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錦山
羅錦山
羅錦山(1829—1918)名光誠,字雲卿,號錦山,河州北鄉(今永靖縣羅川)人。生於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卒於民國八年,享年九十一歲。咸豐壬子(1852年)貢生,一生課蒙為生,能詩善書聞名隴上。終生從事私塾教育,在精心研習書法的同時,以詩詞自娛,著有《開懷集》詩集。
羅錦山書習鍾、王,又兼習顏、柳、歐、趙諸家。他的書法藝術注重傳統,又不拘泥於傳統,博採眾家之長而能融會貫通,在深厚的傳統功力基礎上,達到正、草、隸、篆各體皆趨其妙的境界。書法作品不以一帖一碑為範本,而有不法之法。他從意中取勢,情中求韻,筆意恣肆又透逸野之氣,古茂凝重而現率真之性;用筆似收而縱,似縱而擒,提按自如,氣韻貫通,筆勢跌宕,氣勢磅礴;結體奇崛,風格蒼勁,有高古之風貌神韻,擲地似聞金石之聲,幾近出神入化的境界,卓然自成一家。是清代和民國時期永靖乃至河州地方書法史上的代表人物。省委書記陸浩題詩云:“羅川依黃河,儒雅前賢多;錦山書道精,文脈永傳播。”
羅錦山天資聰穎,秉性剛直。他幼時好學上進,才華出眾,不足20歲就中了秀才,選為貢生。後去西安參加鄉考時,由於看到主考官坐在太師椅上,蹺起二郎腿,閉目養神的醜態,便借題發揮,在試卷中進行了嘲諷。此舉被視為抗上不恭,斥退試卷,未予錄用。科舉不中,功名未就,他攀登宦門的念頭隨之也就打消了。從此,他苦練書法,勤讀詩書,詠詩作畫,終於成為一位馳名隴上的書法家。他留下的一幅中堂里寫道:"布衣暖,菜羹香,詩書留味長。"可見他甘貧樂道的精神風貌。
羅錦山練習書法,整整下了數十年的苦功夫。平時在身邊置一小桌,桌上擺著一塊方磚,一支毛筆和一個裝有用白土泡成稀湯的泥灌,一有時間就提筆練習。若外出,就用樹枝或石子在地上練習,冬天坐在炕上,他用手指在被面上練習。羅錦山仿習王羲之筆法,又研究顏、柳、歐、趙等諸名家字帖,於正、草,隸、篆各書,樣樣精通。他從二十幾歲寫到八十歲左右,在雙目失明后,仍奮書不輟,直到87歲卧床不起時才停了筆。他的字,筆劃頓挫、激越,氣勢磅礴、有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他那剛直不阿的氣概,也溢於墨雨筆鋒之中。他初寫中堂時,愛書一個大"虎"字,旁邊加書"鎮宅神虎,懸之堂中,百邪不入"題記。后又愛寫一個大"鵝"字。他曾說,他喜歡鵝,因為它有著潔白無瑕的秉性。當地民眾亦多求"虎"、"鵝"大字,懸掛堂中,扶正壓邪。
羅錦山於三十餘歲寓居河州城,在私塾執教。其間寫字作畫,與文人墨客談書論詩。年近古稀時,返歸故里。在六十多年的硯田生涯中,他為家鄉村鄰及親朋好友繪製和撰寫了數以萬計的中堂、條幅。其作品遍及河州城鄉,並通過筏客,腳戶,商賈,傳至隴上各地及新疆、青海、寧夏等地,博得人們的稱讚。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灘的書畫鋪肆里都有他的書畫作品經銷。據《續修導河縣誌》記載:"羅錦山,性狂達,嗜酒,善書。總督升允游邑之大拱北,見其所書匾額,大加讚許。"羅錦山不僅能書,又善畫,且最喜歡畫人物,其代表作品有《麻姑仙》《布袋爺》《漁樵耕讀》《八仙》等。
其自言“我有一小毫,蒼龍嘴邊毛;所向皆如意,鋒利比劍刀”。“不檢韻本,不起稿,信手寫來句句好,不加改正,不丟字,頗覺手熟筆亦老”。感慨“丹成九轉火候到”,“只因曲高和者寡”。其在《學生四要》中說,書要熟:“秋波水澄鮮,梨花香滿樹,功夫要從幼時做”;講要通:“水清縱魚躍,雲凈望月明,何愁作文欠靈性”;字要秀:鐘王具精心,燕許稱大手,何愁字學有差謬”;文要清:“高懸金莖露,居然玉壺水,豈止泮池能采芹?”。其筆墨生涯長達六十餘年,書法作品遍及河州鄉里,時稱“家家羅錦山”。
羅錦山傳世詩稿有《長短句、五言、七言詩》五卷,后經州檔案館張士年編輯整理,以稿本開首“芸窗”冠名《芸窗集》,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又1993年初,馬茂山先生手抄《雲卿羅錦山先生詩歌譽本》從州檔案館保存的政協臨夏州委員會“文革”檔案中被發現。此譽本為羅錦山1879年間的作品,內有集解一篇,對聯十幀,詩一百二十首。詩歌形式有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或獨或交互使用;語言上在應用經籍典故的同時大量的使用了河州俗語。
《河州十二景》之一《積石奔流》詩:“探源積石禹功尊,穿峽黃河繞足奔。湧出怒濤噴雪唾,破空駭浪撼雲根。峰迴落雁沖霄起,波被長鯨帶日吞。八載功能從此始,順流排抉到龍門。”又《貶吃洋煙》:“漫說洋煙有異香,一經撲鼻臭難當。開燈怪見斜排枕,握管笑看倒卧牆。針滾殘灰羞客讓,盤存余果待誰嘗。回頭可憐剛方體,變做鬼形不自傷。”又《換衣》詩:“脫皮褲,備裝襖,從今換衣不嫌早。雖說老來尤愛暖,過暖亦覺太茨惱。況乎時已三月到。簾外見芳草,兒放紙鳶婦換套。仍穿皮衣人笑我,時序都不曉。豈不抱愧在名教。”再《渠磨》:“跨水創修一小堂,晴雷吐出雪花香。憑空懸石看圓轉,徹底飛輪妙激揚。理合乾坤分動靜,道參造化判陰陽。一從巧匠成機軸,資以養生佑彼蒼。”再《慨嘆世事》等詩中吟道:“世事好懸乍,人情都是假。毛雨打雨傘,豈其眼泡瞎”。“事事誇興隆,興隆卻在哪?”“胸無半點墨,假意裝儒雅。”面對貧困的生活,詩人嘆道:“字匠若我最可憐,不供茶飯不掏錢”。《自勸》:“你老漢,聽我勸。再休作,常弄管。年以髦,貴閑散。苦費心,實可憐”。
同治十二年(1873年),河州知州潘效蘇在羅家洞佛寺進香。潘知道羅錦山為羅家川人,欲試其才,便撰一對聯,請羅錦山書寫。羅錦山接過一看,對橫額"大河前洪"頗為欣賞,而對楹聯就不肯書寫。當時潘知州心中不悅,也讓羅錦山自撰一聯。羅錦山便寫下了這樣一幅聯語:
由崑崙逶迤而來喜見千峰環洞府 信仙佛恫瘝在抱重登萬姓樂堯天
一百多年來,凡到羅家洞觀賞的文人,見到這幅對聯,無不讚歎折服。
有一年臘月三十日,到羅錦山家求寫對聯的人接踵而至,他從早上一直寫到下午。眼看日已偏西,羅錦山也想去辦點年貨。這時,其侄羅福存又拿著紙張走進來了,羅錦山長嘆了一聲,猛呷了一大口酒,拿過羅福存的紙,抓起一把笤刷,一揮到底。在場的人們以為他在胡划,但仔細一看,中堂上寫的"虎"字,筆力挺拔,真似猛虎長嘯,條幅上的字也龍飛鳳舞,別具一格。羅錦山自己也頗為得意的念起條幅:"情因陶淑歸中正,性不草率保和平。"
羅錦山的作品,絕大部分都毀於十年動亂之中,有很少的幾件墨跡倖存於世,被人們所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