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口炎
放射性口炎
放射性口炎即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是放射線電離輻射引起的急慢性口腔黏膜損傷。本病因臨床常見於頭頸部腫瘤接受放射治療的患者,故又稱放射治療誘發性口腔黏膜炎(RTOM),是腫瘤放射治療常見的嚴重併發症之一。此外,該病還可發生在意外暴露於放射線及長期不良環境中從事放射線相關工作的特殊人群。病因十分明確,即與放射線電離輻射有關。放射治療后出現口腔黏膜發紅、水腫、黏膜充血明顯,依次出現糜爛、潰瘍,覆蓋白色假膜,易出血,觸痛明顯,可出現唾液腺萎縮導致的口乾、口臭等癥狀,合併有進食困難等功能障礙和頭暈、失眠、食慾缺乏、脫髮等癥狀。治療原則:減輕癥狀、促進癒合、防治合併感染。口腔黏膜損害的處理,凡具有消炎、鎮痛、促進癒合作用的任何局部製劑均可應用。促進唾液分泌。放射性口炎可導致進食困難、白色念珠菌感染等。經過積極治療,患者能夠恢復良好,達到正常人水平,但不排除複發的可能性,還需注意保養。
● 口腔黏膜科、口腔科
● 病因十分明確,即與放射線電離輻射有關。
● 放射線因素:X射線、鐳射線、核素射線、中子射線等放射線高能輻射機體,引起組織細胞和器官的一系列反應和損害。
● 感染因素:口腔黏膜損傷后,細菌等微生物定植於RTOM損害面可放大炎症反應而進一步增加組織損傷。
● 宿主因素:患者的年齡、性別、營養狀況、個體基因遺傳等決定的不同個體的易感性。
● 急性放射性口炎:放射線照射后短時間內黏膜損害稱為“急性損傷”。損害程度的輕重一般與放射線種類、輻射劑量、曝光時間、照射方法及個體差異有關。10Gy照射:口腔黏膜發紅、水腫;20Gy照射:黏膜充血明顯,依次出現糜爛、潰瘍,覆蓋白色假膜,易出血,觸痛明顯,可出現唾液腺萎縮導致的口乾、口臭等癥狀,合併有進食困難等功能障礙和頭暈、失眠、食慾缺乏、脫髮等癥狀;30Gy以上照射:口腔局部體征和癥狀加劇,往往出現伴明顯滲出的深大潰瘍並有假膜覆蓋。
● 慢性放射性口炎:放射治療2年後出現的黏膜損害稱“慢性損傷”。其特徵是因唾液腺廣泛萎縮引起的繼發性損害。主要癥狀包括口腔乾燥、味覺異常,主要體征是口腔黏膜廣泛萎縮、變薄、充血,舌體出現萎縮性舌炎,並往往合併白色念珠菌感染。
● 診斷放射性口炎需做體格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
● 急性放射性口炎可見口腔黏膜發紅、水腫、糜爛、潰瘍,糜爛面表面覆蓋白色假膜,易出血,觸痛明顯。
● 慢性放射性口炎可見口腔黏膜廣泛萎縮、變薄、充血,舌體出現萎縮性舌炎。
● 急性放射性損害表現為組織水腫,毛細血管擴張,黏膜上皮細胞壞死破裂,纖維素滲出,血細胞滲出。
● 慢性放射線損害可見黏膜上皮萎縮變薄、連續性破壞、炎細胞浸潤,毛細血管擴張,黏膜下小唾液腺萎縮等改變。
● 有放射線暴露病史,出現上述急慢性口炎損害的患者即可確診。
● 放射性口炎需要與皰疹樣阿弗他潰瘍、乾燥綜合征等鑒別。
● 主要鑒別依據是放射線的暴露史。
● 減輕癥狀、促進癒合、防治合併感染。
● 凡具有消炎、鎮痛、促進癒合作用的任何局部製劑均可應用。
● 酌情應用阿司匹林、塞來昔布等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葯。
● 毛果芸香鹼和新斯的明為擬膽鹼能葯,可促進腺體分泌。
● 念珠菌感染的處理:局部應用碳酸氫鈉含漱液含漱,必要時全身應用氟康唑或酮康唑。
● 單純皰疹感染的處理:建議局部用含有利多卡因的含漱液,全身可應用阿昔洛韋、泛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
● 細菌感染的處理:根據藥物敏感試驗結果合理選用抗生素,同時要重視厭氧菌感染,可聯合應用廣譜抗生素和替硝唑。
● 口腔黏膜發紅、水腫、充血,出現糜爛、潰瘍,易出血,觸痛明顯,
● 可出現唾液腺萎縮導致的口乾、口臭、進食困難等功能障礙。
● 出現頭暈、失眠、食慾缺乏、脫髮等癥狀。
● 舌體出現萎縮性舌炎,並往往合併白色念珠菌感染。
● 經過積極治療,患者能夠恢復良好,達到正常人水平,但不排除複發的可能性,還需注意保養。
● 對頭頸部腫瘤放療患者要改進投照技術,嚴格控制輻射劑量,加強非照射區的防護。如有條件可預防性使用氧自由基清除劑氨磷汀和KGF、口含冰塊等。在放療期間要密切注意口腔黏膜變化情況,及時處理口腔黏膜損害。
● 對非腫瘤放射治療人員應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放射線照射,兒童、孕婦應盡量避免透視和攝片;在透視下進行骨折複位、取異物等治療時應盡量縮短操作時間、使用屏蔽衣;放射工作人員應嚴格遵守防護規定、縮短輻射時間、增加工作間距、合理使用屏蔽衣等防護用品;放射場所應嚴格按照防護標準進行裝修。
● [1] 陳謙明。口腔黏膜病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