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道路
太行山道路
太行山道路穿越河北省25個縣,綿延360公里,生活著八九百萬人。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這裡水旱災害頻繁、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科技教育落後。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在戰爭年代曾為革命作出過巨大貢獻的太行山老區人民,仍生活在貧困之中,1/3的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50元,一些地方要靠吃返銷糧度日。
1979年3月,河北省科委在保定市召開河北省山區綜合治理科研協作會,重點對“易縣陽谷庄山區綜合治理實驗研究”攻關項目進行全面分析論證,確定由河北農業大學、易縣科委為項目承擔單位。1981年,省委、省政府決定,組織有關部門和單位對太行山區進行開發研究。隨後,“河北省太行山區開發研究”項目被納入國家“六五”重點攻關計劃。從此,一場大規模、多學科的太行山開發攻堅戰迅速打響。
河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部署,確定了乾鮮果和小家畜家禽兩方面為開發突破口,設立了59個實驗基地。同年10月,河北省科委、河北農業大學與國家科委簽定了“河北省太行山區開發研究”項目的專題合同,河北農大為技術依託單位,省科委負責組織實施。河北農業大學是太行山區開發研究項目的主要承擔者。早在1978年,他們就主動請纓,承擔了原省科委設立的“河北省太行山區綜合開發研究”課題。從1979年到1981年底,易縣陽谷庄試區邁出了三大步—— 產值翻了兩番,增產糧食268.9萬公斤,增收230萬元,試區人民初步擺脫了貧困。
河北農業大學堅持服務於地方經濟建設的辦學方針,緊緊圍繞全省特別是太行山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關鍵問題,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進行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推動了山區農業科技進步和經濟的發展。1986年,他們的開發研究工作受到國務院表彰,被國家科委譽為“太行山道路”。
“太行山道路”的核心體現了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求真務實,愛國為民的“太行山精神”
“太行山道路”的實質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科研與經濟建設相結合,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內在要求。我們黨十分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理論聯繫實際規定為全黨必須堅持的工作作風。江澤民同志指出:“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是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河北農大師生堅持走出校門,深入實踐,把論文寫在太行山上,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
教學科研與經濟建設相結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科學技術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日趨重要,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同時,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較量中,我們還面臨著發達國家在經濟與科技上佔優勢的壓力。因此,必須貫徹落實中央“科教興國”和推進兩個轉變的發展戰略,加快教學科研與經濟建設的結合,讓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太行山道路”正是這一精神的體現,它適應了當前經濟發展的要求。
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相結合,是知識分子加強世界觀改造,增強群眾觀點的重要舉措。知識分子只有同工農群眾相結合,才能從群眾無窮的創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學習到工農群眾高尚的精神、豐富的經驗和良好的作風,才能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河北農大師生在向山區農民傳授科技知識的同時,向群眾學到了許多新鮮經驗,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加深了同群眾的感情,增強了群眾觀念,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17年來,太行山道路的開拓者們之所以能夠始終不渝地奮戰在太行山上,舍家忘我,默默奉獻,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們在實踐中把傳統的民族精神與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相結合,鑄造了一種充滿時代氣息和特徵的“太行山精神”。
艱苦奮鬥是“太行山精神”的主旋律
艱苦奮鬥是我們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是我們的立國之本。推翻“三座大山”和奪取政權靠艱苦奮鬥,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同樣也要靠艱苦奮鬥。“太行山道路”是一條不畏艱苦、不怕困難、不屈不撓、勇往直前之路,是黨的艱苦奮鬥精神的實踐之路。多年來,河北農大師生們放棄城市院校舒適的教學和生活條件,始終堅持奔波在環境艱苦的太行山上。不少老教授年事已高,體弱多病,但仍堅持每年有1/3以上的時間工作在山區。沒有專車,他們就乘長途汽車,騎自行車,憑兩個腳板,翻山越嶺;沒有招待所,他們就睡在農家的土炕上。餓了,他們同老百姓一起喝粥啃鹹菜;傳經授藝,他們同老農們一起泡在水田裡。河北太行山區的20多個縣、600多個鄉的近8000個村莊,到處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黨的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在“太行山道路”中得到了發揚光大,同時也正是靠艱苦奮鬥精神,才使“太行山道路”結出了豐碩成果。
無私奉獻是“太行山精神”的重要內涵
“太行山道路”的開拓者們堅持把知識獻給人民不講還報,為社會作貢獻不講索取,體現出了高尚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境界。在他們的扶植下,不少荒山變成花果山,鹽鹼窪變成聚寶盆,貧困山莊成了小康村,湧現出一大批種植養殖專業戶。然而,他們卻從不收取任何酬金和饋贈,始終堅持義務服務。有的教師說得好:“小鳥的翅膀如果繫上黃金,就不能翱翔;一個知識分子如果把錢看得太重,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他們的所作所為,充分展示了新一代知識分子那種傾心事業,紮實工作,不計名利,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
愛國主義是“太行山精神”的重要支點
愛國主義歷來是維繫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是鼓舞全國人民實現民族振興的巨大動力。太行山區是革命老區,戰爭年代,無數革命先烈在這裡戎馬倥傯,南征北戰,為建立新中國流盡了最後一滴血,老區人民也為此做出過巨大犧牲和貢獻。多年來,革命先烈和老區人民的犧牲和奉獻精神,一直激發著師生們愛國為民的熱情,堅定了他們走“太行山道路”的決心。
“太行山道路”有力地推動了山區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多年來,河北農大按照當地農業發展的總體部署,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推廣的規模和層次,有效地促進了當地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他們由傳播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發展到組織多學科、多專業解決山區開發中的重大關鍵問題;由扶植每家每戶走科技致富道路發展到綜合利用山區資源優勢,培育開發支柱產業;由注重高效農業、林牧業發展到建立既開發利用資源,又保護治理生態環境的農業工程技術體系等,大大促進了山區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十幾年來,他們先後組織上千名師生從事太行山開發研究,承擔各級各類課題98項,取得科技成果88項,有28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為山區培植起8個產值超億元的支柱產業,累計創造經濟效益15億元以上。
“太行山道路”也是河北農大的師生通過科技、智力扶貧,改變山區落後面貌的重大舉措。他們始終把為太行山區培養科技人才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為太行山區造就了一支宏大的、土生土長的農民技術隊伍。十幾年來,他們不僅注重言傳身教、現場示範、隨機培訓,還建立了以省農村教育系統科教興農中心為龍頭,各地中等技術學校為支柱,縣鄉職技校為網點的科技培訓和成果推廣網路,共培訓技術人員120多萬人。目前,這些人已成為太行山區的科普骨幹。為解決山區、老區人才“派不進、留不住”的問題,他們在省、市的支持下,創辦了河北省山區建設進修學院,定向為山區培養了200餘名合格的大中專農業技術人才,使其成為山區科技帶頭人。為促進農業技術交流與合作,他們倡導成立了各種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同時,他們還建起了全國首家農業專業科技市場,集開發、經營、諮詢、服務於一體,成為面向農村,展示科技成果,傳播農業技術的重要基地。在他們的多年努力下,河北境內太行山區的許多地方發生了喜人的變化,過去的荒山僻壤,現在變得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糧食和經濟作物產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大大加快了山區脫貧的步伐。事實證明:科技、智力扶貧抓住了扶貧工作的關鍵和根本,是一條低投入、高產出的扶貧成功之路。河北農大校長王志剛說,“太行山道路”永遠都有用武之地,因為其精髓是高等學校如何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多年來,“太行山精神”已化作農大人的魂魄,推動著太行山道路越走越寬廣。
山區開發的新環境促成了外向型開發的新格局,該省採取多種形式同省內外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展開合作,實施“借腦工程”,建立“院士園區”、“博士園區”。目前到該省直接參加試驗基點工作的河北農大、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等40多所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上千名科技人員,涉及40多個專業。他們與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進行技術和經濟合作。中日政府科技合作“太行山農業綜合開發調查”,日本政府援助的“沙河市東石嶺水庫人畜引水工程”,中日合作“太行山地下水環境研究”,聯合國UNDP組織援助的“中國信息通訊技術扶貧能力建設”,德國援助的“內邱縣侯家莊鄉山區生態建設脫貧與發展”等多個對外合作項目在該省山區成功實施。
“太行山道路”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辦學之路,是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進“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途徑,是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的有益探索。
1979年3月,河北省科委在保定市召開河北省山區綜合治理科研協作會,重點對“易縣陽谷庄山區綜合治理實 驗研究”攻關項目進行全面分析論證,確定由河北農大、易縣科委為項目承擔單位。
1981年,國家科委決定設立“河北省太行山區開發研究”項目。
1982年4月,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易縣時指出:河北要翻身,大概要靠太行山。太行山的面貌不改變,生態環境不改變,河北富不了。
1983年8月,國家科委在石家莊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山區綜合技術開發座談會。會後,國務院轉發了國家科委以太行山開發為主要內容的《科技進山,振興山區經濟》的報告。
1984年9月,國家科委組織17個部委和大專院校的專家到太行山區、燕山山區考察果品加工情況。
1985年9月—1986年2月,河北省科委受國家科委委託,組織省內外20多名專家對“河北省太行山區開發研究”項目進行現場考評,正式通過鑒定。
1985年11月,經國家科委批准,河北省太行山綜合開發研究列入國家“七五”星火計劃。
1986年2月28日,國家科委發“致河北省人民政府及太行山區開發研究表彰會的賀信”,把開發太行山的做法譽為“太行山道路”。
1986年3月2日,國務院致電河北省人民政府轉參加太行山區開發研究的有關單位和全體同志,向大家表示祝賀。
1987年4月,建立河北省山區技術開發領導小組,省直17個廳局和單位的領導人為成員。
1988年10月,“河北省太行山區開發研究”獲國家星火管理獎。
1991年8月,河北省政府批准設立“河北省山區創業獎”。
1992年6月,省計委、省財政廳、省科委、省農行、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水利廳、省交通廳、省畜牧水產局、省地質礦產局、省供銷社編製下達《1992年河北省山區農業經濟技術開發計劃》,總投資7.3億元,安排項目139個。
1994年,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北省山區農村“雙百奔小康”工程規劃》的通知。
1995年11月,原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對原河北省科委主任劉俊孝關於河北省山區開發的信作批示,指出:太行山之路的經驗很好,科技界貢獻很大,應予以可能的支持。 1996年4月,河北省政府在石家莊召開河北省山區經濟技術開發暨紀念國務院電賀太行山技術開發工作十周年會議,原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在會議上做了《向太行山人民學習》的重要講話。黨和國家領導人李鵬、鄒家華、李鐵映、姜春雲、宋健、陳俊生等為大會題詞。 1997年8月,在日本東京舉行的第17次中日兩國政府科技合作會議上,“河北省太行山農業綜合開發計劃調查”項目被列入中日政府科技合作計劃。 1997年11月,河北省太行山開發提出“面向市場、強化產後、組建集團、走向世界”的山區開發新方略,《科技日報》予以發表。 1997年12月,河北省科委同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JICA)簽定“河北省太行山農業綜合開發計劃調查”項目合作協議。 2002年,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與國家科技部合作實施的“中國信息通訊技術扶貧能力建設”項目在武安實施。 2002年9月,河北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河北省太行山區千萬畝片麻岩綜合開發治理技術研究”,在山區綜合開發與區域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領域獲得重大突破,項目總體研究居國際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 2005年初開始,河北省提出了“千軍萬馬戰太行,依靠科技建小康”行動計劃,並向科技部作了彙報,發展成“河北省太行山星火產業帶”的構想,得到了科技部領導的肯定和有力支持。河北省科技廳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組織有關專家編製了《河北太行山星火產業帶建設規劃》,並向科技部作了彙報。 2005年11月,《河北太行山星火產業帶建設規劃》這一旨在推進山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五年規劃通過專家論證。 2005年12月,河北省政府常務會討論通過《河北省太行山星火產業帶建設規劃》,並印發實施。 2006年2月23日,河北省政府舉行太行山星火產業帶建設啟動儀式,再次在河北太行山區,在燕趙大地吹響科技向山區進軍的號角。 2006年8月,“河北省太行山星火產業帶”被納入國家級星火產業帶。
太行山道路
太行山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