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可汗

我的名字叫可汗

《我的名字叫可汗》是印度導演卡倫·喬哈爾執導的悲情電影,由沙魯克·罕、卡卓爾等主演,該影片於2010年11月30日 在中國上映。

該影片講述了患輕度自閉症的男主角可汗,在母親去世後來到美國,認識了美麗的單親媽媽曼迪婭並結婚的故事。

劇情簡介


我的名字叫可汗劇照
我的名字叫可汗劇照
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里茲瓦恩·可汗是一個穆斯林孩子,他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是神經發展障礙的一種,可歸類為自閉症),幼年時代和母親一起在孟買的波瑞瓦里區長大。成年後的里茲瓦恩(沙魯克·可汗飾)移民到美國在弟弟的公司擔任護膚品推銷員,他愛上了住在舊金山的一位信奉印度教的單身母親--曼迪婭(卡玖飾),雖然影片故事不是側重講有關911事件,而是探討了在那個事件之後的故事。當時,當局拘捕了里茲瓦恩,后解釋說是由於其病情而看上去行為“可疑”。被捕后,他遇到了醫生拉達哈,幫助他克服苦難。之後,里茲開始了尋找總統布希的旅程,以確認他不是恐怖分子。

角色介紹


Rizwan Khan,演員:沙魯克·罕
患有輕度自閉症,看起來行動笨拙姿勢怪異。他容易相信別人,容易上當受騙;他不懂人情世故,老實的甚至有點一根筋;他不懂人們為何總是口是心非,他誠實、堅守承諾、堅持信念。
曼迪婭,演員:卡卓爾
曼迪婭是一個單親媽媽,帶著帶著兒子沙姆跟著冠夫姓,三人原本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未料在9·11事件發生后,全美掀起一陣反伊斯蘭教徒的仇恨狂潮,沙姆也因此喪生,傷心至極的曼迪婭責怪都是可汗的姓氏害死了沙姆,無辜的可汗請求妻子的原諒但卻得不到寬容,曼迪婭說除非他告訴全美國人民和總統他不是恐怖分子,才會原諒他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配音備註
Rizwan Khan沙魯克·罕Shahrukh Khan--------
Mandira Khan卡卓爾--------
President Barack Obama克里斯托弗·B·鄧肯Christopher B. Duncan--------
TimShane Harper--------
JoelAdrian Kali Turner--------
Karma GirlHarmony Blossom;Kristen Marie Holly;Brittany Disston--------
Mrs. BrennerMichele Marsh--------
Mama JennyJennifer Echols--------
SniperDouglas Tait--------
Kathy Baker斯黛凡妮·哈克卡比Steffany Huckaby--------
Bobby AhujaParvin Dabas--------
Sarah Garrick (as Katie Amanda Kane)Katie A. Keane--------
Locker Room BullyRetson Ross;Ethynn Tanner Cerney--------
StudentRaul Bustamante--------
Young Reese at 6Michael William Arnold--------
Jitesh - Motel OwnerVinay Pathak--------
Doctor #2Mel Fair--------
Sajida KhanPallavi Sharda--------

職員表

▪製作人:Sumit Chawla;Gauri Khan;Khairnar Pravin;Prashant Shah▪導演:卡倫·喬哈爾Karan Johar▪副導演(助理):Varun Dhawan;Karan Malhotra;Sidharth Malhotra;Santino Morea;Ekta Pathak;Urvashi Shah;Rohit Sharma;Abhishek Varman▪編劇:施巴尼·巴提賈Shibani Bathija;Niranjan Iyengar▪攝影:Ravi K. Chandran▪配樂:Shankar Mahadevan;Loy Mendonsa;Ehsaan Noorani▪剪輯:Deepa Bhatia▪選角導演:Robi Reed-Humes;Shanoo Sharma▪藝術指導:Sharmishta Roy▪服裝設計:Manish Malhotra;Shiraz Siddique▪視覺特效:Haresh Hingorani;Keitan Yadav▪布景師:Priya Ahluwalia

幕後製作


《我的名字叫可汗》精彩劇照
《我的名字叫可汗》精彩劇照
印度導演卡倫·喬哈爾執導的悲情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入圍了2010年第60屆柏林電影節的非競賽單元,和其他印度愛情類型電影的最大不同就是本片彙集了相當戲份的現實題材,從美國的911後遺症到其他的現實社會背景。影片由在印度婦孺皆知的萬人迷影帝沙魯克·罕擔綱本片主演,值得一提的是09年沙魯克·罕去美國宣傳電影時在新澤西州的紐瓦克機場遭遇扣留,被問話達兩個小時,原因僅是他的伊斯蘭教名字,最後由印度大使館出面交涉才獲放行,而本片的部分情節與現實驚人的相似成為一大看點。

幕後花絮


關於影片的中文片名,福斯公司有關人士介紹,該片英文名為《My Name Is Khan》,正確的譯法應該是《我的名字是汗》。Khan的K不發音,這個詞發音為“汗”,“可汗”是錯誤的翻譯。
在美國城市中,卡倫不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清真寺拍攝,在一些地方,他儘管向當地政府作出了不會拍攝誤導性影片的承諾,還是屢屢被禁止進入清真寺拍攝。
里茲瓦恩·罕在片中起初表現出不喜歡黃色,但是在影片後段,他卻舉起了一個黃色的寫有“repair almost anything”的標語牌。
2009年,沙魯克·罕因為穆斯林姓氏Khan(罕/可汗),在海關被美國警察幾個小時的盤查,最後不得不調動印度大使館“營救”,而《我的名字叫可汗》開場即是男主角因為Khan這個名字遭受警察盤查的場景。

製作發行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荷蘭 Netherlands2010年2月11日
加拿大 Canada2010年2月12日
紐西蘭 New Zealand2010年2月12日
美國 USA2010年2月12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2010年2月12日
印度 India2010年2月12日
巴西Brazil2010年2月12日
英國 UK2010年2月12日
南非South Africa2010年2月12日
比利時 Belgium2010年3月24日

票房信息

在寶萊塢電影史上的周票房紀錄位居第三位,首周即在國內收取了超過995萬美元的票房,高居當期寶萊塢電影票房榜首位。
製作公司
製作公司1.Dharma Productions
2.福克斯探照燈公司
發行公司
發行公司1.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2.20世紀福克斯澳大利亞分公司
3.20世紀福克斯荷蘭分公司
4.福克斯探照燈公司
5.華納兄弟公司
6.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日本公司
7.華特·迪士尼與索尼聯合發行公司
8.Twentie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9.Jalan Distributors

影片觀后感


該劇長達165分鐘,據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其實,聲明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只是商業目的的表現之一,並不是本片的話語意義所在。看過該片的人都會覺得我們是無法排除影片中諸多故事和細節的真實性。
看過該片的人,都會大呼感動,都會給該片較高的評價,無論是從什麼角度出發。
雖然該片是印度寶萊塢的產品,但是它受歡迎的程度可以用十個字概括---“美國主旋律,走紅全世界”。這種評價並不排除寶萊塢電影元素在電影里的巨大作用,如寶萊塢巨星沙魯克-汗的主演及印度歌舞元素在劇中的展現等。
嚴格界定美國主旋律為何物是學術大師們的工作。我只想泛泛而論。
在本片中,一字以蔽之,主旋律即為---愛。
導演很成功地把諸多愛的元素糅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場愛的盛宴。我們看到,這裡有戀人之愛、母子之愛、朋友之愛、家庭之愛、家園之愛、國家之愛、宗教之愛、陌生人之愛等等。
這些愛的元素,如果放在其他國度,那裡的頂級導演如果想將它們比例協調地放在一起,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巧妙的是,Karan Johar從諸多現實事件取材,使故事從印度開始,在美國全面展開,將寶萊塢元素和好萊塢元素參在一起,雖是個大雜燴,但雜的相當精彩。
在劇中,Rizwan Khan是一個穆斯林,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神經發展障礙的一種,可歸為自閉症),幼年時代和單身母親及弟弟相依為命,母親死後,Rizwan Khan離開孟買,隻身去美國找功成名就的弟弟,因為他曾答應母親,要像弟弟一樣活的幸福。
Rizwan Khan在美國遇到了信奉印度教的單身母親Mandira,兩人浪漫地走在了一起。
之後的故事圍繞“911事件”展開。“911事件”后,在小布希的領導下,美國實行先發制人戰略,穆斯林在美國備受歧視和侮辱。Mandira13歲的兒子被小流氓在公共球場打死,只因他用了后爹的穆斯林姓氏。兒子的死,使Mandira得內心充滿了“怨恨”,她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去“報仇”。與此同時,她開始將兒子的死歸罪於Rizwan Khan的伊斯蘭身份,後悔和他結婚。在和Rizwan Khan的爭執中,她氣急敗壞地“要求”他去見美國總統,並告訴總統“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
於是,Rizwan Khan離開Mandira,踏上尋找總統的征程。在這個征程中,Rizwan Khan經歷了身無分文的窘境,見證了種種種族歧視,得到了黑人朋友的情誼,和伊斯蘭激進份子論辯並試圖舉報恐怖分子,被美國安全部門當成恐怖分子並因此遭受拘押審訊待遇,其身份和故事被有良知的媒體人大範圍地報道,在好心的律師的幫助下得以無罪釋放,和颶風災區的黑人朋友們共患難抗天災,他提供的信息幫助美國安全部門抓獲幾名恐怖分子,被伊斯蘭激進分子刺傷入院。好在有驚無險,Rizwan Khan最終活了過來,在他的堅持和Mandira的陪伴下,見到了總統奧巴馬,並說了“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Mandira也說出了絕對感人的話---“恨讓我們分離。愛讓我們在一起”。
導演並沒有將鏡頭完全對準Rizwan Khan追尋總統的故事,也沒有完全對準Rizwan Khan和Mandira的愛情,而是用了一個很廣的鏡頭,將其他人的故事(黑人、流氓、媒體人、穆斯林、基督徒、軍人等等)也一併囊括在內。花開幾朵,各表一枝,主枝當繁盛,側枝亦芳香。
導演的成功之處主要在於將“母子之愛、朋友之愛、家庭之愛、家園之愛、國家之愛、宗教之愛、陌生人之愛”無形地融於“戀人之愛”中,使一部愛情片承擔了相當多的非愛情成分,成功地探討了“宗教、戰爭、人情、媒體正義、法律、政府與民眾的關係、個人奮鬥與社會抗爭”等沉重的話題,模植了好萊塢的敘事邏輯和方式。除了婉轉曲折的愛情故事,觀者往往會被影片中的“非愛情細節”觸動甚至震撼,思考不停於斯!

精彩對白


hasina:"我的頭巾不只是表明我的宗教身份,它也是我存在的一部分,它是我。"
Khan:“告訴總統‘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
Khan:“祈禱從不看地方和人,只取決你的信仰。”
Khan:“那也收下吧,給非洲那些不是基督徒的災民。”
Mandira:“恨讓我們分離。愛讓我們在一起。”
Ammi:“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好人和壞人。”
Mandira:“你母親會原諒你的,因為她是一個母親。”
Mandira:“一天,我邊走邊想,前面沒有了路,所以我就轉過身,看見了整個城市。”

音樂原聲


01 Sajda
02 Noor E Khuda
03 Tere Naina
04 Allah Hi Rahem
05 Khan Theme
06 Rang De
07 Kuch Kuch Hota Hai
08 Suraj Hua Maddham
09 Kal Ho Naa Ho
10 Kabhi Alvida Naa Kehna

作品評價


影評一
我的名字叫可汗 劇照
我的名字叫可汗 劇照
《我的名字叫可汗》由Karan Johar執導,Shahrukh Khan和 Kajol主演,福克斯公司發行。
該劇長達165分鐘,據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其實,聲明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只是商業目的的表現之一,並不是本片的話語意義所在。看過該片的人都會覺得我們是無法排除影片中諸多故事和細節的真實性。
看過該片的人,都會大呼感動,都會給該片較高的評價,無論是從什麼角度出發。
雖然該片是印度寶萊塢的產品,但是它受歡迎的程度可以用十個字概括---“美國主旋律,走紅全世界”。這種評價並不排除寶萊塢電影元素在電影里的巨大作用,如寶萊塢巨星沙魯克-汗的主演及印度歌舞元素在劇中的展現等。
嚴格界定美國主旋律為何物是學術大師們的工作。我只想泛泛而論。
在本片中,一字以蔽之,主旋律即為---愛。
導演很成功地把諸多愛的元素糅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場愛的盛宴。我們看到,這裡有戀人之愛、母子之愛、朋友之愛、家庭之愛、家園之愛、國家之愛、宗教之愛、陌生人之愛等等。
這些愛的元素,如果放在其他國度,那裡的頂級導演如果想將它們比例協調地放在一起,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巧妙的是,Karan Johar從諸多現實事件取材,使故事從印度開始,在美國全面展開,將寶萊塢元素和好萊塢元素參在一起,雖是個大雜燴,但雜的相當精彩。
在劇中,Rizwan Khan是一個穆斯林,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神經發展障礙的一種,可歸為自閉症),幼年時代和單身母親及弟弟相依為命,母親死後,Rizwan Khan離開孟買,隻身去美國找功成名就的弟弟,因為他曾答應母親,要像弟弟一樣活的幸福。
Rizwan Khan在美國遇到了信奉印度教的單身母親Mandira,兩人浪漫地走在了一起。
之後的故事圍繞“911事件”展開。“911事件”后,在小布希的領導下,美國實行先發制人戰略,穆斯林在美國備受歧視和侮辱。Mandira13歲的兒子由於與人爭吵在公共球場意外致死,卻被警察誤以為是因他用了后爹的穆斯林姓氏。兒子的死,使Mandira得內心充滿了“怨恨”,她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去“報仇”。與此同時,她開始將兒子的死歸罪於Rizwan Khan的伊斯蘭身份,後悔和他結婚。在和Rizwan Khan的爭執中,她氣急敗壞地“要求”他去見美國總統,並告訴總統“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
於是,Rizwan Khan離開Mandira,踏上尋找總統的征程。
在這個征程中,Rizwan Khan經歷了身無分文的窘境,見證了種種種族歧視,得到了黑人朋友的情誼,和伊斯蘭激進份子論辯並試圖舉報恐怖分子,被美國安全部門當成恐怖分子並因此遭受拘押審訊待遇,其身份和故事被有良知的媒體人大範圍地報道,在好心的律師的幫助下得以無罪釋放,和颶風災區的黑人朋友們共患難抗天災,他提供的信息幫助美國安全部門抓獲幾名恐怖分子,被伊斯蘭激進分子刺傷入院。好在有驚無險,Rizwan Khan最終活了過來,在他的堅持和Mandira的陪伴下,見到了總統奧巴馬,並說了“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Mandira也說出了絕對感人的話---“恨讓我們分離。愛讓我們在一起”。
導演並沒有將鏡頭完全對準Rizwan Khan追尋總統的故事,也沒有完全對準Rizwan Khan和Mandira的愛情,而是用了一個很廣的鏡頭,將其他人的故事(黑人、流氓、媒體人、穆斯林、基督徒、軍人等等)也一併囊括在內。花開幾朵,各表一枝,主枝當繁盛,側枝亦芳香。
導演的成功之處主要在於將“母子之愛、朋友之愛、家庭之愛、家園之愛、國家之愛、宗教之愛、陌生人之愛”無形地融於“戀人之愛”中,使一部愛情片承擔了相當多的非愛情成分,成功地探討了“宗教、戰爭、人情、媒體正義、法律、政府與民眾的關係、個人奮鬥與社會抗爭”等沉重的話題,模植了好萊塢的敘事邏輯和方式。除了婉轉曲折的愛情故事,觀者往往會被影片中的“非愛情細節”觸動甚至震撼,思考不停於斯!
如果有人批評此片紀實的失真或者藝術的單乏,批評片中商業化元素和商業化推廣營銷行為。我不禁要問“難道閣下想阻礙中國電影的發展嗎?”
我們一直在提倡弘揚主旋律,可主旋律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也許答案很簡單---“人性的,太人性的”!
我的名字叫可汗
影評二
從印度媒體對中國崛起的反映來看,這個國家似乎的確喜歡“意淫”,這不排除其中存在著因文化差異所導致的相互誤解,但從《月光集市到中國》等影片來看印度電影有時的確存在著在想象力上的過度“熱情奔放”。而《我的名字叫罕》立意不錯,在情感訴求上也有動人之處,但可惜的是由於這個故事的過程存在著過多的煽情甚至意淫,讓這部電影失色不少。據說這是根據真實事件而改編的電影,但是患有自閉症的主角罕的出場依然讓人不得不想到著名影片《雨人》,甚至在表現罕的特殊天賦時也和前者有相似之處,和《雨人》中的記憶撲克牌不同,本片中則是讓罕在極短時間裡解開一個難度很大的字謎。濃郁的印度音樂,輕鬆幽默的印式表演風格,讓這部電影從談戀愛到結婚這一過程洋溢著輕鬆和愉悅的氣息,從中可以領略到印度電影的獨特魅力。有別於《大篷車》等載歌載舞的經典老片,本片中的印度元素明顯是西化了的,這種東西文化風格的兼容讓本片頗具特色。但是從剛開始阿甘式的覲見總統之旅開始,影片就開始了令人生厭的自我陶醉,可以說前一個半小時本片是一部格調清新內容幽默的好電影,后一個小時基本都是狗尾續貂的垃圾時間。
這其中美國發生超強颶風(似乎是在映射卡特里娜颶風事件),罕暫時放棄朝見總統之旅而去喬治亞州救濟災民的轉折,看起來十分不靠譜。儘管這個電影的真實版本中可能真的存在這樣的義舉,但是就本片在這一情節的處理而言,堪稱愚蠢,這一段充滿了假大空的說教意味,那種自說自話的自我陶醉不禁令人聯想到某些中國電影。之後,在和“疑似奧巴馬”的會面中,印度式的意淫達到了高潮。先前本片所鋪墊下的歷經艱難終獲成功的情緒被雷人情節沖得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集體煽情的場面。這部電影片長達155分鐘,甚至超過了《盜夢空間》,其實完全可以把救濟災民這段刪掉,只留下“被捕→被折磨→舉報恐怖分子→被刺→見到總統”這樣的情節,那麼就會精鍊很多,並且在覲見總統這一節上借鑒一下好萊塢慣用的那種欲揚先抑的手法來表現,呈現出來的效果應該更具感染力,而影片中你以為要結束它卻又來一段的令人生厭的拖沓使人無所適用。
意淫歸意淫,但是本片依然較為嚴肅地體現了“9.11”之後美國的一些社會問題。儘管美國在政治上強調人權並極為忌諱種族歧視,但是“9.11”之後,針對穆斯林的偏見和敵對行為卻是不爭的事實。雙子塔的倒下對於美國社會的心理影響不亞於另外一場越南戰爭,從情感上可以理解美國人針對穆斯林的敵視。當本。拉登那張阿拉伯風格的面孔已經成為美國民眾集體的心理陰影時,身邊的戴白帽蓄大鬍子的人難免不被投以敵視的目光。這和我們在火車站被極個別維吾爾族扒手搶奪錢包之後難免對維族同胞採取戒備心態一個樣,儘管有些人不承認這種心理,但它卻是真實地存在著,所以,美國人的“9.11”情節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在於一些極端言論實在是腦殘和無禮,比如片中一名教師給學生上課時宣揚的是“穆斯林是最具攻擊性的宗教種族”這樣的言論,但是她忘記了十字軍東征、販賣黑奴、屠殺印第安人、二戰中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以及漫長的殖民亞非拉的等等罪惡歷史都是基督徒的行為。因此,這種批判也是《我的名字叫罕》最值得肯定的地方。儘管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充滿了被美式價值觀填充的主旋律意味,但這樣的情節依然具有實際意義。
《我的名字叫罕》的另外一大疑惑是片中大部分演員,包括群眾演員,都是長著一張穆斯林式的面孔,特別是受到罕精神感召而在洪水中前來救災的所謂“美國民眾”看上去都是穆斯林,這讓本片更像是在美穆斯林的一次自發抗議,而沒有得到美國民主價值觀念的有效支持。這部電影應該有更多非穆斯林演員的參加才更加真實,這一點去年的印度同類題材的電影《紐約》要做得更好。因此,《我的名字叫罕》這部電影怎麼看都像是在高尚的具有批判精神指引下的一次印度式的意淫,而過度的意淫情節讓這部電影以精彩開場以失敗收尾。
影評三
我想補充一下我個人的看法,我覺得看電影我們應該單一地去以一個人為基本點去看一部電影。我不是影評家,我也不是很有見地的人,我算是半個文盲!但是在我看來《我的名字叫可汗》這部電影要表達的就是美國人因為少部分極端穆斯林分子製造“911事件”而造成的對全體穆斯林的仇恨是多麼的錯誤和片面!很多人將這部電影的主旋律看成是可汗的個人愛情故事,但是我認為不是這樣的。有血有肉的可汗和他的家人代表的正是善良的穆斯林,而他們的遭遇則是所有在美的穆斯林在911后的悲慘遭遇!
我個人覺得這部片子表達的是:穆斯林是善良的人,不是美國人心中認為的那樣兇惡!人們不應該以偏概全以點蓋面片面地去看待問題。
我個人也認為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具侵略性和攻擊性的!而且在歐洲貧瘠的
土地上成長起來的歐洲人養成了他們強盜邏輯和以物質享受個人利益為中心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歐洲人的侵略性和排外性甚至其民族獸性我們都可以在過去幾百年中的歷史中得到見證。這也是成長在資源貧瘠的土地上的民族的共性!
伊斯蘭教作為誕生在中亞的一個宗教,的確帶有中亞游牧民族的粗獷耿直彪悍及愛恨分明的個性,但是那是對於侵犯他們利益的人,而且在早期文明中的富庶則很大的削弱了穆斯林的侵略性。但並不代表他們就沒有了攻擊性!對於入侵者的反擊是犀利徹底極其兇悍的,而“基地”組織和“塔利班”就是其兇悍的一面!
所以,我個人覺得這部電影它在為我們展現穆斯林的善良,消除人們對他們的誤解,也是為穆斯林辯白,為他們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叫屈。電影中分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描述的是可汗的戀愛及家庭,告訴我們穆斯林也是人,普普通通的人,有親情有愛情有友情!他們是可以和別人友好相處的;
第二個部分描寫的是可汗在路上的遭遇,告訴我們穆斯林是有社會責任
感的,是有愛心也嚮往幸福和平的生活的。其中舉報恐怖分子的事情是告訴大家穆斯林也不認同這樣的事情,他們也需要平穩的生活;救助災民那一段則表達的是穆斯林對其他人民的友好,之所以全部用穆斯林的群眾演員就是要表達這樣的一個效果。
第三個部分就是見奧巴馬的場景,也是貫徹整部電影的一條主線。而我認為這是要告訴我們穆斯林民眾是有法律有政府觀念的,他們會選擇用合法手段去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不是人們認為的那樣使用暴力!而相反可汗那兒子的死卻表達了美國人(歐洲人)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的野蠻性格,當然這點應該不是導演要表達的,不然他也不能在美國上映。
豆瓣評分8.5
一句話評論卡蘭·喬汗執導的一部技巧性很強的作品,同時當“罕”教導著關於伊斯蘭與忍耐的課程時,那奪眶而出的淚水也讓給這部影片以很高的感情分。
——《紐約時報》
這部電影充滿了說服力與心靈的衝擊,沙魯克和卡卓爾,兩位寶萊塢明星以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勝任他們充滿感情的角色的要求。
——《洛杉磯時報》
一部並不精緻的電影,但是它卻緊跟美國電影試圖迴避的主題――族群的壓抑和美國籍穆斯林的困境。
——《好萊塢報道》

獲得榮譽


·本片入圍了2010年第60屆柏林電影節的展映單元。
·本片在印度國內取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在寶萊塢電影史上的周票房紀錄位居第三位,首周即在國內收取了超過995萬美元的票房,高居當期寶萊塢電影票房榜首位。同時在英國,本片也成為寶萊塢歷史上,在英國最賣座的影片。

創作背景


寶萊塢中生代影片全才
提起印度影片,或許很多人還逗留在電影中歡喜的印度歌舞上,這成為了印度影片的特色,從而活著界獨樹一幟,但是也影響了其融入世界。作
我的名字叫可汗
我的名字叫可汗
為不到四十歲的印度中生代編導,卡蘭·喬汗顯然試圖做些改寫,儘管到今天為止僅有四部作品問世,卻一直保持較高質量,既有印度風格濃郁的《有時歡愉有時哀痛》(2001),又有浪漫愛情佳作《永不說再見》(2006),值得一提的是其編導處女作《怦然心動》(1998)完成時,他年僅26歲。同時,除了編導,他也是編劇、製片,甚至演員,堪稱寶萊塢前途值得期盼的影片全才。而其最新作品《我的名字叫罕》則格局和社會意義更大,它聚焦於居住於美國穆斯林人群,以個體的經歷反映一個族群的困境,同時試圖傳達積極的情緒。
對於本片涉及的族群和宗教主題,卡蘭·喬汗顯然早有意涉及,在談及本片創作初衷時,他暗示,“當我成為一個影片拍攝者時,我就有意識決議要拍攝這樣的一個主題,正是我強烈的感應,在這個世界上,有種無意識的宗教信奉,也有一種對於宗教的征服和歸一化傾向。我並不是一個信徒,但是我所受的教育讓我能夠理解這個世界存在的各種誤解。我試圖以一種包含激情的,有效地和戲劇化的方式去闡述這個主題,進展形成一種可以在全球層面溝通的方式,這也是我作為一個影人的嘗試。”。他邀請了曾經合作過《永不說再見》的施巴尼·巴提賈負責主要的劇本創作,這位女編劇與編導一起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並擬定事情框架,之後以細膩的筆調撰寫了劇本,為本片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本。
寶萊塢人氣明星聯袂出演
在這部影片中,主人公里茲瓦恩·罕與曼迪婭的愛情是重要的一條線索,為了演繹這段動聽的事情,卡蘭也找來了寶萊塢極具人氣的演員沙魯克·罕與卡卓爾。“沙魯克和卡卓爾與我曾經在兩部影片中合作,他們兩人也長久在銀幕上合作。”提起與老搭檔的合作,編導浮現出對主演的充實信任,“他們可以被稱為印度的傳奇伴侶了,之前他們扮演的銀幕伴侶曾經取得了五次巨大的成功,所以他們與我再次走到一起合作是一種基於彼此激情和職業的決擇。正是我們之間已經拍攝了兩部影片,彼此之間有著很棒的合作關聯。同時他們也都很喜歡這個劇本,並決議稱為這部影片的一部門”正如編導所述,兩位主演都是在印度取得了廣泛承認的演員,沙魯克更是有“寶萊塢之王”、“浪漫之王”、“印度的湯姆·克魯斯”等佳譽。
一段關於愛和信奉的旅程
試想一下,當一個果斷的漢子,試圖尋求寬恕,著手開始一場贏回真愛的看似弗成能的旅程,這個顛末中會發生什麼?他一路上試圖教育每一個他遇到的人糊口的真諦,激發整個國家關於人生的思索。這看起來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事情,卻直指現實世界,關乎個人,關乎愛情,關乎族群,關乎信奉。
從事情來看,《我的名字叫罕》以愛情為主線,同時環繞著這段在美國的穆斯林的愛情,編導也試圖說出更多內容,浮現更多激情,便是什麼讓男女主人公決擇了這樣的愛的路徑,是什麼讓一個漢子決議開始一段看似弗成能完成的旅程?而又是怎樣的力量讓他最終博得了他的愛?卡蘭·喬汗曾經暗示,這份愛正是這個事情的基本,就如一份酥京彩糕,外面的層層酥皮都是在這個基本上疊加的。在罕的旅途中,編導也試圖將真實糊口中,美國穆斯林的困境浮此刻銀幕上:社會總並沒有太多如直接扇耳光或者燒毀汽車這樣針對穆斯林的嚴峻暴力,但是更多穆斯林承受的是一種冷冷的歧視,地鐵站里被默默的監控;超市中被怪異的目光端詳;餐廳中總要承受一些異樣的目光;正是這些看似不嚴峻的煩擾,讓更多穆斯林感觸像這個系統的局外人,並帶著仇恨被拋離。所以,卡蘭·喬以一個外來的視角,揭示著這個社會和世界對於穆斯林宗教和人群的誤解性觀點。
在卡蘭·喬看來,達成穆斯林和西方世界諒解的關頭就是,不要以一種強力的姿態對待穆斯林及其宗教,不要將他們看作需用跟蹤監控和緊張應對的對象。就以對待其它宗教一樣,以泛泛心對待,而非正是911這樣的事件后,認為伊斯蘭教是一種需用格外對待的宗教形式,和善的對待彼此才是和解的正道。而作為觀眾,一路上罕的經歷是帶來勵志的力量?還是社會百態的獵奇?或是真如卡蘭進展的那樣對於美國的穆斯林有一個更和善的對待?這就需用我們伴隨里茲瓦恩·罕,穿越美國,去體會一個美國穆斯林眼中的美國和信奉。
拍攝過程
·導演卡蘭·喬汗堪稱“K王之王”,因為其執導和編劇的影片片名竟然大都要麼直接以K字母單詞打頭,要麼片名中含有K字母打頭的單詞。比如《怦然心動》(Kuch Kuch Hota Hai),《有時快樂有時悲傷》(Kabhi Khushi Kabhie Gham),《永不說再見》(Kabhi Alvida Naa Kehna),當然,還有這部《我的名字叫罕》(My Name Is Khan)。
·卡蘭·喬汗的“始終如一”不單單表現在他的“K字控”上,他至今執導的四部電影的男主演也全部為沙魯克·罕,兩人私下也是很好的朋友。
·這部電影拍攝過程中碰到的一大困難就是,在美國城市中,卡蘭不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清真寺拍攝,在一些地方,他儘管向當地政府作出了不會拍攝誤導性影片的承諾,還是屢屢被禁止進入清真寺拍攝。

播出信息


製作公司:
Dharma Productions [印度]福克斯探照燈公司 [美國]Fox Star StudiosImagenation Abu Dhabi FZ (as Imagenation Abu Dhabi)Red Chillies Entertainment [印度]發行公司: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 [美國] (2010) (worldwide) (all media)Imagenation Abu Dhabi FZ (2010) (worldwide) (all media)20世紀福克斯澳大利亞分公司 [澳大利亞] (2010) (New Zealand) (theatrical)20世紀福克斯荷蘭分公司 [荷蘭] (2010) (Netherlands) (theatrical) (through Warner Bros.)20世紀福克斯公司 [法國] (2010) (France) (theatrical)福克斯探照燈公司 [美國] (2010) (USA) (theatrical)Jalan Distributors (2010) (Singapore) (theatrical)Twentieth Century Fox C.I.S. (2010) (Russia) (theatrical)華納兄弟公司 [荷蘭] (2010) (Netherlands) (theatrical) (through)20世紀福克斯家庭娛樂日本公司 [日本] (2010) (Japan) (DVD)Twentieth Century Fox Home Entertainment (2010) (Netherlands) (DVD)特技製作公司:Redchillies.VFX其他公司:Beau Bonneau Casting [美國] extras casting: Northern CaliforniaBollywood Hollywood Production [美國] line productionChapman and Leonard Studio Equipment camera dolliesPanther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electronic dolly & jib)Shree Ganesh Movie Lights [印度]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Smooth Moving Productions Steadicam equipment provided bySony Music Soundtrax [美國] soundtrackSpacecam Systems Inc. [美國] aerial cameras provided by幅面: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MPAA評級:Rated PG-13 for some violence, sexual content and language. (also international version)級別:Australia:M / Taiwan:R-12 / India:UA / USA:PG-13 (certificate #45950)/(certificate #46295) (international version) / Canada:PG (Alberta/British Columbia/Manitoba/Ontario) / UK:12A / Hong Kong:IIA / Ireland:12A / Singapore:PG製作成本:$12,000,000/estimated版權所有:(© All Copyrights Reserved By Dharma Productions PVT. LTD. 2010 & Red Chillies Entertainment PVT. LTD. 2010)拍攝日期:2008年11月攝製格式:35 mm洗印格式:35 mm影片上映上映時間荷蘭 Netherlands 2010年2月11日加拿大 Canada 2010年2月12日紐西蘭 New Zealand 2010年2月12日美國 USA 2010年2月12日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10年2月12日印度 India 2010年2月12日巴西 Brazil 2010年2月12日英國 UK 2010年2月12日南非South Africa 2010年2月12日比利時 Belgium 2010年3月24日俄羅斯 Russia 2010年5月6日德國 Germany 2010年5月6日中國 China 2010年11月30日
我的名字叫可汗劇照
我的名字叫可汗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