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光

安陸著名書籍刊刻家

劉國光,字賓臣,1828年生,世為湖北省安陸縣人。安陸著名書籍刊刻家、收藏家。

簡介


安陸著名書籍刊刻家、收藏家。

簡歷


劉國光出身於亦文亦商家毫庭。父親劉大章,字章山,12歲時就輟讀經商,后以澤潤鄉里贏得聲譽。清代,安陸農民多借紡織以謀生,府布產銷,是農村的重要經濟活動。1853年,太平軍和清軍在武昌作戰。安陸商人,因地近武漢,多挾資遠去,以避戰禍。府布市場瀕於停頓,農民生活受到威脅。劉章山出資易,挽留來安陸購買府布的山西、陝西二幫布商,市場賴以活躍。1856年,安陸災荒,米價騰貴,百姓日食維艱。其時統帶川兵李定,經安陸去洪山剿匪,隨帶300石軍米,因河水枯竭,難於運轉。劉章山“千金”買下這批軍米,使“兵利其銀,民利其米”,既平抑了糧價,又擴大了自己的經營。劉大章雖是商人,但性眈經史,著有《章山書屋稿》。他還從浙江天一閣抄回安陸宋代文人王得臣所著《麈史》,由“章山書屋”鐫版付梓,后又刊行安陸李六如的《學庸講義》。他是安陸現有文獻可征的最早的私家鐫版刻書人。
劉國光是1852年(咸豐壬子科)舉人。第二年,挑取宗學漢教習,補左翼宗學,期滿引見,奉旨以知縣任用,指捐員外朗、工部屯田司行走。1857年,劉國光父歿回家守制,三年後起服。1861年,授刑部浙江司員外朗。1867年,送考御史,次年題升到部朗中。1870年,補授福建道監察御史。1875年,受任協辦京畿道事務。次年引見記名以道府用,簡授福建省汀州府遺缺知府,同年9月,實授興化知府。
劉國光在興化將府堂標榜為“忠愛堂”,注重教化,以德取人。當地生徒稱他:“夫子出守興化,多施德政。興安書院按月添設字課,校對求精,皆賴夫子滋培者不少。”1877年,他繼母徐氏生日,興化生徒獻詩作賀者數十人。他任內重刊了所屬《龍游縣誌》、1881年前後,劉國光轉任浙江省衢州府知府。為幫助當地員生讀書注音,他將隨身所帶周兆基《佩文詩章韻釋要》抄本校刊梓行。隨後,因事落職居家。1888年,他和舉人李春澤共同編纂了《德安府志》20卷加補遺1卷。1897年,分守廣東省佛山廳,刊行了剛毅的《牧令須知》。不久卒於佛山任內。
劉國光擅長書法,和孝感陳兆慶齊名,曾為其所臨“蘭亭”題跋三種,並勒於石,他所集楹帖,不減右軍筆法。他藏書近萬卷,屬安陸首屈一指。這些書多為珍本,後由他兒子劉浚,劉侃,劉蕃分別繼承,可惜在抗日戰爭中大部散佚。
劉浚,號孝通又號仲武。1893年(光緒癸巳科)舉人。歷官候選道。他深為清未著名學者譚獻所常識。譚獻曾在所作《法上題襟集題辭》中“珍重新交與故知”句下註:“新交為安陸趙儼葳伯威、寇煜孝沖、郭拱辰仲侯、劉浚孝通,故知系宿松高駿烈仿青。”劉浚等四人便被稱為“安陸四名士”,以後各有成就。劉浚喜校書,安陸市圖書館現藏古籍,有十多種是經過他詳細批校或轉錄著名學者批校的,其中七種是湖北孤本。
劉蕃字季衍,附貢生,留學日本法律專門部畢業,學成歸國后,授光緒法政舉人。宣統年間署民政部為七品京官。民國期間,歷任京師高等檢察廳檢察長、署理總檢察廳檢察長、交通部航政司司長、司法部首席秘書以及安徽省廣德縣及繁昌縣知事、河北省大興縣縣長、國立北平大學法學院講師等職。1937年蘆溝橋事變后離校返里。
劉國光的堂兄劉奎光,1851年(咸豐辛亥科)舉人。後由謄錄選江西高安知縣,補直隸州同知,歷任安徽省宿松知縣、六安直隸州知州等官職。特附記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