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腹鋸鮭脂鯉

紅腹鋸鮭脂鯉

紅腹鋸鮭脂鯉(學名:Pygocentrus nattereri):體長20-30厘米。魚體呈卵圓形,寬大側扁。全身體色主基調為灰綠色,背部墨綠色,腹部大片鮮紅色。頭大,吻端鈍;齶強健,下顎發達,有銳利的牙齒,呈鋸齒狀排列,作剪刀狀咬合。尾鰭呈叉形。

生活在南美亞熱帶地區;優選區域為9°N-34°S。廣泛分佈在整個南美洲大陸。主要分佈於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蓋亞那、巴拉圭、秘魯、烏拉圭和委內瑞拉的熱帶淡水河流,

形態特徵


紅腹鋸鮭脂鯉
紅腹鋸鮭脂鯉
紅腹鋸鮭脂鯉體長20-30厘米。魚體呈卵圓形,體型寬大側扁,全身體色主基調為灰綠色,背部墨綠色,腹部大片鮮紅色。體側扁而高;腹部具鋸齒狀緣;頭大,吻端鈍;齶強健,下顎發達,有銳利的牙齒,牙三角形而尖銳,呈鋸齒狀排列,作剪刀狀咬合。尾鰭呈叉形。腹部有鋸齒狀邊緣,背部具脂鰭。背鰭16-18,臀鰭28-32,尾鰭頂端微凹。體色多樣不定,取決於年齡和生活環境條件的不同,體側和頭部的顏色隨年齡變化會有所變化。10-15厘米長的健康個體,背部從藍灰色到棕灰色;體側淡棕色到微橄欖色,並散布銀色具金屬光澤的小點;身體下部,包括胸鰭和腹鰭,則呈現淡紅色到血紅色;背鰭和尾鰭外緣黑色,內側微白;臀鰭紅色具黑緣。

棲息環境


棲息環境為南美亞熱帶內陸河流;優選區域為9°N-34°S。生活適宜溫度是23-27℃,耐寒能力差,致死溫度為15℃左右,在淡水河流中生活,pH範圍5.5-7.5。宜弱酸性的軟水水質,適宜水溫為22-30℃,大多有群生的習性。所以,在飼養時,同一水族箱中應減少魚的種類,增加同一種類的尾數更好。這類魚大多數喜好動物性飼料,且多在水面附近攝食,很少在缸底覓食。

生活習性


紅腹鋸鮭脂鯉聽覺高度發達,牙齒尖銳異常,下顎強而有力,不僅能一口咬碎魚骨,甚至還能咬斷直徑1毫米左右的鋼製釣鉤。中午會聚在蔭涼處休息。成年個體一般在晨昏活動,幼魚則整日活動。咬住獵物后緊咬不放,以身體的扭動將肉撕下來。常成群結隊出沒,旱季水域變小時,該物種會聚集成大群,攻擊經過此水域的動物。
為小型兇猛肉食性魚類,性情凶暴。主要以小魚、蝦、蟹和昆蟲為食,具有一定的攻擊性,有潛在威脅,對血腥味較為敏感。成群獵食,每群中的個體數可多至百條以上。如果一個大型動物受到攻擊,則幾群紅腹鋸鮭脂鯉會聚攏來,瘋狂地取食;但這種情況罕見。
紅腹鋸鮭脂鯉喜歡攻擊體型與之相當或小於自己的獵物。在一般情況下,一群紅腹鋸鮭脂鯉常四處散開,尋找獵物。負責偵察的魚發現獵物后,向之發動攻擊並向自己的同伴發出信號。它們發出的可能是聽覺信號,因為紅腹鋸鮭脂鯉的聽覺極靈敏。一群紅腹鋸鮭脂鯉中的每條魚沖向獵物,咬上一口就游開,讓路給其他同伴。

分佈範圍


分佈於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蓋亞那、巴拉圭、秘魯、烏拉圭和委內瑞拉的熱帶淡水河流,廣泛分佈在整個南美洲大陸。亞馬遜河、內格羅河、庫亞巴河、布蘭科河、普圖馬約河、亞瓦里河、茹魯瓦河、馬德拉河、塔帕若斯河、興古河、托坎廷斯河、帕拉奈巴河、巴拉圭河、巴拉那河。
紅腹鋸鮭脂鯉分布圖
紅腹鋸鮭脂鯉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的親魚會將卵產在水中的樹根上,卵具黏著性,約1000餘枚。9-10天孵化,親魚會護卵。河水泛濫會影響孵化的成功率。它們18個月性成熟,雄魚會比較鮮艷一點。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繁殖力強,數量大,且有多國多地用於養殖觀賞,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

保護級別


紅腹鋸鮭脂鯉尚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目錄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