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白鷺洲公園的結果 展開

白鷺洲公園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白鷺洲公園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武定門北側,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南京老城南地區的公園,是以中國自然山水園為主格調的文化公園,園內建有煙雨軒、春在閣、小蓬萊等景點。

白鷺洲公園在明朝永樂年間是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家族的別墅,故稱為徐太傅園或徐中山園。明朝天順年間,在園內建有鷲峰寺,煙火鼎盛一時。

明徠正德年間,徐達後裔徐天賜將該園擴建成當時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園林,取名為東園。該園成為園主與王世貞、吳承恩等許多著名文人詩酒歡會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時,曾慕名到該園賞景釣魚。明朝萬曆年間,當時文壇領袖王世貞對“東園”曾有“其壯麗遂為諸園甲”的描述。

歷史沿革


白鷺洲公園歷史上曾稱為徐太傅園、徐中山園、東園,最早見於史料的是明中葉的《正德江寧縣誌》:“徐太傅園,在縣正東新坊北。太傅諱達,開國元勛,贈中山王,謚武寧永樂間,仁孝聖后賜其家為蔬圃。正德三年,東園公子天賜,遂拓其西偏為堂,日心遠。又購四方奇石於堂后,疊山鑿渠,引水間山曲中,乃建亭閣,環雜山上,下通以竹徑,其幽邃,為金陵池館勝處”。
徐達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臣,開國元勛。累官太傅、中書右丞相等職,被封為魏國公,死後追贈中山王。洪武初,朱元璋將自己為吳王時的舊邸賜於徐達,徐達惶恐不受。於是在舊邸對面為之另建新第,並在居第左右各建一牌坊,名日“大功”。瞻園路的太平天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就是徐達王府的一部分。永樂初,身為徐達長女的仁孝皇后就把位於中山王府東面靠城牆的一片土地“賜其家,為蔬圃”。因而後來就被稱為徐太傅園,或徐中山園。
徐天賜是成化年間魏國公徐甫(徐達五世孫)所鍾愛的少子(官錦衣衛指揮),他從襲封魏國公的長侄徐鵬舉(徐達七世孫)手裡,奪取了該由徐鵬舉繼承的太傅園,佔為己有,並大興土木,改名為東園,繼而把東園授給了他的第六子徐纘勛(官錦衣衛指揮),故正德以後東園又稱徐錦衣東園。
徐天賜在正德時構築的東園,到萬曆時仍保持其風采,在王世貞所作的《游金陵諸園記》中有詳盡描寫:“初入門,雜植榆、柳、余皆麥壠,蕪不治。逾二百武,復入一門,轉而左,華堂三楹,頗軒敞,而不甚高,榜日:心遠。前為月台數峰,古樹冠之。堂后枕小池,與小蓬萊對,山址瀲灧,沒於池中,有峰巒洞壑亭榭之屬,具體而微。兩柏異干合杪,下可出入,日:柏門。竹樹峭倩,於蔭宜,余無奇者。已從右方竇朱板垣而進,堂五楹,榜日:一鑒,前枕大池,中三楹,可布十席;余兩楹以憩從者。出左楹,則丹橋迤邐,凡五六折,上皆平整,於小飲宜。橋盡有亭翼然,甚整潔,宛宛水中央,正與一鑒堂面。其背,一水之外,皆平疇老樹,樹盡而萬雉層出。右水盡,得石砌危樓,縹緲犟飛雲霄,蓋纘勛所新構也。畫船載酒,由左溪達於橫塘,則窮。園之衡袤幾半里,時時得佳木……”從中可看出,當時的園主徐纘勛還在其父造園的基礎上又有新構。
從正德至萬曆年間是徐氏家族園林的鼎盛時期,其家族在南京的園林有十多處。萬曆以後及至明末,徐氏家族開始頹敗,子孫或拆售別業花石,或將園林全部出售。陳作霖《金陵瑣志》記載:“剪子巷內有明韓通政國藩園(國藩字襄宇,萬曆中進士)石山中峰,高可二丈,宋賢題跋甚眾,從徐氏東園購得者也。”
及至入清鼎革,徐氏爵除,所屬園林絕大多數都已圮廢或易主。東園尚有守園園丁苑姓,居橋旁,故橋以苑姓,稱苑家橋。甘熙《白下瑣言》記載,此時東園雖已趨圮廢,但“春光濃冶,鼠姑盛開”時還“足攬東園之勝”,“山餚野蔌,冠絕一時,游者必就飲焉”。
《金陵瑣志》日:園內“有茶社,日靜樂軒;有酒肆,曰浣花居,以賣野味得名。”東園的一部分被清官僚王澤宏所擁有,並構築別墅於此,命日紅薔山館。這種境況一直延續到清中葉,至嘉慶末年時,雖然東園大部分已淪為菜圃,然溪流曲折,塔影山光,頗有幽趣,還是遊人探幽賞景,品茗觴詠的勝境。
道光三年(1823年)的特大洪澇,使得園內“屋宇傾頹,花木凋謝,當年風景,消歇無存”。一代名園就此圮廢。不過,遺址池沼地形尚在,時過境遷,形成了獨具野趣的自然景觀。光緒時,有人評價為:“園雖廢,然垂楊春媚,蘆花秋飛,雉堞近環,鐘山遠矗,小池倒浸,塔影宛然,至今尚為詩境。”足見東園遺址仍然具有獨特的魅力。
民國13年(1924年)有金巴父子在東園故址設立義興善堂,當地士紳又集資開設了一個茶社。同年,修葺東園故址內的鷲峰寺時,發現牆內有塊鐫有李白名詩《登金陵鳳凰台》的石刻:“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茶社的經營者因仰慕李白的詩句而引用了李白詩中的地名,稱為白鷺洲茶社。雖然李白的詩句中所指的白鷺洲是南京江東門外長江邊的白鷺洲,但此時東園故址湖中有洲,洲邊也多植蘆葦,秋日時白鷺翔集,景觀與長江邊的白鷺洲極為相似,故而借用李白的詩,把這位於南京城區東南端的以園林為主的公園稱為“白鷺洲”。其後,在東園故址又進行了拓建,構築有煙雨軒、藕香居、沽酒軒、話雨亭、綠雲齋、吟風閣等,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小型園林。
由於義興堂經營不善,園林景觀漸趨凋零,社會輿論要求振興這塊園林勝地,1928年10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的第二年),南京特別市市長令工務局籌建白鷺洲公園,1929年公園建成,是年6月,市公園管理處接收秦淮小公園,交白鷺洲公園管理。當時公園面積約2000平方米,然已恢復佳麗景色,以“春水垂楊”、“辛夷挺秀”、“紅杏試雨”、“夭桃吐艷”合稱“鷺洲春日四景”。
日軍侵佔南京后,1938年9月,白鷺洲公園與秦淮小公園劃歸第一公園辦事處管理。園內地痞流氓橫行,公園成為藏污納垢之地,園景日趨荒涼,四時佳景不復存在。至解放前夕,已淪為一片廢墟,大部分土地成為菜畦。
1949年後,於1951年對公園進行了搶救性維護,並拆除危房吟風閣、綠雲齋。
1952年,結合秦淮河整治,公園疏浚擴地,根據其歷史與環境特點,著意建成以江南山水園為主格調的文化公園,改建話雨亭、曲廊,整修煙雨軒、藕香居,新建半青橋,栽植花木。重建后的白鷺洲公園,以中國自然山水園為主格調,建築採用明清江南園林的傳統風格,與夫子廟地區明清風格的建築群互為映襯,相得益彰。
1957年,徵收土地1.33公頃,建成秦淮區“少年之家”,園景園容初具,正式對遊人開放,並劃歸秦淮區政府管轄。
1959年拆除園中小鐵路,擴大水面堆築白鷺島,新建芳橋與翠橋。
1961年又征地,公園面積增至10.6公頃。“文革”初期,公園遭受破壞,拆除花房,園景荒蕪。
1972年公園閉門整修,1976年5月1日重新開放。完成露天舞台、花圃、東城遊覽、白鷺島、東園故址等景區及路、橋,公園面積與今等大。建築與設施之形式,皆採用清傳統風格,與夫子廟地區古建築群相映襯,相得益彰。園林布景應用喬木、灌木、地被、草坪等植物與地形巧妙結合,形成鬱閉的山林、疏密有致的過渡帶、開朗明亮的大草坪,配置適當的文體設施,便於遊人休閑、自娛自樂與健身運動。
1989年,修築700米瀝青環湖路,路面計3500平方米,1991年建兒童樂園。
白鷺洲公園
白鷺洲公園
1993年修復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鷲峰寺。文化公園的內涵更加充實完善,“白鷺芳洲”成為新評“金陵四十景”之一。

地理環境


白鷺洲公園位於南京古城區東南隅,南臨長樂路,北接小石壩街與東花園街,東靠明城牆,西止西石壩街,總面積15.279公頃,其中水面3.82公頃,綠地率71.5%。為秦淮區轄文化公園。
園內植物配置與地形結合,適地適樹。湖畔水邊應用垂柳、雲南黃馨、金鐘、薔薇等枝條柔和植物,亦應用樹榦挺直的棕櫚、水杉、池杉,形成線條與性格的對比。山林以常綠與落葉樹種混交,使全年山景蒼翠濃郁。平地在主要遊覽區用色彩豐富、樹形優美的樹種,結合草坪,偏僻地段用高大喬木,外緣用常綠小喬木與灌木圍繞。圍牆邊以常綠小喬木與灌木遮掩,形成濃郁的綠牆。

自然資源


園內綠化樹種109種,計17509株。其中喬木63種7253株;灌木43種10234株;藤3種12株。基調樹種有常綠的香樟、廣玉蘭、黑松、檜柏、海桐、法青,及落葉的楓楊、水杉、池杉、毛白楊等。各景點配植相應的花灌木。春季開花的樹種有櫻花、桃花、白玉蘭、紫玉蘭、垂絲海棠、貼梗海棠、紫荊、迎春、金鐘、雲南黃馨等;夏季開花樹種有紫薇、金絲桃、木槿等;秋季開花與觀葉樹種有桂花、木芙蓉、槭樹、天竹等;冬季開花樹種有梅花、臘梅等。

主要景觀


橋景
園內水面約佔全園總面積之25%,水面以聚為主,亦聚亦分,迂迴曲折,把全園陸地分隔成形狀、大小各異的九片,使主要遊覽區都成水中之洲,或隱或顯,似斷若續,延伸不盡,形成視覺上的山重水複,迴環蘊蓄,有層次有深度。而架設於廣泛水域之上,既溝通九洲交通,又自成一景的橋,全園共有13座,主要有1951年建半青橋,1959年建芳橋、翠橋,1970年建迎風橋,1971年建小飛虹橋、二水橋,1975年建碧波橋、玩月橋、秋波橋,1981年建苑家橋等。這些橋根據所處特定環境而建,體量、形式、高度各異,有三曲、七曲平橋,單孔、七孔拱橋,或橋上建亭,結構有石質、鋼筋混凝土等,豐富多彩,成為公園一大特色景觀。
白鷺洲公園
白鷺洲公園
露天舞台
位於北門內,1973年建園時,在其南側堆土成山,北坡有5000人觀眾席,南坡植樹分隔空間,此為演出、集會、展覽、放送影視等場所。
花圃
位於公園東北隅。1965年曾建150平方米花房於公園東南角,“文革”時拆除。1979年重建展覽花房,面積500平方米,並設5000平方米花圃,形成生產、展覽、銷售體系。1993年又擴建花房。
鷲峰寺
位於花圃區內,門牌為東園街9號。鷲峰寺在南齊時為東府城,梁為江總宅(一部分),明天順年間(1457~1464)宦官進保(又名祖定)擇其地創建寺廟,英宗朱祁鎮書賜其額“鷲峰寺”,以紀念唐名僧鷲峰大師。昔日寺基址十畝,另有公產地五畝七分五厘,面南,進山門即金剛殿三楹,其東西各有鍾、鼓樓。進而為天王殿三楹,東有伽藍殿三楹、師殿三楹,西以畫廊接輪藏殿三楹。再進為毗盧閣三楹。寺院東有禪院二十四楹、僧房九間。明禮部尚書鄒於撰寫《鷲峰寺碑記略》。寺後有水池,傳為唐顏真卿放生池,有《魚極樂國》碑,明禮部祠祭司郎中葛寅亮撰寫《復顏魯公放生碑》,這些著名碑刻現皆不復存在。
清徠中葉寺失修近頹圮,乾隆年間(1795),達宗法師雲洲金陵,應聘任鷲峰寺主持,經10餘年努力,寺復如初。嘉慶年間,明徹和尚嗜花,於寺中砌築花壇栽植牡丹、芍藥,為金陵一絕。道光年間,曾改寺為老民堂,后經鄉紳甘靜齋、馮耀先捐資修葺,寺得以保存。民國時,火災焚毀殿堂大半,而至本世紀30年代修建市內小火車鐵路,路基從此穿過,寺僅存東側一小部分,至建國前夕,殿堂只剩破屋數椽,此景況一直維持到1966年。“文革”開始后僧侶還俗,佛緣等一應佛教設施悉數摧毀,僅剩兩進三楹破屋,斷首石趺一隻。破屋為第五毛紡廠改作職工宿舍。1993年,貫徹落實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保護為主,搶救第一”之精神,公園管理處按文物建築“保持現狀,整修如新,局部復原”之原則,整個鷲峰寺,是年底竣工。兩進三楹之殿堂經過整修,內設“鷲峰藝苑”,集書畫展、藝術品銷售、講座、茶藝等中華傳統文化於一體的文化交流中心,昔日古剎再生又重放光彩。
東城遊覽區
位於公園東部,其南段由土丘密林造成山林野中,金太守園,營造有畫舫,以幽雅清逸著稱;吳應箕吳氏花園,則以桃花滿籬為勝;齊王孫花園,有招隱草堂和棲賢庵,以及魏源小卷阿;薛桑根薛廬。此外,沿潭所築寺、祠、庵、堂、廟鱗次櫛比,潭東南之拜梅庵,傳說安鮑山之母羅氏夢梅而生,母生梅萎,故視古梅為其母魂建庵;潭西北之隱仙庵,庵內四松參天;潭北曾(國藩)公祠、陶澍公祠、馬端敏公祠、汪文毅公祠等。清咸豐兵燹后,此處開始破敗,至解放前夕,潭淤景毀,一片荒涼,潭側之龜山、蛇山竟成棄死嬰之處。
南京解放后,烏龍潭周遭次第建立公園、醫院、體育場、學校、圖書館,成為南京的一個文化衛生區。烏龍潭在50年代愛國衛生運動中清除垃圾,栽植樹木,面貌也大有改觀。但進入60年代,疏於整治管理。“文革”後期潭周邊棚戶連片,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烏龍潭又成為臭水塘,路人掩鼻。
為拯救六朝勝跡,198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此籌建公園,恢複名勝古迹。籌建時期由於資金匱乏,公園籌建班子實行“以商建園”方針,經7年滾動發展,清淤3萬餘立方米,植樹100餘種,5萬餘株,鋪草3000餘平方米,砌牆駁岸用石料2700立方米,埋設排污管道1800餘米。“臭水塘”又展山青趣,中段1980年布置溜冰場,1991年又建兒童樂園,今擬於北段建登城台階,供遊人登城覽勝。
白鷺島
白鷺島又稱白鷺洲,位於白鷺湖中,是白鷺洲公園內唯一的湖心島,位於公園內部的湖泊里,是一個四面環水的湖心島,西部與聽雨軒隔湖相望,島嶼上面多柳樹,風景如畫。白鷺島是1963年用小鐵路基土石方與浚湖泥堆砌而成。島上樹木蔥鬱,石徑曲折,山頂為全園制高點,1982年彼處建覽勝亭,是眺望全園景色最佳處。島西側建臨水畫舫春在閣,1987年春在閣西側湖水中,布置了一組白鷺群塑。
東園故址
位於公園中部,是園中最大的洲,也是遊覽活動中心。其西南部堆筑北高南低的兩條山脈,中間峽谷植銀杏、鉛筆柏、水杉、雪松等大喬木,既有山林野趣,又為西南之屏風。中心地有煙雨軒、曲廊、小蓬萊(假山)、話雨亭、半青橋、碧波橋、心遠樓、藕香居等園林建築。煙雨軒1952年整修,1962年維修並增建水上平台,1965年修曲廊,1988年拆除煙雨軒及曲廊並重建;藕香居1952年整修,1974年拆除,1978年移建於西園門東側湖畔;白鷺洲茶社於1958年整修,1990年拆除,原址新建心遠樓;可坐亭1958年建,1990年維修。

旅遊信息


服務設施
兒童遊樂場:位於東城遊覽區與公園西北角兩處,引進多個聯營項目,添置大型、多品種遊樂設施,滿足城南地區眾多小朋友需求。
操功舞教學點:園內設置教學點30處,配備必要設施,提供居民各種鍛煉場所,深受歡迎。
餐廳:名藕香居,供應秦淮名點。
茶社:原名白鷺茶社,后稱心遠樓,兩層樓房,有茶座、卡拉OK廳、舞廳、小賣部。
露天舞台:常年舉辦春花、秋菊展,不定期舉辦京劇、錫劇、越劇名家清唱會,雜技、魔術表演,盆景花卉展、工藝彩燈展、老年健身操比賽等活動。
開放時間:6:00-22:00,17:00-18:00為閉園時間,園方將進行清場
門票:免費
白鷺洲公園
白鷺洲公園
地鐵:可乘坐南京地鐵3號線至武定門站
公交:14、23、43、87、88、301、304路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