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群結構

畜群結構

畜群結構亦稱“畜組結構”或“畜群構成”。指在某種畜群總頭數中,按性別、年齡和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劃分的畜組在畜群中所佔的比重。一個畜群通常包括基本母畜、種公畜、仔幼畜、後備畜、育肥畜等畜組。其中,基本母畜組是整個畜群的基礎,其比重的大小決定畜群再生產的能力。畜群結構狀況直接影響畜群的更新和周轉速度。

目錄

正文


由畜群中各畜組的比例所反映的畜群組成狀況。劃分畜組是根據一定目的進行的,其標準主要有牲畜的性別、畜齡、用途等。牲畜個體之間存在多方面的差異,其中有些是屬於與生產成果、管理要求有密切聯繫的重要的經濟性能上的差異,如提供產品的種類、數量、質量的不同,繁殖能力的大小,對於飼料、畜舍、勞力等的不同要求等等。按照一定的標準分組可以做到將在主要經濟性能上相似的牲畜合為一組,以區別於其他牲畜。這就捨去了次要差異,而將牲畜個體間的重要差異集中表現為畜組間的差異,從而使畜群組成狀況得到系統、清晰的反映。
劃分畜組採用的具體標準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按畜齡分組,一般幼馬是以年齡分組,幼豬則以月齡分組,幼雞則以周齡分組。而育肥豬的分組有的是按月,有的是按雙月,也有的按更長或更短的時間分組。又如成年繁殖母豬有的不分組,有的則細分為基礎母豬、檢定母豬、一次產仔母豬。有的把品種當作分組的標準,有的則不重視品種差異,將不同品種混合編群,一起分組。一般是管理要求越高,生產單位的規模越大,分組越細。反映大範圍的、地區的畜群結構,分組標準就不需要很細。
畜群結構受很多因素影響。某一畜組在畜群中的比重由影響本畜組和其他畜組規模的多種因素共同決定。如基礎母畜在畜群中的比重,一方面決定於影響母畜規模的因素,如繁殖率,要求畜群發展的速度,是否出售或外購仔畜,以及母畜除繁殖外是否還提供產品等;另一方面,還決定於影響其他畜組規模的因素,如母畜淘汰率是影響後備畜組規模的因素,育成期及育肥期的長短是影響幼畜組、育肥組規模的因素,是否人工授精影響公畜組的規模等。畜群結構因條件改變而不斷變化。專業化的發展將導致各生產單位的畜群結構趨向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