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鳴條的結果 展開

鳴條

漢語辭彙

鳴條,漢語辭彙,拼音是míng tíao,意思有1.風吹樹枝發聲。2.指隨風動搖發聲的樹枝。3.古地名。在今山西運城安邑鎮北,相傳商湯伐夏桀戰於此地。又名高侯原。出自晉·陸機《猛虎行》:崇雲臨岸駭,鳴條隨風吟。

基本解釋


1.風吹樹枝的發聲。
2.中國古代夏商時期中原地名。
3.指隨風動搖發聲的樹枝。
4.古地名。在今山西運城鹽湖區北馮村鄉新杜村,相傳商湯伐夏桀戰於此地。又名高侯原。

詞語出處


《古文苑》卷十一引漢·董仲舒《雨雹對》:“太平之世,則風不鳴條,開甲散萌而已。”
晉·成公綏《嘯賦》:“動商則秋霖春降,奏角則谷風鳴條。”
宋·梅堯臣《和人喜雨》:“夕風不鳴條,甘潤忽周普。”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惜花四律>之二》:“微風欲來勤插棘,熏風有意不鳴條。”
三國·魏·曹植《橘賦》:“颺鳴條以流響,希越鳥之來棲。”
晉陸機《猛虎行》:“崇雲臨岸駭,鳴條隨風吟。”
《書·湯誓序》:“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作《湯誓》。”
孔傳:“地在安邑之西。”
三國·魏·曹丕《秋胡行》之一:“鳴條之役,萬舉必全。”
《史記·夏本紀第二》:“桀走鳴條,遂放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