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布萊克

英國第一位浪漫詩人

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1757年11月28日-1827年8月12日),英國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義詩人、版畫家,英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偉大詩人之一,虔誠的基督教徒。

第一本詩集——Poetical Sketches。代表作品有《純真之歌》《經驗之歌》《保姆之歌》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簽名
簽名
1757年出生於倫敦一個貧寒的襪商家庭,由於個性獨特,不喜歡正統學校的教條氣氛拒絕入學,因而未受過正規教育。從小就喜歡繪畫和詩歌。10歲起就進入繪畫學校學習了三年並表現出非凡的藝術才能。
其父有意讓他師從一位著名的畫家繼續深造,但威廉考慮到家庭負擔及弟妹的前途而主動放棄了這次機會,去雕版印刷作坊當了一名學徒。14歲他當了雕版匠人巴塞爾的徒弟,跟他學了七年。他還被派往威斯敏斯特教堂製作墓碑雕刻。

教育經歷

1779年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習美術。

寫作經歷

第一本詩集——Poetical Sketches
第一本詩集——Poetical Sketches
不久以後,印刷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Poetical Sketches。
1784年,與著名出版商約瑟夫·約翰遜合作。與約翰遜的合作者瑪莉·渥斯頓克雷福特很快成為了好友,並應邀為其作品創作插圖。
1788年後,陸續出版了四本詩集。
1789年出版《純真之歌》。
1794年出版《經驗之歌》,揭露英國政府和教會對童工和青少年的摧殘,其中還有對被驅作戰的士兵的嘆息和販賣女子為娼者的詛咒。
1971年創作《法國革命》。
1973年創作《亞美利加》。
1804年的長詩《四天神》,揭露了英帝國的工商業繁榮是建立在剝削和奴役之上的。他把統治者描寫為一個建造帝國的大工頭,以工業支持殖民戰爭。
1808年創作《彌爾頓》。
1820年創作《耶路撒冷》。
在林內爾的支持下,完成了聖經《約伯之書》的水彩插圖。
1820年開始了工程浩大的《神曲》插圖,但是直到死去,他也未能完成這一浩大的工程。
著有《天真的預言》。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弟弟是羅伯特,1787年冬天,羅伯特生病去世。

情感生活

1782年與凱瑟琳·布歇結婚。

健康狀況

倫敦,布萊克無名墓邊的紀念碑
倫敦,布萊克無名墓邊的紀念碑
1825年開始,陷入疾病的折磨,之後他決意要在死去之前有限的時間裡,完成為但丁神曲插圖的工作。可是直到死去,他也未能完成這一浩大的工程,但其仍有大量的著名畫作傳世。
1827年8月70歲的布萊克在倫敦斯特拉德噴泉街一所簡陋的寓所里去世。身邊有林內爾、帕爾默等幾位好友陪伴。

個人作品


《純真之歌》《彌爾頓》《耶路撒冷》《天真的預言》
《法國革命》《亞美利加》

創作特點


布萊克一生都保持著宗教、政治和藝術上的激進傾向。他濃厚的宗教意識、藝術家的天分和豐富的人生閱歷,給他的詩歌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並使它的詩歌具有明顯的宗教性、預言性、哲理性和藝術性等幾大特點。他對英國詩歌,特別是浪漫主義詩歌所作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其前期詩作主要包括《詩歌素描》《純真之歌》及《經驗之歌》等。
前期的詩作,語言上簡單易懂,且以短詩為主,音節也能短則短,題材內容則以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為主;而後期的詩作篇幅明顯增長,有時長達數百乃至上千行,內容也明顯地晦澀起來,以神秘、宗教,以及象徵為主要特徵。
布萊克最被人們引用和傳誦的,也是後代文學大家反覆讚美的幾首詩歌如《擦煙囪的少年》《保姆之歌》《病玫瑰》《老虎的讚美詩》,皆可以看作構築布萊克之“天國原形”的一部分。自比為以西結的少年,四歲就看到了宗教幻象,並且可以用一種親喃的語言和“白色諸神”寂靜地交談。儘管世風低落,文途滯澀,但布萊克懷著極大的天真和壯麗的想象力與戰鬥力,投入了類似班揚和馬婁的“世俗反諷”運動中。
威廉·布萊克詩集
威廉·布萊克詩集
布萊克在和他相伴一生的鄉村姑娘凱瑟琳的邂逅與共處中,獲悉了平民心中的童話與貞潔,並以此與自身的經驗和想象作為對比,參照了很多從中世紀就開始進行和流傳的童話寓言式寫作,並加上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意象創造力,布萊克留下了18世紀最重要的詩集《天國與地獄的婚姻—想象力的讚美詩》和《純真與經驗之歌》。布萊克構築了世界的宏偉與莊嚴教堂的頂層,在那裡,理想與現實的箴言熠熠閃光,時時提醒著聖母般的潔凈與肅穆。
布萊克從不否認自己是一個借豐富想象而進行創作的人,但同時代的人除了為他的怪異舉止和熱情四溢的精力而感到困惑外,還為他的面貌的高深與可敬而感到迷惑。布萊克顯然不是為屬於他身體命運的那個時代寫作的作家,同阿蒂爾蘭博一樣,他藉一種基於神秘與夢幻經驗而“對感官不同程度”的擾亂,找到了一條通向自由和讚美的“天國詩歌”的皈依與信仰。也許,這就是布萊克留下的最重要的經驗與價值,布萊克“玫瑰的哭嚎”和“真理總是隱藏在瘋狂的暮靄中”的大膽語句,找到了些許從“黑暗的煙囪”延伸到“玫瑰色天國”的神秘體驗路途。
布萊克的關於:“在荒原盡頭,手指可以觸天”的詩句,啟發了西班牙畫家格列柯和達利,在《記憶的永恆》和《西班牙內戰的諷喻想象》中,達利用天才的畫筆表達了對這位十八世紀最偉大詩人的緬懷與讚美。
布萊克1810年的《米爾頓》,至1916年,休伯特·帕里爵士為此詩的自序譜上音樂,改名為《耶路撒冷》,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讚歌之一。
人物影響
布萊克的詩擺脫了18世紀古典主義教條的束縛,以清新的歌謠體和奔放的無韻體抒寫理想和生活,有熱情,重想象,開創了浪漫主義詩歌的先河。他的浪漫主義氣息遠比其後的浪漫主義詩人,如華茲華斯、濟慈、雪萊等更加深刻。
基督復活
基督復活
布萊克還有一些箴言式的讀書筆記,引起人們的興趣。他在這些筆記中直抒所感,發人深省,特別是他對於理性主義的批判,一針見血。
布萊克是風格獨特的詩人,被20世紀的學者們譽為英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偉大詩人之一。中國有《布萊克詩選》中譯本。布萊克的版畫創作也有著其獨特的進步內容和宗教色彩,在英國版畫史上佔有非常高的地位。

社會活動


1809年,舉行了一場個人畫展。
1817年,與年輕畫家約翰·林內爾結識,後者對這位畫家非常的崇拜,並介紹他認識了別的一些年輕畫家,其中包括塞繆爾·帕爾默等。這些真誠的朋友的友誼和欽佩,給了年老的布萊克許多安慰。

人物評價


威廉·布萊克繪畫作品
威廉·布萊克繪畫作品
布萊克一生都沒有得到當時世俗官方或公眾的賞識。在當時人們的眼中,它是個反理性主義者、夢幻家和神秘主義者,一個遠離塵世的瘋子和偏執狂。他的作品在當時沒有受到重視。直到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詩人葉芝等人重編了他的詩集,人們才驚訝於他的虔誠與深刻。接著是他的書信和筆記的陸續發表,他的神啟式的偉大畫作也逐漸被世人所認知,於是詩人與畫家布萊克在藝術界的崇高地位從此確立無疑。
時至今日,諸多評論家將布萊克列為英國文學史上與喬叟、斯賓塞、莎士比亞、彌爾頓、華茲華斯齊名的最偉大的六位詩人之一。由於他的畫作在文藝復興以後,開啟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創作新路,他又被讚譽為“英國藝術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FitzwilliamMuseum)為布萊克開設了專館,且館藏十分豐富。僅在2002年米迦勒學期MichaelmasTerm劍橋大學英文系的課程表中,就有三門有關布萊克研究的課程,它們是:“威廉·布萊克”、“布萊克的複合藝術”(Blake sCompositeArt)和“布萊克的微細特例”(Blake sMinuteParticulars)。布萊克的成就及魅力由此可見一斑。正如王佐良教授所斷言的:對於後來者來說,布萊克是挖掘不盡的———無論從思想、象徵、神話出發,還是從格律、詩藝或繪畫藝術出發,他的作品里還有大量需要深入研究的東西。
皇家學院院長勞倫斯,她這樣寫道:“除了勞倫斯爵士之外,在場的還有M夫人,以及另一位不太出名的藝術家,名叫布萊克。他不是一個常規的職業畫家,而是一個酷愛藝術,以追求藝術為幸福的人。他充滿了美的想像力和天賦。布萊克先生顯然已經拋棄了世俗世界的所有關注。他看起來憂鬱而溫和,但在談到他熱愛的藝術時,他的臉上放出奪目的光芒。”“雖然他具有如此的天賦,但顯然缺乏勞倫斯先生那樣的世俗技能,即在世俗社會獲得成功的才能。他所談到的每一個詞顯示出他的藝術思想完美而深刻,對這個世俗世界的事物他是完全隔離的。”
人物解析
多才多藝
基督下降
基督下降
他是一位複雜的多重人物:除了詩人,他同時還是畫家、雕刻家。他藝術的一面影響著另一面。他用自己發明的方法,把寫的詩和畫的插圖刻在銅板上,然後用這種銅板印成書頁,再給它們塗色。細讀布萊克的作品,可以發現,它們是由圖像和文本結合的整體。文本不僅僅是用來說明圖畫,圖畫也不僅僅是用來表現原文。兩者都需要解釋性或推測性的閱讀。
想象思考
談論威廉·布萊克必然要澄清有關對他的諸多猜測,有人說他是瘋子和魔鬼信仰的杜撰者、散播者,就像倫敦夜間人們能夠聽到的墓地里走出來勾小孩靈魂的新年老人。當然,布萊克不可能如拉伯雷與阿萊丁諾一樣對世俗做徹底的思考或澄清,也許他信仰的是迷霧,但那也是飽蘸著痛苦和愛的“紫霧”。布萊克開創了一種借想象力促成幻覺而進行的思考,從這一點上,他啟發了艾米莉·狄金森和迪蘭·托馬斯,甚至阿爾蒂爾·蘭波。布萊克是想象力的先知,是經驗的忠實記錄者,是從“魔鬼作坊”里衝出來的最優秀的凈化知覺的長者。
幻想幻覺
威廉·布萊克作品
威廉·布萊克作品
從童年時代起,布萊克就充滿了豐富的想像力,並且時常經歷幻想。他說他曾看見過綴滿天使的大樹,曾見到過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中的古聖先賢,並給他們畫過畫像。他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用繪畫和詩歌表現出來。他的畫大多是經過深思熟慮后的變形人體或表現他幻覺中所見到的人物。如他為自己的詩《歐洲:一個預言》(1794年)所作的插圖就是源自他的幻覺。據說,當布萊克住在蘭伯斯時,他曾站在一個樓梯的頂端,看見過類似的一副幻象出現在空中。從這幅畫面上可以看出:混沌初開,一個裸體老人白髮白須飛揚,伏在一個黃邊紅里的圓形物體內,伸出左手,在用一幅巨大的圓規測量下面的一片沉沉黑暗。這位神秘的老人顯然是《聖經》里的上帝耶和華。在《舊約·箴言》里有一段“智慧”所說的話可以佐證。
神秘慈悲
布萊克除了自寫自畫之外,還常常為別人的詩文作畫。名為《憐憫》的畫,就是他為莎士比亞的名著《麥克白》的第一幕第七場所作的插圖。麥克白在即將弒君奪位時,內心充滿猶豫和矛盾。他說:“憐憫像一個赤條條的在狂風中飄遊的新生兒,又像一個御氣而行的天嬰,將要把這可憎的行為揭露在每一個人的眼中,使眼淚淹沒天風。”布萊克在這裡構想了一個神話般的場面:
在深沉的夜幕下,“憐憫”這位充滿慈悲的人物,騎著一匹飄逸的白馬“太虛使者”,無聲無息地掠過夜空。大地上躺著一位剛剛生產的母親。她非常虛弱,無力照顧新生的嬰兒。“憐憫”關切地俯下身去,張開雙臂迎接一個新的生命。而這個幼小但充滿活力的新生兒,從大地母親身上一躍而起,撲到“憐憫”的懷中。在“憐憫”的身後,有一個夜的使者,正張開手臂飛翔著,靜靜地掠過夜空。整個畫面顯得那樣寧靜而深沉,充滿著夜的神秘感和博大的包容性。無邊的夜幕,掩蓋著無數的罪惡、不幸、歡樂、憂傷、生命和死亡、溫柔與猙獰······所有的一切,都在它的包容下沉寂,構成了深不可測的神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