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大堡鎮的結果 展開

大堡鎮

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下轄鎮

大堡鎮,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的下轄鎮。1951年建大堡鄉,1958年勝利鄉併入建大堡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2年建鎮。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府31公里。面積322.85平方公里,現轄7個行政村(分別為新火、較場、橋樓、集廣、雙九、化林、萬坪)、1個社區(大堡社區);共有11個黨支部,黨員444人,科級領導幹部11人,村組幹部118人。大堡盛產茶葉、獼猴桃、土蜂蜜、核桃等特色產品,經濟來源主要以林木、種植、養殖為主。素有大堡鎮古鎮甘嫫阿妞故居之稱,有大堡鎮古鎮城牆、城隍廟、觀音寺等歷史遺產。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堡鎮常住人口為10638人。

2020年5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樂山市調整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複(川府民政〔2020〕3號):撤銷萬坪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大堡鎮管轄,大堡鎮人民政府駐大堡社區正街22號。

歷史沿革


大堡鎮 2張
大堡鎮
原大堡鎮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大堡鎮境域設(峨眉)主簿分駐,駐平夷堡(今大堡)。
嘉慶十三年(1808年),裁主薄,設峨邊撫夷廳,為廳治所。
民國三年(1914年),峨邊廳改縣,為縣府及公署和鎮公所駐地。
1950年8月,大堡為第一區公所和鄉駐地。
1951年6月,析南半部境域置勝利鄉。
1958年,勝利鄉併入大堡鄉;同年10月,大堡、萬坪、白楊3鄉合併為大堡公社。
1959年12月,分為大堡、萬坪、白楊3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鄉,屬大堡區。
1992年12月,鄉改鎮。
原萬坪鄉
民國時期,萬坪鄉境域為奴隸制社會。
1954年,設萬坪鄉。
1955年6月,改萬坪彝族自治鄉。
1958年10月,與大堡鄉合併為大堡公社。
1959年12月,析置萬坪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鄉。
撤併后
2020年5月18日,撤銷萬坪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大堡鎮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原大堡鎮下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
序號名稱
1大堡社區
2新豐村
3火花村
4較場村
5橋樓村
6集廣村
7茶豐村
8聯合村
9九家村
10雙溪村
11化林村
截至2020年6月,大堡鎮下轄1個社區、7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大堡社區正街22號:
序號名稱
1大堡社區
2教場村
3橋樓村
4集廣村
5化林村
6新火村
7雙九村
8萬坪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堡鎮地處峨邊彝族自治縣域中部,東與新林鎮、新林鎮緊鄰南與金岩鄉毗鄰,西與紅旗鎮相接,北與沙坪鎮相鄰,鎮距峨邊縣城37千米,總面積322.8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堡鎮地處縣域西南,地勢由東向西傾斜,境內最高點老鷹山位於雙溪村,海拔3150米;最低點吊兒嘴位於茶豐村,海拔690米。

氣候特徵

大堡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濕度較大,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春遲、夏短、秋寒、冬長,多年平均氣溫14.1℃。

水文

大堡鎮境內屬官料河水系,有長灘河8千米、官料河11千米流經境內,水域面積1755平方千米。

自然災害

大堡鎮主要自然災害有風災、洪澇、旱災等。

自然資源


大堡鎮境內有鉛、煤、銅等礦藏資源。
2011年,大堡鎮有耕地面積0.9萬畝,林地面積10.3萬畝。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原大堡鎮轄區總人口11659人。原萬坪鄉轄區總人口2508人。
截至2017年,原大堡鎮常住人口9198人。原萬坪鄉常住人口有1361人。
截至2019年末,大堡鎮有戶籍人口14668人。

經濟


綜述

2019年,大堡鎮有工業企業18個,規模以上企業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個。

農業

2011年,大堡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農業總產值4843萬元,比上年增長12%,糧食作物以玉米、水稻、馬鈴薯、紅薯為主,生產糧食3374噸,其中玉米996噸,水稻916噸,馬鈴薯870噸,紅薯28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茶葉、核桃等,蔬菜種植面積1440畝,產量4120噸;茶葉種植面積11400畝,產量50噸;水果種植面積500畝,產量78噸,其中,核桃8噸,李子50噸,桃子20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14960頭,年末存欄8826頭;羊飼養量2816隻,年末存欄1352隻;牛飼養量2187頭,年末存欄1437頭;家禽飼養量36030羽,上市家禽13940羽,生產肉類767噸,其中豬肉580噸,牛肉162噸,羊肉25噸;禽蛋72.4噸;畜牧業總產值1646萬元。截至2011年末,累計造林0.2萬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1萬株,林木覆蓋率72%,水果種植面積100畝,產量250噸,主要品種有蜜桃、布朗李。

商貿

2011年,大堡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200萬元,比上年增長10%;城鄉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1500萬元。

金融

2011年,大堡鎮財政收入56萬元,年末有四川農村信用社網點1個,郵政儲蓄銀行網點1個;各類存款餘額0.14億元;各項貸款餘額0.2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97元。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大堡鎮有幼兒園(所)5所,在園幼兒240人,專任教師9人;小學5所,在校生952人,專任教師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22人,專任教師3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8%,小升初升學率99.8%,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科技事業

2011年末,大堡鎮農村有實用人才164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大堡鎮有文化活動中心1個,建築面積240平方米;農家書屋10個,藏書3.4萬冊。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大堡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6個,其中衛生院1個,村衛生室5個;病床12張,固定資產總值11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3人,其中執業醫師3人,執業助理醫師4人,註冊護士3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萬人次,出院病人689人次。

社會保障

2011年,大堡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1戶,人數80人,支出19.7萬元,比上年增長14%,月人均205.2元,比上年增長12%;城市醫療救助22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82人次,共支出2.2萬元,比上年增長3.4%,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27戶,人數889人,支出94.9萬元,比上年增長24.7%,月人均89元,比上年增長20.7%;農村五保集中供養21人,支出9.4萬元,與上年持平;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6人,支出3.2萬元,比上年增長0.8%;農村醫療救助839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889人次,共支出35萬元,比上年增長25%;農村臨時救濟1985人次,支出2.1萬元,比上年增長2.5%,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7人,社會服務單位1個,床位48張,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119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313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913人。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大堡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3個,鄉村通郵率100%,電信服務網點3個;固定電話用戶176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40%;行動電話用戶2080戶,行動電話普及率為78%;寬頻接入用戶200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31萬元。
能源
2011年,大堡鎮有煤炭企業1家,產煤3.7萬噸,水電企業6家,2011年發電7.8萬千瓦時。
道路
2011年末,大堡鎮鎮區道路總長度2千米,道路鋪裝面積4500平方米。
供電
2011年末,大堡鎮鎮區擁有1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3條,總容量3000千伏安。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大堡鎮鎮區有園林綠化面積0.1公頃,綠化覆蓋率16%。

交通


2011年,大堡鎮有149縣道過境,境內長11千米,通往縣城和黑竹溝鎮,鎮村級公路8條,總長19.5千米,客運站點1個。

文化


地名由來
大堡鎮,因築城堡屯兵成守而得名,明朝初年,朝廷在此築城堡,以屯兵成守,原為土堡,古名“土地堡”“平夷堡”,清代稱“太平堡”,后廢圮又擴建,有東、南北三門,為縣內各寨堡之冠,得名大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