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成章

牛成章

《牛成章》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徠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題解


本篇故事聳異,情節恐怖,寫的是死去的父親懲治棄兒再嫁的妻子,具有明顯的警告勸誡意味。
從觀念上說,蒲松齡站在儒家的立場上是肯定寡婦守節的,他寫寡婦守節受到上天的褒獎,如《土偶》。從實際生活考慮上說,蒲松齡也並不保守僵化,對於寡婦再嫁採取相當寬容的態度,如《金生色》。但本篇中的鄭氏之所以被放在了道德的對立面加以譴責,不是因為再嫁,而是因為“貨產入囊,改醮而去。遺兩孤,難以存濟”,違背了作為人母的基本道德。所以小說在開端頗為細膩地介紹牛成章及孩子的歲數。

原文


牛成章,江西之布商也。娶鄭氏,生子、女各一。牛三十三歲病死。子名忠,時方十二;女八九歲而已。母不能貞,貨產入囊,改醮而去。遺兩孤,難以存濟。有牛從嫂,年已六袠,貧寡無歸,遂與居處。數年,嫗死,家益替。而忠漸長,思繼父業而苦無資。妹適毛姓,毛富賈也。女哀婿假數十金付兄。兄從人適金陵,途中遇寇,資斧盡喪,飄蕩不能歸。偶趨典肆,見主肆者絕類其父;出而潛察之,姓字皆符。駭異不諭其故。惟日流連其傍,以窺意旨,而其人亦略不顧問。如此三日,覘其言笑舉止,真父無訛。即又不敢拜識;乃自陳於群小,求以同鄉之故,進身為佣。
立券已,主人視其里居、姓氏,似有所動,問所從來。忠泣訴父名。主人悵然若失。久之,問:“而母無恙乎?”忠又不敢謂父死,婉應曰:“我父六年前經商不返,母醮而去。幸有伯母撫育,不然,葬溝瀆久矣。”主人慘然曰:“我即是汝父也。”於是握手悲哀。又導入參其後母。後母姬,年三十餘,無出,得忠喜,設宴寢門。牛終欷歔不樂,即欲一歸故里。妻慮肆中乏人,故止之。牛乃率子紀理肆務;居之三月,乃以諸籍委子,取裝西歸。既別,忠實以父死告母。姬乃大驚,言:“彼負販於此,曩所與交好者,留作當商;娶我已六年矣。何言死耶?”忠又細述之。相與疑念,不諭共由。逾一晝夜,而牛已返,攜一婦人,頭如蓬葆。忠視之,則其所生母也。牛摘耳頓罵:“何棄吾兒!”婦懾伏不敢少動。牛以口齕其項。婦呼忠曰:“兒救吾!兒救吾!”忠大不忍,橫身蔽鬲其間。牛猶忿怒,婦已不見。眾大驚,相嘩以鬼。旋視牛,顏色慘變,委衣於地,化為黑氣,亦尋滅矣。母子駭嘆,舉衣冠而瘞之。忠席父業,富有萬金。后歸家問之,則嫁母於是日死,一家皆見牛成章雲。

註釋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江西:江西省,清時轄境與今省區約略相同。
不能貞:謂不能守節寡居。
改徠醮:改嫁。醮,古代婚娶時用酒祭神的禮。
從嫂:叔伯嫂。
六袠(zhì秩):六十歲。袠,通“秩”。十年為一袠。
遂:此據山東省博物館本,原作“送”。
家益替:家業更加衰敗。替,衰敗。
適金陵:往金陵去。金陵,指令江蘇南京市。
典肆:典押衣物的商店,即當鋪。
不諭:不明白。
自陳於群小:向其仆自我介紹。群小,此指僕人。
立券:訂立契約文書。
而:同“爾”,你。
六年:此據山東省博物館本,原無“六”字。
參:拜見。
以諸籍委子:把各類賬冊交付其子。
頭如蓬葆:猶言頭髮如亂草。《漢書·燕王旦傳》。“當此之時頭如蓬葆,勤苦至矣。”顏師古註:“草叢生日葆。”蓬,蓬草。
蔽鬲:遮擋。鬲,隔。
席:因,憑藉,猶言承受。

譯文


牛成章,是江西的一個布商。妻子姓鄭,生了一個兒子,一個女兒。牛成章三十三歲時病死了。兒子牛忠,當時才十二歲;女兒不過八九歲罷了。母親不能守節,賣掉家裡的東西,改嫁而去。留下兄妹二人,難以生存下去。牛成章有個叔伯嫂子,已經六十歲,孤獨一人沒有依靠,就收留了兩個孤兒一塊生活。
幾年後,老太太去世了,家中生活更加困難。牛忠漸漸長大,想繼承父業,但苦於沒有本錢。這時,妹妹嫁給了一個姓毛的商人,家中很富有,她哀求丈夫借幾十兩銀子給了哥哥。
牛忠跟著別人去南京,途中遇上了海寇,身上帶的錢都坡搶光,他沒法回家,只好到處流浪。一天,偶然走進一個當鋪,見鋪主極像他的父親;出來后,秘密訪查打聽,姓氏名字都和父親一樣。牛忠十分驚訝,不明白其中的緣故。只是每天在當鋪旁邊轉來轉去,暗地察看鋪主對他有沒有反應。鋪主對他卻毫不理會。牛忠經過三天的觀察,鋪主的說笑舉動,真是自己的父親,一點不錯。當下又不敢拜認,就向鋪中的傭人自我介紹,請求以同鄉的身份,到鋪中做傭人。立好契約后,鋪主看他的姓名,家鄉住地,似乎心裡有所觸動,問他從哪裡來。牛忠哭著說出了父親的名字。鋪主聽后,悵然若失,像有心事一般。待了很久,又問:“你母親好嗎?”牛忠又不敢說父親死去,委婉地回答說:“父親六年前出外經商,至今還沒有回家。母親改嫁,幸虧有伯母撫育,不然,早就埋到山溝里了。”鋪主十分悲慘地說:“我就是你父親啊。”於是,父子拉著手,悲哀萬分。隨後,父親領他到內室拜見後母。後母姓姬,三十多歲,沒有生育,牛忠來到,她很高興,在內室設宴招待他。
自從牛忠來到之後,牛成章始終悶悶不樂,就想回老家一趟。妻子擔憂鋪中沒人照管,沒讓他走,牛成章便帶領兒子處理鋪里的事務。過了三個月,他把鋪中所有的帳冊托給兒子,自己急忙整理行裝回了老家。
父親走後,牛忠把父親已去世的實情告訴了後母。後母聽了很吃驚,說:“他經商來到這裡,過去和他交往的好友,留下他開了這個當鋪;娶我來已經六年,怎麼說他死了呢?”牛忠又詳細敘說了一遍。二人都產生了疑念,不明白其中的因由。
過了一天一夜,父親從老家返回來,手裡拉著一個婦人,頭髮亂蓬蓬的。牛忠一看,原來是自己的親生母親。牛成章揪著她的耳朵,跺著腳大罵:“為什麼拋棄我的兒子!”婦人非常害怕,趴在地上一動也不敢動。牛成章用嘴咬她的脖子,婦人大聲叫牛忠,說:“兒呀快來救救我!兒呀快來救救我!”牛忠再也忍不住,急忙向前用身子把他倆隔開。牛成章還在忿怒時,婦人突然不見了。眾人很驚訝,大聲嚷叫有鬼。再看牛成章,臉色突然變得蒼白,穿的衣服一下子落到地上,化為一股黑煙,也不見了。母子二人驚嘆不已,將牛成章的衣服、帽子埋葬了。
牛忠繼承父親的家業,成了富有萬金的大戶。後來牛忠回老家問起生母,原來她在父親回去的那天去世了,家裡人都說見過牛成章。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父親蒲槃[pán]原是一個讀書人,因在科舉上不得志,便棄儒經商,曾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產。等到蒲松齡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