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

一通

一通,漢語詞語,拼音是yī tòng,古代以擂鼓三百三十六槌為一通。亦指公文一件。出自清代福格《聽雨叢談》。作謂語。

引證解釋


1、古代以擂鼓三百三十六槌為一通。
清 代福格《聽雨叢談》卷七“三通”引《衛公併發》云:“(古)以鼓三百三十六槌為一通。鼓止角動……。今京師戲園中未開場之先,擊鑼鼓二次,曰打頭通、二通,應是此義。”
明 馮夢龍 清 蔡元放《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五回:“少頃,下令曰:‘聞鼓聲一通,兩隊齊起;聞鼓聲二通,左隊右旋,右隊左旋;聞鼓聲三通,各挺劍為爭戰之勢。聽鳴金,然後斂隊而退。’”
2、指公文一件。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七回:“次早,修下表章一通,付與從人,寄復楚王,遂與夏姬同奔晉國。”
清 代福格《聽雨叢談》卷七“三通”:公牘一件,謂之一通,不知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