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原縣

甘肅省慶陽市轄縣

鎮原縣,隸屬甘肅省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慶陽市西南部,是國家級貧困縣、陝甘寧革命老區重要組成部分、六盤山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東臨慶城縣、西峰區,西接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南接平涼市涇川縣、崆峒區,北靠慶陽市平涼縣。南北長91.2千米,東西寬78.3千米,總面積3506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鎮原縣下轄13鎮、6鄉,城鎮化率32.64%(2019年)。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鎮原縣常住人口為361206人。

徠鎮原縣地質屬於關山至六盤山褶皺帶以東鄂爾多斯台區,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鎮原縣是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2020年11月21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鎮原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2019年,鎮原縣地區生產總值77.53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21.7億元,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21.25億元,增長6.2%;第三產業增加值34.57億元,增長9.2%。人均生產總值18280.29元,增長16.70%。

歷史沿革


鎮原縣
鎮原縣
虞唐,屬雍州。夏,屬戎翟。商,屬昆戎。商末,今鎮原南部屬共國,北部屬彭國。西周,屬周大原。西周後期,鎮原屬義渠戎國。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滅義渠國,置北地郡,設義渠縣,轄今鎮原。
秦朝,縣境屬北地郡朝那縣東部、彭陽縣西部及安武縣。
漢元鼎三年(前272年),北地郡析置安定郡,轄21縣,其中臨涇、朝那、彭陽、撫夷、安武、安定等縣與今鎮原縣境有關。東漢,屬涼州刺史部安定郡朝那縣、臨涇縣、彭陽縣轄。撫夷縣、安定縣併入臨涇縣。三國,屬曹魏雍州安定郡臨涇縣、朝那縣。
西晉,屬雍州安定郡臨涇縣、朝那縣轄。北魏,屬涇州安定郡臨涇縣、安武縣、朝那縣。神龜元年(518年)廢朝那縣。西魏,屬涇州安定郡臨涇縣及寧州彭陽縣轄。北周,廢臨涇縣,屬豳州西北地郡彭陽縣、安武縣轄。
隋朝,鎮原屬涇州安定郡秋谷縣、寧州北地郡彭原縣,大業元年(605年),置湫谷縣。大業十二年(616年),廢湫谷縣,復臨涇縣。
唐朝,屬涇州臨涇縣、寧州豐義縣。武德二年(619年),彭原縣析置豐義縣,屬彭州。開元八年(720年),改屬涇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屬寧州。大曆元年(766年),置原州。元和三年(808年),臨涇縣由涇州劃歸原州。五代十國,今鎮原均屬彰義節度使原州、寧州豐義縣西部。
北宋,鎮原屬原州臨涇縣及寧州豐義縣。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改豐義縣為彭陽縣。至道三年(997年),彭陽縣從寧州劃歸原州。金大定二年(1162年),原州屬金,仍領臨涇、彭陽2縣。
元至元七年(1270年),稱鎮原州。至順元年(1330年),鎮原州西北部東山縣及三川縣西部置開成州。臨涇縣、彭陽縣及三川縣東部屬鎮原州,廢臨涇縣、彭陽縣歸州。至元二十三年(1283年),設陝西等處行中書省,鎮原州屬陝西行省鞏昌都總帥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為鎮原縣,初屬鞏昌總帥府,后屬平涼府。
清初沿明制。康熙八年(1669年),析陝西省慶陽、平涼、鞏昌、臨洮4府,復置甘肅布政使司,鎮原縣屬平涼府。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改屬涇州。
民國初,鎮原縣先後屬平慶涇固化道、隴東道和涇原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直屬甘肅省政府。十七年,設甘肅省第三區西峰專員公署,鎮原改屬之。
1949年10月,鎮原隸屬甘肅省慶陽專員公署。1955年,改屬慶陽、平涼合署,改屬平涼專員公署。1960年,慶平分署,屬慶陽地區行政公署。
2002年,撤銷慶陽地區,設立地級慶陽市。
2021年8月,入選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名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鎮原縣地處甘肅省東部,慶陽市西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5°27′—36°16′,東經106°44′—107°36′。東臨慶城縣、西峰區,西接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南界平涼市涇川縣、崆峒區,北靠環縣,距慶陽機場60公里,距平涼火車站70公里。南北長91.2公里,東西寬78.3公里,總面積3500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鎮原縣境內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境內山川塬兼有,溝峁梁相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456米,最高點海拔1767米(三岔老爺山),最低點海拔1011米(上肖毛河),相對高差756米。黑河、蒲河、交口河、茹河、洪河、潘楊澗河6條自西北向東南流。
鎮原縣大體分為三個區域:黃土高原溝壑區,面積約1484平方千米,佔總面積48.9%。5條塬面均為東南走向,中部較為平坦,周圍梁、峁、峴高低起伏,坡度約為15°~20°;黃土殘塬溝壑區,總面積1295平方千米,佔總面積34%,塬面破碎,溝谷縱橫,相對高差350米左右;黃土丘陵溝壑區,總面積約625平方千米,佔總面積17.1%。山丘綿延起伏,山谷深陡,最大坡度在30°~40°之間。

氣候

鎮原縣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溫度7.5-9.5℃,年平均降水量450-580毫米,無霜期140-180天,日照充足,雨量適中。

水文

鎮徠原縣境內有蒲河、交口河、茹河、洪河4條較大的河流,5條斜長源面。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鎮原縣土地共3500平方千米,摺合524.97萬畝。總耕地203.46萬畝,佔總土地面積38.76%,其中川台地11.39萬畝,塬地55.03萬畝,山地137.04萬畝,分別佔總耕地的5.6%、27%、67.4%;土壤分為黑壚土、黃綿土、淤積土、潮土和紅土,共5個土類、5個亞類、11個土屬、25個土種。

生物資源

鎮原縣植物共140科1000餘種,木本植物有喬、灌木37科67屬200餘種。草本植物有65科212屬362種,菌類植物分屬4綱8科,苔蘚類植物分屬2綱8科,蕨類植物分屬3綱5科,地衣類植物有文字衣、茶漬衣。藻類植物有綠藻綱、藍藻綱、金藻門綱11科,花卉約200多種,主要有夾竹桃、仙人掌、含羞草。

礦產資源

截至2008年,鎮原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石油、煤炭、石英砂等16種,其中石油儲量可達2.5億噸,年產原油40萬噸。礦產資源在全縣分佈很不均勻,石油主要分佈在新集、方山、三岔、屯字、城關等地;石英砂主要分佈在茹河和蒲河兩岸;建築用砂主要分佈在蒲河、交口河、茹河、洪河、楊澗河兩岸;磚瓦用粘土在全縣範圍內均有分佈;磚瓦用砂岩僅在城關路坡有出露;建築用河砂主要分佈在茹河流域開邊、城關段。

水資源

鎮原縣境內河流年均流量5.449億立方米,地下水貯量1.1億立方米,境內有三座天然池湫和兩座人工水庫,可利用面積3000多畝,庫容474萬立方米。

行政區劃


2015年,撤銷臨涇鄉,設立臨涇鎮。
2015年12月,撤銷新城鄉,設立新城鎮。
截至2018年,鎮原縣轄10鎮(城關鎮、屯字鎮、太平鎮、三岔鎮、開邊鎮、平泉鎮、孟壩鎮、上肖鎮、臨涇鎮、新城鎮),9鄉(南川鄉、新集鄉、方山鄉、殷家城鄉、馬渠鄉、廟渠鄉、武溝鄉、郭原鄉、中原鄉),共215個行政村、1991個自然村。
2019年,撤銷新集鄉、馬渠鄉、廟渠鄉,設立新集鎮、馬渠鎮、廟渠鎮。
截至2020年6月,鎮原縣下轄13鎮、6鄉,共215個行政村、5個社區、1991個村民小組。
轄區詳情
城關鎮屯字鎮孟壩鎮三岔鎮平泉鎮
開邊鎮太平鎮臨涇鎮新城鎮上肖鎮
新集鎮馬渠鎮廟渠鎮南川鄉方山鄉
殷家城鄉武溝鄉郭原鄉中原鄉

人口民族


截至2012年,鎮原縣總人口51.98萬,其中,農業人口約48萬,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6個,包括回族、維族、蒙古族、撒拉族、藏族、赫哲族,共51戶241人。
2019年,鎮原縣戶籍人口52.69萬,常住人口42.61萬,城鎮化率32.64%。人口出生率11.51%,死亡率8.08%,自然增長率3.43%。
鎮原縣常住的少數民族有回族、藏族、土家族、蒙古族、赫哲族、撒拉族、維吾爾族7個,佔總人口0.05%。回族佔少數民族人口94%。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鎮原縣常住人口為361206人。

政治


縣委書記毛鴻博
縣長侯志強

經濟


綜述

2019年,鎮原縣地區生產總值77.53億元,比2018年增長7.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7億元,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21.25億元,增長6.2%;第三產業增加值34.57億元,增長9.2%。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28、27.4、44.6。人均生產總值18280.29元,增長16.70%。
2019年,鎮原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9.25元,增長7.80%;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656.24元,增長8.3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56元,增長9.30%;農民人均消費支出9079.89,增長5.41%。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城鎮29.23%,下降1.7%;農村為31.59%,下降0.79%。

第一產業

2019年,鎮原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6.22億元,增長12.58%。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1.97億元,增長5.7%。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25.85萬畝,下降5.5%;糧食總產量33.84萬噸,下降5.89%。其中,夏糧播種面積43.98萬畝,下降5.93%,夏糧產量8.85萬噸,下降6.35%;秋糧播種面積81.87萬畝,下降5.26%,總產量24.99萬噸,下降5.73%。玉米播種面積67.6萬畝,下降11.55%。總產量21.89萬噸,下降9.92%;豆類播種面積2.34萬畝,增長10.38%,產量0.28萬噸,增長3.7%;糧薯播種面積2.4萬畝,下降8.05%,產量0.59萬噸,下降4.84%。油料播種面積16.27萬畝,下降24.82%,總產量2.06萬噸,下降4.63%。蔬菜播種面積11萬畝,增長35.47%,產量9.73萬噸,增長37.79%。水果總產量7.47萬噸,增長30.41%,其中蘋果產量6.32萬噸,增長25.18%。
2019年,鎮原縣大牲畜存欄14.36萬頭,下降0.2%。其中,牛存欄11.07萬頭,增長0.07%;牛出欄5.65萬頭,下降0.44%。豬存欄6.14萬頭,下降5.2%;豬出欄6.44萬頭,下降10.07%。羊存欄25.95萬隻,增長1.31%;羊出欄13.88萬隻,增長1.23%。家禽存欄186.42萬隻,增長5.3%;家禽出欄386.47萬隻,增長83.14%。肉類產量1.92萬噸,增長7.77%。
2019年,鎮原縣水產品產量348.03噸,下降6.31%。有效灌溉面積20.27萬畝,增長0.8%,占實際經營耕地面積11.26%;保證灌溉面積14.5萬畝,增長1.14%。農業機械總動力23.55萬千瓦,與上年持平。當年造林面積16.05萬畝,增長6.86%。

第二產業

2019年,鎮原縣工業增加值增長6.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7.2%,規模以上工業中地方工業增加值增長17.76%。資質以上建築企業3戶,建築企業增加值比2018年增長4%。

第三產業

2019年,鎮原縣接待國內外旅遊人數90.3萬人次,比2018年增長2.38%,旅遊收入3.78億元,比2018年下降23.32%。
2019年,鎮原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14億元,比2018年增長8.04%。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7.41億元,增長8.22%;農村消費品零售額8.73億元,增長7.46%。分行業看,批發業9.35億元,增長7.69%;零售業19.34億元,增長7.77%;住宿業0.11億元,增長3.32%;餐飲業7.34億元,增長9.28%,外貿出口創匯2041萬元。
2019年,鎮原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19.46%。其中:第一產業投資額下降1.21%;第二產業投資額增長4.39%;第三產業投資額增長33.72%。投資500萬元以上的施工項目66個,比2018年下降26.66%。其中,當年新開工項目34個,本年投產項目42個,新增固定資產10.37億元。房地產開發投資比2018年增長3.47倍。
2019年,鎮原縣資質以上房地產企業6戶,房屋施工面積270414平方米,增長6.13%;其中住宅施工面積147053平方米,下降24.72%;房屋施工面積中,房屋新開工面積106327平方米,下降43.8%,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53192平方米,下降64.63%;房屋竣工面積129967平方米,增長86.26%,其中住宅竣工面積123608平方米,增長117.78%;商品房銷售面積128472平方米,增長20倍,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21928平方米,增長19倍。
2019年,鎮原縣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比2018年增長5.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增長9.5%,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增長3.9%,金融業增加值12.2%,房地產增加值增長37%,規模以上服務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4.05%。
鎮原縣工業園區
鎮原縣工業園區

文化


地方習俗

婚嫁習俗
鎮原縣過去的婚嫁禮俗比較繁複,其基本倫理觀點是儒家的“三綱五常”,突出“神權、父權、夫權”,夾雜著許多封建迷信的成分。以門當戶對為基礎的門閥制度,以富貴貧賤論高低的等級制度,造成了生命價值的極大差別。形成了以金錢多少論身價,父母之命、煤妁之言成為神聖的信條,使千千萬萬個家庭說喜則喜,說憂亦憂。傳統的婚嫁,雖被衝破,有的地方仍保留著遺俗。
鎮原縣舊的婚嫁禮俗主要講究“六禮告成”:納采(媒人向女家提親,女家應允,男家備禮前去求婚)、問名(男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女方具庚帖送男方,看家道)、納吉(男家卜得吉日之後,備禮通知女家決定,締結姻緣,掛鎖)、納徵(男家以聘禮送給女家)、請期(擇定婚期備禮通知女家,送二程)、迎親(男方去女家迎娶)。
上述六項議程的進行,都要選擇吉利的日辰。在迎親前日程請陰陽開嫁娶單子兩份,男女雙方各執一份,說明禁忌事宜。再備迎親的工具和人員。接新媳的用具過去多是花轎,民國時期乘馬、驢,新中國成立初期用自行車、手扶拖拉機,現代多用大小汽車。娶親時講究男方去單回雙,就是說迎親時男方去五人或七人,回來時添上新娘便是雙數,女方送人的大客為雙數,同時雙方都要有個女的,民間過去清規戒律頗多。
喪葬習俗
鎮原喪葬習俗全縣大同小異。除非正常死亡者外,正常死亡者,五至七天葬埋。儀式按年齡劃分,老者葬禮比較隆重,壯亡少殤者簡葬。古稱年逾五十為夭壽,凡五十以上死者稱老喪,七十以上稱高壽,未逾而立之年則稱“殤”,幼嬰死亡稱“撂”’,用穀草卷之棄於荒郊不掩埋。未婚而亡者,不做棺木,用席捲埋於僻靜之處,墳堆甚小。故有“老歿”、“壯亡”、“少殤”、“幼撂”之稱。
凡老喪者,其喪儀複雜,禮節繁冗,從死者壽終到孝子除服,須經下列各項程序:小殮(停床)擇期(定發引日期)、出門告(訃告)、大殮、變服、發引、宴賓、家祭、歸窀、點主、領羊、搭蘸、祀祭。
從壽終之日起,逢七致祭,子女、孫等須承服赴墳塋燒紙祭奠。七七四十九天為盡七,百日為“百期”。在家設靈位重祭,女婿、外甥等內親都來祭奠。此後,三年內每逢死者壽終之日即為“周年”。頭周年、二周年只設家祭不來客,三周年為祭,即孝子哀思益哀,除服之意,此祭較為隆重,在家設靈位獻供祭,有時還酬客,孝子赴墳塋燒紙,除去孝服。以後除逢年過節去墳塋燒紙掃祭外,在家不再設祭。
此外,民間喪葬還有許多禁忌:孝子在“三七”以內,不進別人家門;不論男女老幼,死在外者,不能入宅,須在戶外搭棚停放。如需進宅、須破牆而入,未婚死或幼年死者,不做棺木,不設靈堂,用蘆席捲埋。亡婦若身懷有孕,需破腹取嬰,然後從簡埋葬;厝柩寄埋,死者因犯忌日、重喪諸多原因而不能及時埋葬者,即在窯內用土坯封固靈柩,或在室外選地停放,少則幾日,多至數年,然後卜筮吉日行禮安葬。

名優特產

慶陽白瓜子
慶陽白瓜子,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慶陽白瓜子為葫蘆科作物種子,籽粒大、種皮薄、外觀潔白、籽仁飽滿。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胡蘿蔔素、碳水化合物、礦物質、有機酸。
2016年11月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慶陽白瓜子”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慶陽蘋果
慶陽蘋果,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慶陽位於北緯35°14′28″—37°9′13″之間,海拔1100米—1600米,屬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勢區,具備優質蘋果生產的全部7項主要生態指標和6項輔助指標,是中國優質紅富士蘋果適生區。慶陽蘋果以其果實硬度大、果形高樁、色澤鮮艷、蠟質層厚、酸甜適度、耐貯耐運、食用安全等特點著稱。
2014年04月0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慶陽蘋果”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19年11月,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交通


鎮原縣地處黃河中游的隴東黃土高原,區位偏僻,公路為唯一的交通運輸形式。
2008年,鎮原縣內公路1184公里/112條,其中國道(G309線)44公里/1條,省道(S303線43.8公里、S318線92公里)135.8公里/5條,縣道1068公里/110條,鄉道221.89公里/11條。鄉村道路1551公里,其中農二級以上砂路611.5公里。按技術等級:3條179.8公里國、省道,均為新建的三級油路;21條462公里縣鄉公路中,三級油路100.75公里,四級油路15.76公里,三級砂路129.45公里,四級砂路151.31公里,等外路54.82公里。全縣19個鄉鎮均公路路,通公路率100%。13個鄉鎮通油路,通油路率為68.4%。45個行政村通油路,行政村通油路率21%。全縣公路密度為18.34公里/百平方公里。
2019年,鎮原縣公路里程2333.7千米,貨物運輸量112萬噸,比2018年增長1.82%,貨物周轉量14926萬噸千米,下降52.08%;旅客運輸量305萬人,下降14.08%,旅客周轉量19825萬人千米,下降14.1%。

社會


文化事業

2019年,鎮原縣共有共有專業文化藝術表演團體8個,全年演出552場(次),觀眾36萬人(次);共有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8.75萬冊;博物館1個、紀念館2個,文物藏量3912件;鄉鎮文化站19個,建成農家書屋215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215個。有線電視用戶4089戶,電視人口覆蓋率100%。廣播人口覆蓋率100%。

科技事業

2019年,鎮原縣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358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440人,中級技術人員2334人,初級技術人員4584人。共組織實施農業、工業等國家、省、市科技計劃項目1項,其中省列1項,共投入科技資金25萬元。

教育事業

2019年,鎮原縣共有各類在校學生78054人,其中,職中招生1026人,在校生2273人,畢業611人;普通高中招生3322人,在校生10119人,畢業3444人;初中招生5380人,在校生17300人,畢業人數5530人;小學招生5880人,在校34663人,畢業5383人;幼兒園兒童13688人,特殊教育兒童數11人。12—14歲兒童初等教育普及率100%,九年義務鞏固率99.07%。大專以上高考錄取人數4188人,比2018年減少71人,錄取率84.23%,比,2018年增加0.88%。

體育事業

2019年,鎮原縣參加市級以上運動會3次,參加運動員32人次。在市級以上運動會共獲得團體第一名1次,第三名1次。

醫療衛生

2019年,鎮原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總數26個,其中,醫院2個,衛生院1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個,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綜合監督執法局1個,其他衛生機構2個。實有醫療床位1643張,比2018年減少9張,減少0.54%。其中,醫院700張,和2018年持平;衛生院723張,比2018年增加7.27%;其他衛生機構220張,比2018年減少11.3%。
2019年,鎮原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132人,比2018年增加18人。其中執業醫師441人,比2018年增加65人;執業助理醫師116人,比2018年減少23人;註冊護士390人,比2018年減少131人,下降25.14%;藥劑人員64人,比2018年減少5人;檢驗人員29人,比2018年增加6人;其他人員92人,比2018年減少7人,下降7.07%。

社會保障

2019年,鎮原縣參加城鎮企業基本養老保險人數6607人,比2018年增加254人。其中,參保職工4194人,參保離退休人員2413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6024人,比2018年減少448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7447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8577人。
2019年,鎮原縣參加失業保險人數7811人,比2018年增加13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2807人,比2018年減少1824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0871人,與2018年人數無增減。
2019年,鎮原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444437人,參保率98.22%。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基金支出總額33316.14萬元,累計受益274544人次。城市低保1565戶3325人,比2018年減少87戶301人;農村低保13622戶39034人,比2018年增加113戶減少14514人。共有社區服務機構5個,養老院5個(其中:社會福利院1個)。
鎮原縣中醫院
鎮原縣中醫院

旅遊


天恩寺
名勝古迹
名勝古迹
天恩寺位於平泉鎮八山溝,坐北向南,佔地20餘畝,樓閣宮殿40餘間,從溝底至山頂呈長方形,將佛掌圈入其中。拾級而上,頂端為鎮山祖師無量殿,兩側飛檐閣樓對峙,垂柳翠柏掩映。東有王公殿,西為王母宮,左右護衛,相配成趣。其下平台之上,正中五間為三宮殿,塑有堯、舜、禹三傑坐像。兩側配殿,東為子孫宮,奉祀三霄娘娘,配以鐘樓;西為藥王殿,藥王孫思邈端坐殿中,配有鼓樓。鐘鼓二樓,小巧玲瓏,高屋建瓴。極頂平台上,鐘磬鼓角,音韻悠悠,和著縷縷香煙,形成凝重的寺觀古剎氛圍。最下一層,高築三孔拱形門洞,正中為千手菩薩,兩邊洞門供人出入,廂房、僧舍分列左右。寺外一片平坦廣場,西築戲樓,南建山門,門外獨建靈官殿一楹。從此,天恩寺香火長盛不衰,信士絡繹不絕。同治年間遭兵燹破壞,光緒時重修。
石崆寺
石崆寺位於縣城東川2公里多茹河南岸的石佛灣,屬金龍村所轄,凌空懸起30多米。據考證,石崆寺籌備於北魏,開鑿於隋代,唐初開始造像,經明清兩代改造重修,增建了土地寺、藥王殿、靈官廟等,泥塑了金身,才形成了一處釋、道、儒三教並存的石窟群。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因水災沖毀而重修,有遺存碑文記載。全寺東西走向,凌空蜿蜒,地勢險峻。現存8個石窟,內有石雕佛像13尊,泥塑神偶25軀,壁畫數十幅。這一石窟群,融釋、道、儒三教於一體,集唐、宋、元、明、清五代文化藝術於一爐,是一處古藝術群。
原峰山
原峰山位於鎮原縣西南30公里處的中原鄉原峰行政村南,古稱隴山。原峰山古老悠久,歷史上是西漢安定郡所在地高平縣的著名古剎,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九月,武帝西巡原州,曾巡幸登臨。還是駐軍、執軍、屯兵防守的關隘要塞,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自東漢將州治移置臨涇后,此處才逐漸冷落,變為單純的古剎寺觀,僅有遊人信士來山頂禮膜拜,加之屢遭戰亂,原有建築受到破壞。自2001年開始重建,並成為鎮原遊覽觀光的勝地之一。
潛夫山
鎮原縣城北的山上,寺觀巍峨,蒼柏參天,綠蔭成林,古稱七松亭。東漢末年著名思想家、政論家王符曾隱居在此,著書立說。書名其人,人名其地,王符號潛夫,此山因王符而出名,故又稱之為潛夫山。並先後在山上建起了烈士陵園、杏花亭、潛夫亭、靈霄寶殿、三皇廟等大型建築,同時重修潛夫祠、讀書台、王符紀念館、天寧寺、白衣庵等殿宇。
雞頭山
雞頭山悠久古老,史籍方誌多有記載。最早的當首推太史公的《史記·五帝本紀》云:“(黃帝)西於空桐,登雞頭。”《鎮原縣誌》記載:“秦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雞頭山腰后側有一土丘,當地傳說是秦始皇北巡長城時為祭祀黃帝而築的墳塋。
白馬池
白馬池亦稱白馬泉,在鎮原縣東27.5公里、屯字鎮東3公里的景家窪,因為當地有白馬廟,故稱白馬池。據考證,清同治7年(公元1868年),此地兩度山體滑坡,堵塞溝渠流水,形成此池。據測定,水深17米,水面面積15.3萬平方米,總蓄水量為130萬立方米,流域面積1.97平方公里。
太陰池
太陰池位於縣東32.5公里、屯子鎮東5公里左右的太陽高家,以新豐梁為界,東西兩邊各形成一座天然湫池,其地形如太極圖狀,故新豐梁以東,向陽之地的池湫稱太陽池,以西背陰之地的池湫稱太陰池。據考查,太陰池的形成早於白馬池48年,為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池水面高程為1280米,長970米,平均寬250米,最深水位14.5米,水面面積24.25萬平方米,約370多畝,總蓄水量為218萬立方米,流域面積1.3平方公里。
翟池
翟池位於鎮原縣東35公里、眉肖公路西側的上肖境內。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古十一月,溝北原頭滑塌,堵塞溝渠,形成湫池。因此地聚居翟姓,故曰翟池,又因此池,該村也命名為翟池村。翟池水位最深處為13米,水面面積18萬平方米,總蓄水量126萬立方米,流域面積1.33平方公里。池上游南端有泉眼一孔,以每秒4公升的流量注入池中。水質甘甜純凈,是當地人畜飲用的唯一泉池。1977年8月,西岸一角堤壩滑坡,池水下降3.5米,后經幾次維修加固,已恢復正常水位。
五指原
五指原地處關隘,古代是拱衛中原的西大門,是關中去西北諸郡必經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古址,標誌著中華民族的經濟文化遠在秦漢時期就已相當發達,五指原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峰城隍廟杜家,是漢安定郡、唐宋原州與鎮戎軍的所在地,官道通暢,驛站連接,百里營寨直達域外,不僅是屯兵防守的要塞,更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

代表人物


鎮原縣著名人物有:杜養富、段思坎、楊政、張宸樞、王子厚、張炳麟、張學成、胡叟、張繼孔、許理、朱維陽、祁秀梅、張占明、安兆甲、鄧博五、慕壽祺、胡國珍、魏靈太后、李恂、張浩、王符、皇甫規等。
何西慶
何西慶,女,漢族,1958年6月生,甘肅鎮原人,研究生學歷,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74年3月參加工作,197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海南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
佟紅梅
佟紅梅,女,漢族,生於1977年,甘肅鎮原縣人。1995年畢業於甘肅省藝術學校。主攻青衣、老旦。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會員,研究生學歷,上海國際藝術節“白玉蘭”表演藝術主角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

獲得榮譽


2019年3月6日,鎮原縣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020年6月30日,鎮原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020年11月21日,甘肅省政府批准鎮原縣退出貧困縣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