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音樂
芬蘭音樂
芬蘭音樂在18世紀後半葉之前,基本上是存在於本土的民間音樂必自古以來芬蘭民間就流行著一種稱為“卡勒瓦拉”的詩歌吟唱必內容包括敘事史詩、抒情詩和宗教內容的詩或咒語等。這些曲調的音域較窄,一般在五度之內。另一種重要的傳統民歌是“悲調”。這是一種由婦女演唱的風俗性的歌曲。雖然稱為悲調,但並非僅僅表達悲傷的情感,也表達其他較為強烈的感情。它是民間婚喪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也有感恩和追思的悲調,以及送親人出征的悲調等。
在近代芬蘭民間歌曲中,還有一種抒情性的“雪撬歌”。這是一種反映19世紀動亂時期芬蘭農村的社會生活,演唱時變化自如的民歌。它們以小調居多,常常在群眾性的勞動或娛樂時演唱。
芬蘭的民間樂器有古老的撥弦樂器康特列,弓弦樂器約希科琴和管樂器土奧希托爾維笛等。自19世紀以來,小提琴和單簧管在芬蘭民間逐漸職代了傳統的民間樂器。 20世紀初,手風琴已成為民間普遍使用的樂器了。民間器樂曲主要是舞蹈音樂。芬蘭民間最流行的舞蹈是波爾斯卡舞及里爾舞。
18世紀下半葉,芬蘭知識分子開始對民間音樂發生興趣。19世紀時,收集和研究民間音樂的活動更加發展。對此作出重要貢獻的有E.勒恩羅特(1802―1884)、K.科蘭(1828―1871)、J.F.von山茨(1835―1865)等人。20世紀收集民間音樂的重要音樂家有I.克羅恩(1867―1960)、 A.勞尼斯(1884―1959)和A.韋伊塞寧(1890―1969)等。他們出版的芬蘭民間樂曲有1. 5萬首以上。
芬蘭最早的專業作曲家是E.圖林德貝格(1761―1814)和B.H.克魯塞爾(1775―1838)。19世紀下半葉對芬蘭音樂文化的發展作出貢獻的有H.韋蓋柳斯(1846―1906)和R.卡雅努斯(1856―1933),他們都在國外學習過音樂。韋蓋柳斯是芬蘭第1所音樂學院(1882,赫爾辛基)的創辦人。他是借鑒西歐專業音樂教育的經驗,發展芬蘭專業音樂教育的代表人物;他在創作上受德國浪漫派的影響。卡雅努斯是作曲家和指揮家,他是芬蘭第一個專業交響樂團的創立者;他在創作上廣泛地運用芬蘭的民間旋律,並採用民間詩歌中的題材,他的標題交響詩《卡勒瓦拉》即是一例。在韋蓋柳斯和卡雅努斯的影響下,出現了芬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一位作曲家J.西貝柳斯。他在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廣泛汲取了歐洲近代音樂文化的優秀成果,創作出具有世界影響的重要作品。他留下了7部交響曲和一些交響詩以及許多室內樂、器樂獨奏和聲樂作品。西貝柳斯對芬蘭音樂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他的名作《芬蘭頌》是世界公認的傑作之一。後來的一些作曲家都是在他影響下成長的,如T.庫拉(1883―1918)和 L.馬代托亞。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芬蘭的作曲家們比較重視對現代作曲技法的探索。其中較著名的作曲家有O.梅里坎托(1893―1958)、Y.基爾皮寧(1892―1959)、E.恩格倫德(1916― )、E.勞塔瓦拉(1928― )、A.索尼寧(1914― )和E.阿爾托寧(1910― )等。
赫爾辛基是芬蘭最大的音樂中心。從1950年起,每年6月在赫爾辛基舉行一次"西貝柳斯音樂節”(今改名為"赫爾辛基音樂節”),屆時許多國際著名音樂家前來參加活動。
歐洲地區
外國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