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戰爭安魂曲的結果 展開

戰爭安魂曲

本傑明·布里頓合唱作品

《戰徠爭安魂曲》是英國作曲家、鋼琴家本傑明·布里頓的聲樂作品。

創作背景


《戰爭安魂曲》是布里頓的作品中最有名的一首。作於1962年,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被毀而重建的考文垂大教堂而作,歌詞採用英國詩人歐文的詩篇及傳統的安魂曲詞。分兩個部分:一、拉丁文的安魂彌撒;二、歐文的戰爭詩歌。在這部作品的樂譜卷首,布里頓有這樣的題詞:“我的詩題是戰爭及對戰爭的憐憫,這是憐憫的悲嘆,以喚起世人的戒心。”這張唱片,是這個曲目最權威的版本,因為這部作品布里頓就是專為加琳娜·維什涅夫斯卡婭、皮爾斯和菲舍爾-迪斯考寫的獨唱樂段,這些名字是這個曲目首演的原班人馬。這樣的名家彙集,Decca公司在錄音、製作上下了很大功夫,使錄音製作與演唱、演奏配套,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套唱片(一套兩張)可謂錄音史上的奇葩,被《企鵝唱片指南》評為三星帶花名片。另外,索德斯托姆、蒂爾、艾倫演唱,牛津基督大教堂兒童合唱團、伯明翰交響樂團和合唱團、拉特爾指揮的版本也非常不錯,值得一聽。

創作過程


作品20號(Op.20)的《戰爭安魂曲》是一部交響曲,作於1940年。1940年初,美國有人通過英國文化協會的一個高級文職官員問布里頓是否願意為某外國王室的一次慶祝大典創作一部交響曲。布里頓說,只要不要求他進行民族主義的宣傳,他就沒有異議。在著手寫作后,他才得知這部交響曲將參加日本皇朝建立二千六百周年的慶祝活動,這當然使布里頓處境很窘迫。這時日本早已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
布里頓是一個熱烈的和平主義者,他最終選用了“追薦亡人彌撒曲”來作為這部“慶典交響曲”的主題,這樣不僅可以表達出他對戰爭的態度,而且也能激起聽眾的同感。日本政府居然也接受了這部交響曲的提綱及其題材(此事頗令人感到吃驚),但在完成的手稿送出后不久,就有人轉告布里頓某些方面“出了一點問題”。到1940年底,日本政府終於通過駐倫敦的日本大使向英國發出一份憤怒的抗議書,聲稱英國呈交的是一部根據基督教義和禮拜儀式來污辱日本天皇的作品。既然日本的委託取消了,這部交響曲就沒有理由再扣壓不演,於是在次年3月29日,由紐約愛樂樂團作了首次公演,指揮是約翰·巴比羅里。從此,這部反戰題材的交響作品便流傳於世。另一部《戰爭安魂曲》為作品60號(Op.60),是一首包含獨唱、合唱、童聲合唱與管弦樂隊的大型聲樂作品,作於1961年。英國城市考文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0年11月,遭到法西斯德國空襲,全城幾乎毀滅殆盡。
1962年徠5月,當地的聖米迦勒大教堂舉行獻堂式時,首次演出了布里頓的《戰爭安魂曲》。這首宏大的聲樂作品和一般的安魂曲有所不同,不僅追思了戰爭中死去的人們,同時也具有極其鮮明的反戰內容。這部作品所用的歌詞,除了通常追思彌撒的經文之外,還選用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青年詩人威爾弗雷德·歐文詩集中的九篇詩章,這兩者互相對比,以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深刻地表現出戰爭的悲慘和嚴酷。歐文是在1918年11月4日戰爭結束前一周在法國戰場上死去的。布里頓在總譜里封上引用歐文的詩說:“我的主題是戰爭,以及戰爭的悲痛。詩人所能作的一切在於提出警告,以喚起世人的戒心。”這兩部各具規模的音樂作品,都堪稱為作者的代表作。布里頓用他的心聲道出了世界人民反對戰爭、追求和平的願望,不愧為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布里頓的這兩部作品,極易在曲名方面引起混淆。因此,通常將註明布里頓的作品20號為《安魂交響曲》,作品60號為《戰爭安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