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血藥

補血藥

補血藥是指是凡能補血的,主要作用於血虛證的藥物。其中補血包括補心血、補肝血、健脾生血、養血調經等。補血代表藥物包括,當歸、熟地黃、白芍、阿膠、何首烏、龍眼肉等。

補血藥多滋膩黏滯,故脾虛濕阻,氣滯食少者慎用。制首烏 具有補血補腎的作用,用於治療血虛失眠、視力減退、兩目乾澀以及肝腎精血虧虛所致的鬚髮早白、眼花耳鳴,腰膝無力等。藥理研究 阿膠具有強壯、抗缺氧、抗疲勞、耐寒冷、抗休克、抗輻射促進紅細胞和血紅白再生、促進鈣吸收和在體內的存留、升高白細胞和血小板等作用(癌證化療后的常用藥)。

簡介


● 英文名稱:Blood-tonifying Medicinal/Blood-nourishing Medicinal
● 又稱:養血葯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中藥學

古籍摘選


● 能養血益肝,固精益腎,健筋骨,烏髭發,為滋補良藥,不寒不燥,功在地黃、天門冬諸葯之上。(《本草綱目• 何首烏》)

名詞解釋


● 補養血液,治療血虛的藥物。

百科解讀


● 補血藥多為甘溫或甘平,質地滋潤,主入心肝血分,具有補肝血、養心血的作用,主治血虛證。血虛則不能濡養臟腑、經絡,症見面色淡白或萎黃,口唇爪甲色淡,頭暈目眩,心悸不寐,手足發麻,婦女月經量少,色淡,愆期或閉經等。

代表藥物

● 主要藥物有熟地、何首烏、當歸、白芍、阿膠、龍眼肉等。
● 熟地藥性甘,微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作用。
● 何首烏藥性苦、甘、澀,微溫,歸肝、心、腎經,生首烏有解毒、消癰、截瘧、潤腸通便的作用,制首烏可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強筋骨,化濁降脂。
● 當歸藥性甘、辛,溫,歸肝、心、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作用。
● 白芍藥性苦、酸,微寒,歸肝、脾經,有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的作用。
● 阿膠藥性甘平,歸肺、肝、腎經,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的作用。
● 龍眼肉藥性甘溫,歸心、脾經,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的功效。

用藥規律

● 臨床使用補血藥時,由於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腎藏精,氣血、精血互相轉化,補血藥常與其他補益葯配伍使用。
● ● 如血虛兼氣虛者,補血藥又當與補氣葯同用。
● ● 又如血虛兼陰虛者,補血藥常與補陰葯同用。
● 由於補血藥多具甘味,易黏膩礙胃,滋生濕氣,故凡濕濁中阻,脘腹脹滿,食少便溏者,不宜應用。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周禎祥,唐德才。中藥學.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高學敏,鍾贛生。中藥學:上冊。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