。吳三桂被封為平西大將軍率大軍進入貴州。
順治十六年(1659年)二月,吳三桂與尚善、卓布泰合軍克雲南會城,朱由榔敗走緬甸。師渡潞江,吳三桂與李定國在磨盤山血戰。吳三桂取騰越,追至南甸。
順治十八年(1661年)十二月,緬王將永曆皇帝及其家屬送交清軍帶回昆明。
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十五日,永曆皇帝與其子朱慈煊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清朝同撤三藩的決定粉碎了吳三桂“世鎮雲南”的美夢。吳三桂氣急敗壞,暗中指令死黨向撤藩使者請願,要求停止撤藩,繼而又拖延時日,與心腹將領密謀發動叛亂。他還指使其黨羽以“九天紫府劉真人”的名義吹捧自己是“中國真主”,為反叛大造輿論。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底,吳三桂鋌而走險,殺巡撫朱國治,自號“周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令部下“蓄髮,易衣冠”,起兵雲南。吳三桂在“矢忠新朝”三十年後,又扯起了“復明”的旗號。反叛之前,率部下祭掃桂王陵墓
,“慟哭,伏地不能起”,對部下大加煽動。反叛之後,發布檄文,指責清朝“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並聲稱要“共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
康熙二十年(1681年),全部平定三藩之亂。

個人作品


《喝火令》《醉高歌》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父親吳襄明朝崇禎初官錦州總兵。
母親不詳
繼母祖氏祖大壽之女。
哥哥吳三鳳
弟弟吳三輔
正妻張皇后
妾室四滿婦(清廷所賜之四名滿洲女子,“凡行軍必隨往”)
妾室陳圓圓、八面觀音、四面觀音、蓮兒
兒子吳應熊:順治十年(1653年)與建寧公主成婚,以額駙的身分留居京師,實為朝廷人質。康熙十三年(1674年)吳應熊及其子吳世霖處絞,其餘幼子俱免死入官。
兒子吳應麒
幼子數人
女兒吳氏嫁夏國相
女兒吳氏嫁胡國柱
女兒吳氏嫁王永康
孫子吳世霖康熙十四年(1675年)四月十三日,吳世霖與其父吳應熊被處死。
孫子吳世琮
孫子吳世璠吳應熊的庶子,起初留守雲南,吳三桂死後到貴陽奔喪時被部將擁立為帝,改年號洪化,

軼事典故


長相相關

吳三桂堪稱美男子。吳三桂祖籍江蘇高郵,瀰漫著水氣的杏花春雨的江南;他本人卻是在風霜凜冽的遼東長大。江南的水氣和塞外的長風同時溶進了他的氣質。他的外表兼具北雄南秀。白皙的面龐上兩道爽朗的眉毛和一條挺拔的鼻樑十足地挑起了男子漢的英風颯氣。更引人注目的是眉宇間那股端凝沉穩之氣,竟如深潭靜水,灧瀲襲人。
古書中是這樣記載的:“三桂巨耳隆準,無須,瞻視顧盼,尊嚴若神。延陵將軍美丰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頗以風流自賞。”
年少成名的吳三桂曾在北京短暫逗留。在上流社會的圈子裡,有著傳奇經歷而又風姿俊逸的他幾乎引起了轟動。名公巨卿乃至文人雅士們都以結識他為榮。他兼粗豪與文雅的氣質使名動京師的大詩人吳梅村十分傾倒,為他留下了“白皙通候最少年”一句。

人物戀情

有一年,吳三桂隨祖父到蘇州採購綢緞,閑暇時與蘇州好友周仝遊覽太湖。二人正在茶館品茶,忽見隔岸遊艇上有一位妙齡女子翩翩起舞,歌聲優美動聽,吳三桂不覺怦然心動。他問周仝:“這是何方女子,聲色超群,令人傾倒?”周仝道:“你有所不知,她叫陳圓圓,是蘇州藝美戲班子的當紅歌妓,名震江南。”
吳三桂與周仝分別後,心神不定,腦海里總浮現陳圓圓的身影。他無心經商,常借故“與同窗好友相會”,實則跟隨藝美班觀看演出,以目睹陳圓圓的芳容。陳圓圓每次出場演出,總看見前排座位上有一位英俊青年,目不轉睛地盯著自己,使她六神無主。她偷偷觀看這位青年,儀錶堂堂,文質彬彬,從他的衣著打扮看來不像普通人家子弟。後來聽老闆說,這青年姓吳,叫吳三桂,是將門子弟。陳圓圓每次演出,只要看見吳三桂,便心不由己地暗送秋波。
一日,陳圓圓缷妝后回家,忽聽背後人叫,回頭看時卻是吳三桂,她喜出望外,於是放慢了腳步。吳三桂緊走幾步,趕上陳圓圓,約她“春來茶館”敘話。二人來到茶館就坐,先客套了一番,要了壺茉莉花茶,邊品茶邊聊天,互訴愛慕之情。二人難分難捨,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吳三桂說:“我一定要把你贖出來,娶你為妻,永不分離。”陳圓圓說:“我出身貧賤,不配當你的妻子,只要你對我好,能在身邊伺候你我就心滿意足了。”於是二人海誓山盟,私定終生,只等吳三桂父親應允,再明媒正娶,接陳圓圓進入吳家大門。

衝冠一怒

陳圓圓
陳圓圓
把對一個女人的爭奪作為吳三桂叛李降清的主要原因是失之片面的。但是,的確觸發了吳三桂的感情。
明末,封建士大夫不惜重金購置美妾已成為一種風氣。陳圓圓既是吳三桂以千金之資所購得,而他本人又是擁兵數萬的封疆大吏,在自己的這一特殊財產受到侵犯之時,在感情上無論如何是不能與之合作的。因此,否認或是忽視陳圓圓被劉宗敏所擄掠這一事件對吳三桂舉兵反李的作用,也是失之於片面的。
在政治上和李自成相決裂使得吳三桂處於腹背受敵的局面。山海關之西,李自成重兵近在咫尺,一場惡戰迫在眉睫。山海關之東,又有日益逼近的宿敵強大的清軍。降李的道路既已堵塞,為圖本身生存之計,吳三桂被迫把目光轉向了雄踞東北的清朝政權。
到底是吳三桂因一個女人投降了清朝,還是李自成、劉宗敏因一個女人而失去了到手的政權,誰自種了更大的悲劇和遺憾,實在一目了然。此前吳三桂多次受清朝勸降卻未同意,而吳三桂因陳圓圓反李,有人提出“借北兵(清兵)進關,共殲‘李賊’”。《平西王吳三桂傳》記載吳三桂在清兵統一全國后對當時決策的回憶:“正值闖賊構亂,召衛神京,計不能兩全,乃乞師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然而事實上,他未能全力救君,也放棄李自成的和解而導致父親和全家被殺,最終一心復仇,終與陳圓圓團圓。

文人諷刺

吳三桂降清后,文人對之諷刺不絕,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吳偉業(梅村)所寫的《圓圓曲》。無可否認,吳偉業能將西施與陳圓圓之際遇融合得絲絲入扣。但最令吳三桂介懷的卻是詩中中段幾句與西施無關,矛頭直指吳三桂的詩句:
據說吳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吳梅村刪改上述幾句,然為吳梅村所拒絕。

發現後裔

三藩之亂后,吳三桂家族遭到清廷追殺,其後裔長期湮沒無聞。21世紀發現貴州岑鞏馬家寨吳氏家族為吳三桂後裔。吳三桂之子吳應麒在吳周王朝行將就木之時護送陳圓圓等人躲避到雲貴交界地帶,並悄悄來到岑鞏縣安身隱藏。吳三桂遺體被其大將馬寶秘密運到黔東南,最後將其葬在岑鞏馬家寨。這個事實經過滕紹箴、李治亭等清史專家的考察而被確定。

史籍記載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列傳二百六十一》
《吳三桂紀略》
《平西王吳三桂傳》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吳三桂人物形象 3張
吳三桂人物形象
《清史稿》:三桂白首舉事,意上方少,諸王諸將帥佐開國者皆物故,變起且恇擾。及聞上從容指揮,軍報迅速,閫外用命,始嘆非所料。制勝於廟堂,豈不然歟?上不欲歸咎建議撤藩諸臣,三桂等奉詔罷鎮,亦必曲意保全之。惜乎三桂等未能喻也!
《明檔》:忠可炙日,每逢大敵,身先士卒,絞殺虜級獨多。
《吳三桂紀略》:孝聞九邊,勇冠三軍。
《平西王吳三桂傳》:“正值闖賊構亂,召衛神京,計不能兩全,乃乞師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

歷代評價

皇太極: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
朱由崧:雪恥除凶,功在社稷。
朱由榔:將軍本朝之勛臣,新朝之雄鎮也。世膺爵秩,藩封外疆,……將軍縞素誓師,提兵問罪,當日之本衷原未盡泯也。奈何清軍入京,外施復仇之虛名,陰行問鼎之實計。紅顏幸得故主,頓忘逆賊授首之後,而江北一帶土宇,竟非本朝所有矣。……
朱舜水:吳三桂愚騃豎子,失於較計。
夏允彝:三桂少年,勇冠三軍,邊帥莫之及。闖寇所以誘致之者甚至,三桂終不從。都城已破,以殺寇自矢。包胥復楚,三桂無愧焉。包胥借秦兵而獲存楚社,三桂借東夷而東夷遂吞我中華,豈三桂罪哉!所遭之不幸耳。
康熙帝:吳三桂徑行反叛,背累朝豢養之恩,逞一旦鴟張之勢,橫行兇逆,塗炭生靈,理法難容,神人共憤。
謝四新: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卧薪?復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寬白髮人。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不思親。
孫旭:三桂為明季罪人,又為本朝反賊,其生平亦何足道!
邵為章:百萬雄師睥睨間,先朝一胍絕南蠻。擒人即是人擒路,誰道天公不好還。行營歷歷草凄凄,銅柱摩崖手自題。虎豹無晴威尚在,老軍猶說舊平西。
佘一元:吳帥旋關日,文武盡辭行。士女爭駭竄,農商互震驚。
李治亭:在明清之際的大舞台上,吳三桂是一位著名人物。他以迎清軍入關而名噪一時,30年後又舉兵叛清,一度割據西南。
王妍:眾所周知,吳三桂反清,被清朝視為罪大惡極的“逆臣”。

人物爭議


降清爭議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崇禎死、明廷亡,他和所有明廷故臣一樣都在尋找出路。而一條最簡捷的出路就是投降大順。大順對吳三桂的政策亦是招降。李自成遣使三桂,給予其四個月軍糧及白銀四萬兩,並聲明“俟立功日升賞”。這對於已缺餉一年多的吳軍確實是雪中送炭。吳三桂已有降意。就在這關鍵時刻,吳三桂先後接到兩種文書。一是大順使者所持其父吳襄勸其歸順李自成的書信,二是有人送給吳三桂密信,詳告其父被劉宗敏抓捕追臟,遭到嚴刑拷打。其父已湊白銀五萬兩,但離劉宗敏所索二十萬兩甚遠。此外,吳三桂愛妾陳圓圓亦被劉宗敏霸佔。吳三桂聞訊大怒。遂拔劍斬案、升帳演兵場,斬一名來使,將另一名割去雙耳,令其傳言李自成:“李賊自送頭來。”同時,起兵回師擊敗唐通,奪回山海關。吳三桂從態度模稜兩可轉變為公開對抗,這在大順朝中引起軒然大波。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兵十萬,號稱二十萬東出京師。此時,吳三桂已別無選擇。若明日ji單獨與大順軍交鋒,必將不敵,身家性命必毀於一旦。於是只得依多爾袞所示,親往清營,剃髮跪拜。次日,山海關大戰展開。狡詐的多爾袞令吳軍先與大順軍戰。待交戰雙方皆疲,而吳軍已顯不支之時,方揮師躍入陣中。毫無思想準備的大順軍兵敗如山倒。至此,吳三桂所謂借清軍以伐大順,以復明室的設想已成泡影。在軍事上、政治上已完全掌握主動權的清,只把吳三桂視為眾多歸降故明官員中的一個,並驅之若走狗來為其征服全中國的企圖效力。
吳三桂影視形象、動畫形象 3張
吳三桂影視形象、動畫形象
從整體上來看,大順的作法是丟棄了於自身政權的穩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從局部上來看,是逼反了吳三桂。這既是促使吳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順朝由盛至衰最終覆滅的關鍵。對於那十幾天——歷史長河中短短的一瞬間里的情況各種史籍中有著略有出入的記載。在劇烈的變動面前,吳三桂情緒激動舉止失措。有記載說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還沒有完全公開之時,又陸續得到父親被關押拷掠和愛姬被霸佔的消息。有說是,他還勉強能接受父親的遭難,卻決不能接受愛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處在清和李自成兩大勢力的夾縫之中。無論是出於父親滯留京城的考量,還是從他與清拼殺了十幾年的仇恨來看,他歸降大順才是順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歲血氣方剛的青年武將在斬了李自成的使節並口出“李賊自送頭來”的狂言后,就自斷了這條應該走,並且本來已打算走的路。可是儘管如此他對降清仍有顧慮,以至在獲悉李自成起兵后曾想自戕以了斷一切。然而當他面對現實后,只得走出向清搬兵的招數。
然而後續的發展並不如忠直的明朝舊臣所想。清以大明臣屬的名義公開尋找崇禎之子,聲稱會將崇禎之子奉為正統,令其即位。卻又自食其言,將明朝舊臣和內宮老太監都認定是崇禎第三子朱慈炯的人處死,並稱此人是假冒的崇禎後裔。自此明庭失去了正統的繼承人,明室的諸親王都缺乏正統性和號召力,南明小朝廷也不得不走向了衰亡之路。此時的三大降將吳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三人已是騎虎難下:清廷已經坐大,只有協助清廷消滅南明,才能保他們家族的平安,並消除他們降清的道德危機。明室雖從未薄待過吳三桂,身為降將的吳三桂卻不得不積極的消滅南明,並最終手刃永曆帝以向新主子表忠心。

反叛失敗

昭武通寶
昭武通寶
反叛之初,在他看來,自己軍隊的戰鬥力遠勝八旗,而揭起反滿的旗幟,可以爭取廣大漢族士民的支持,就指揮才能而言,年輕的康熙皇帝又決非自己的對手。他以為自己穩操勝券,但是,實際情況恰與吳三桂的願望相反。
一是吳三桂兵力雖然強盛,但卻不具戰略眼光。在其起兵之後,既沒有“疾行渡江,全師北向”,設法以軍事上的勝利去推動政治上的成功;也沒有“下金陵,扼長江,絕南北通道”或“出巴蜀,據漢中,塞崤函自固”,以建立鞏固的後方,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爭奪一些戰略價值不高的城鎮。貽誤了戰機,給了清政府以從容布置反擊的時間。
其次,由於此時清軍入關已經三十年,民族矛盾早已下降為次要矛盾。吳三桂以反滿相號召不過是刻舟求劍,脫離實際。而且,吳三桂降清以來的自我表演也太充分了。在民族矛盾最尖銳、民族鬥爭最激烈的時刻,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對各地抗清義軍極盡鎮壓之能事,曾幾何時,他卻又要“共舉大明之文物”了。吳三桂的自我表演使人們看穿了他是一個見利忘義、口是心非、反覆無常的野心家,一些有氣節的漢族知識分子對之更是嗤之以鼻,恥與為伍。因而吳三桂發出的“反清復明”的號召,在廣大漢族士民中並未產生什麼重要影響,雖然他代表漢族利益,但是廣大漢族知識分子看透了他真面目。
吳三桂的估計相反,康熙皇帝雖然年輕,但卻有著傑出的政治才幹。早在撤藩之初,便已對撤藩可能導致的後果有所準備,因此在他得知吳三桂反叛的消息后,鎮定自若,措置得當。他首先停撤平南、靖南二藩,以在政治上孤立吳三桂,而後,又在京師處死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及其同黨,以打擊吳三桂氣焰,鞏固後方。與此同時,為對吳三桂部下進行分化瓦解,康熙帝還宣布,在各省任職的吳三桂部下的親屬概不株連,各安職業。在軍事上,康熙皇帝也作了周密的部署。他任命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率師征討吳三桂,還分別派出得力將領碩岱、赫業、馬哈達、科爾坤等分赴荊州、兗州、太原、四川等軍事重地。雖然在叛亂髮動之初,清軍有所失利,但是,由於在政治上是討逆平叛,經濟上是以全國制一隅,時間不長,便扭轉了軍事上的失利局面,使得正面進攻的吳軍,不能越長江一步,雙方在戰場上暫時出現了相持的局面。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份影視劇名稱飾演者
1984鹿鼎記(梁朝偉版)劉丹
1987滿清十三皇朝熊德誠
1989陳圓圓(蘇明明版)湯鎮業
1991秦淮八艷之陳圓圓巫剛
1992鹿鼎記(周星馳版)秦沛
1998鹿鼎記(陳小春版)王偉
2000小寶與康熙張振寰
2001康熙王朝曹永祥
2001邊關麗人陳圓圓呂曉禾
2003帝女花魏俊傑
2004長河東流安亞平
2004明末風雲白永成
2005江山風雨情丁海峰
2006明末風雲2虞軍
2008鹿鼎記(黃曉明版)塗門
2010南嶽奇人王船山王輝
2012公元1644(紀錄片)王朔
2012深宮諜影王繪春
2014鹿鼎記(韓棟版)馮進高
2015多情江山陳之輝
2020鹿鼎記(張一山版)於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