湫頭鄉
湫頭鄉
甘肅省湫頭鄉位於正寧縣東南部,子午嶺林緣。東接五傾原鄉,南鄰三嘉鄉,西連永和鎮,北與永正鄉、山河鎮接壤。鄉域總面積8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0800畝,全鄉轄7個村64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18760人,其中農業人口18210人,非農478人。南羅公路穿鄉而過。
人口面積
![湫頭鄉](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1/m712153d34ea0c75b7b14e2893e726a1c.jpg)
湫頭鄉
教育、文化、衛生、計劃生育等社會各項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教育、體育工作質量穩步提高,全鄉有中小學校9所,教職工327人,在校學生4414人,學生入學率、畢業率98.7%、98.9%。教學樓房率達到
![湫頭鄉](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7/m273c0102a391afdbce7485336223e818.jpg)
湫頭鄉
湫頭鄉下轄村:西溝村、苟仁村、新莊子村、雙佛堂村、張村村、王郎坡村、湫西村、湫東村
![蔬菜大棚](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1/mc1763f7977caf3ead7649ce1299e6513.jpg)
蔬菜大棚
![果園](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f/7/mf73d13e95016acca836495b92a2831ce.jpg)
果園
蔬菜生產突出特點。以大蔥生產為重點,其它蔬菜品種相互搭配,2005年蔬菜種植面積2071畝,(其中大蔥3000畝),比上年增加165畝;香菇生產注重規模,2005年發展香菇27.1萬袋,實現一個重點村二個規模村的目標。
果業生產上新台階。樹立創建“隴東果業第一鄉”的目標,抓管理,上規模,求效益,全鄉果品生產邁上新台階。該鄉果園面積突破2萬畝大關,其中蘋果園面積17949畝,占果園面積89.7%,2008年新栽蘋果2000畝,蘋果產業成為該鄉主導產業。經濟林品種繁多,果品產量超過3000噸。全鄉牛存欄2185頭,豬存欄1788頭,羊存欄2951隻,雞存欄25012隻。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得到改善。湫頭鄉立足鄉情,發揮區域優勢,積極實施生態農業,通過組織實施小流域治理、農業綜合開發、扶貧整村推進、梯田化整鄉達標等工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改善,農村人畜飲水、能源建設、農業開發等項目有了新的突破。2005年,該鄉解決人畜引水工程2處,新打井窖100眼,發展井窖規模村2個,硬化農戶院落3000平方米,新建沼氣池200座,暖棚養畜120座,從而使水、電、路得到很大改善,農民人居環境逐漸好轉。新修二郎山公園,環境幽美,風景宜人,松柏陣陣,是旅遊避暑的理想場所。
畜牧養殖業初具規模。該鄉把發展養殖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來抓,大力發展設施圈養。2004年,牧業人均收入134元,佔到全鄉人均純收入1494元的8.9%,全鄉牛存欄2185頭,豬存欄1788頭,羊存欄2951隻,雞存欄25012隻。
![果園](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9/m8911ca621fb56f491f54062995b48ba7.jpg)
果園
交通、運輸、郵政、電信業快速發展。隨著物流、信息流的擴大,湫頭鄉農業機械化、科學化進程明顯加快2004年全鄉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207千瓦,農村用電量147.2萬千瓦,貨物周轉量達到3萬噸公里,客運周轉量達319萬人公里,郵政、電訊業迅速發展,鄉域內固定電話1652部,手機679部。
小城鎮建設明顯加快。湫頭鄉認真貫徹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的目標要求,創新思路,搶抓機遇,以項目建設為依託,加大招商引資和啟用民間資金力度,大力實施集貿市場擴容,小康住宅小區和鄉政府辦公樓建設,從根本上扭轉商貿交流落後局面。2004年為適應形勢需要,投資160萬元修建鄉政府辦公樓一幢,使鄉政府機關面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鄉政府西遷,湫頭主街道隨之延長500米,商貿集散地逐步擴大,湫頭商貿樓、雙佛堂小康住宅小區、湫東集貿市場建設等一批城鎮化建設規模逐步形成,街道個體戶拆除陳舊店面,破土動工,小城鎮建設形勢喜人。
湫頭鄉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城鄉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全鄉上下團結協作,人心思進,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全面發展。湫頭鄉積極參加慶陽市香包民俗文化節,積極組織果農積極參展,並獲的蘋果生產“萬畝鄉鎮”和蘋果生產“百強戶”、“十強村”湫頭蘋果有了良好聲譽,蘋果銷路越走越寬。
交通、運輸、郵政、電信業快速發展。隨著物流、信息流的擴大,該鄉農業機械化、科學化進程明顯加快,2004年全鄉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207千瓦,截至目前,鄉域內固定電話1652部,手機679部。
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湫頭歷來文化底薀深厚,文化資源豐富。這裡有聞名出眾的仰韶之光苟仁遺址、新石器文化遺址、靈湫、龍爪槐、東漢古墓等自然人文景觀和革命遺址。該鄉緊緊圍繞“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工作思路,以農曆四月八古廟會為契機,成功舉辦了湫頭四月八古廟會及物資交流會、首屆湫頭四月八文化周活動,聘請陝西銅川秦劇團來該鄉助興演出,有力地活躍了城鄉居民文化生活。該鄉積極參加慶陽市香包民俗文化節,全面提升香包產業的文化品位和效益,激發了廣大婦女的刺繡熱情,帶動了香包產業的長足發展。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鄉共有普通中小學8所、專任教師208人,專校學生3319人,教學環境逐步改善,師資力量雄厚,學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普及率、畢業率分別為96.4%、97.2%、95.8%、97.9%。
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城鄉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全鄉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6個,病床20張,鄉村醫務人員83人。人口與計劃生育事業持續發展。湫頭鄉緊緊圍繞優質服務和計劃生育弱勢人群的獎勵扶助,全力落實二女戶結紮、環孕情服務、出生漏報情況清查清理工作任務,計劃綜合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存環境繼續改善。2004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494元,比上年凈增70元;城鎮職工人均可支配收入4051元。城鄉社會和諧穩定,人民生活安居樂業。
湫頭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民風淳樸、資源豐富,文化深厚,將繼續發揚團結一心,艱苦奮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牢固樹立“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團結帶領全鄉幹部群眾開創湫頭經濟社會建設新局面。
口與計劃生育事業持續發展。該鄉緊緊圍繞優質服務和計劃生育弱勢人群的獎勵扶助。截止目前,全鄉現有總人口18760人,(其中城鎮人口478,農業人口18210人),總出生162人,出生率8.66‰;計劃生育率76.54%;人口自然增長率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