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嘉倉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今洛陽老城區的北側,是唐、宋時期大型官倉之一。含嘉倉始建於隋朝,從唐朝開始大規模存糧、開始成為國家的大型糧倉,東西寬約600米,南北長約700米,總面積42萬平方米。1971年開始對倉城遺址進行了發掘。在倉城內密集且有秩序地排列著400多座東西成行缸式地下糧窖,可儲糧580多萬石,占當時全國主要糧食儲糧總數的一半。倉窖有大小之別,大窖口徑為18.5米,小窖口徑約8米,最深的距地表12米。根據遺址中所出銘磚記載,大窖儲糧一萬數千石,小窖可儲千石余。糧入窖時,要將儲糧的時間、數量、品種、來源、倉窖位置及授領糧食的官員姓名,都要刻於磚上,放置窖中。含嘉倉城設有管理機構,且駐有軍隊,守護倉城。

歷史沿革


含嘉倉遺址
含嘉倉遺址
含嘉倉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隋代國家糧倉,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北,始建於605年,主要作用是盛納京都以東州縣所交租米之皇家糧倉,歷經隋、唐、北宋3個王朝,沿用500餘年,後來廢棄。
1972年再次發掘時,發現在一座倉窖內保存著大約50萬斤已炭化的小米,顆粒清晰可辨。含嘉倉的大小糧窖均為口大底小的圓缸形,其建造方法和結構較為科學。先從地面向下挖一口大底小的土窖,將窖底夯實,再用火燒硬,上面鋪一層灰渣,以防潮濕,在灰渣上鋪設木板,板上墊草,草上鋪席。窖壁周圍亦砌木板,在窖中分層堆放糧食,每層之間以席隔開,裝滿糧后,在窖口部位先蓋一層40~60厘米厚的谷糠,其上蓋席,最後用泥土密封窖口。這種倉窖,既可防火防蟲,又能抗腐防盜。

保護措施


到2013年,含嘉倉遺址先後發掘了19座糧窖,其中9座出土有銘磚。銘磚實際上是隨同糧食密封於倉窖內的賬簿。作為唐朝的大型國家糧倉,含嘉倉是大運河相關的重要文化遺產,是以洛陽為樞紐的隋唐大運河的實物例證之一。
遺址辦有關負責人表示,市入選申遺項目之一的含嘉倉160號倉窖遺址,因保存有大量的炭化糧食而出名。因此,在20世紀70年代的考古發掘結束后,市文物部門就對其進行了保護展示。
含嘉倉遺址發掘結束后,洛陽市文物部門對160號倉窖坑口進行加固,並修建了磚木結構的保護房,直到2013年年初,這座保護房已為倉窖守護約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