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戰爭

印第安人戰爭

印第安人戰爭是殖民的白種人和美國原住民印第安人族群之間爆發的一系列衝突,由十七世紀初(1622年)詹姆斯敦之戰開始至1890年12月29日翁迪德尼之戰終止。

以1890年最後的印第安領袖“坐牛”和蘇族人在傷膝谷因為有起義的嫌疑,被屠殺告終。

戰爭動機


英法殖民者開拓移民領地;保護移民不受印第安人襲擊。

戰爭過程


1622年——1644年:詹姆斯敦之戰,弗吉尼亞。
法國——印第安人戰爭
法國——印第安人戰爭
1637年:印第安佩科特族人之戰,康涅狄格州和羅得島。
1640年——1655年:紐約、新澤西之戰。
1675年——1678年:“菲力浦國王之戰”,馬薩諸塞和羅得島。
1676年:培根事件,弗吉尼亞。
1689年——1697年:“威廉王之戰”,第一次英法殖民戰爭,若干印第安部族參與。
1702年——1713年:“安妮女王之戰”,第二次英法殖民戰爭。
1740年——1748年:“喬治王之戰”,第三次英法殖民戰爭。
1754年6月4日:大草地戰役。
1754年——1763年:法國——印第安人戰爭,即“七年戰爭”,第四次英法殖民戰爭。
1763年:《巴黎和約》:法國、西班牙敗北,將北美殖民領地讓與英國。
1774年10月10日:許多印第安部族被驅趕過俄亥俄河
1794年8月:法倫廷貝斯之戰。
1811年11月7日:普洛菲茨敦(先知鎮)之戰。
1814年3月27日:霍斯舒本德之戰。
1817年:第一次塞米諾爾戰爭,佛羅里達。西班牙將佛羅里達割讓予美國。
1830年5月28日:美國國會通過《印第安人遷移法》,強迫所有印第安人遷往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
1835年——1842年: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佛羅里達。
1854年——1876年:蘇族人之戰,為反抗移民和強制遷移、保衛自己的家園而戰。
1876年6月25日:小大角河戰役
1890年12月29日:翁迪德尼之戰:印第安人反抗移民的武裝起義結束。

戰爭結局


印第安人被驅趕到今日的218個指定居留地(保留地),移民遍及整個北美大陸。
1975年:美國國會通過《印第安人自我決斷法案》。

歷史背景


印第安人戰爭
印第安人戰爭
“印第安人戰爭”的概念是指今日美國所在地區,北美土著居民與歐洲移民之間的戰爭。
印第安人戰爭時間跨度超過150年,早在今日美國建國以前即已開始。
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首先是西班牙人到了北美,並在這裡營建了臨時居民點。
1513年,西班牙人發現了當今的佛羅里達以後,於1565年在該地,即後來的美國建立了名為聖·奧古斯汀的第一個常設殖民地。在此以後的50年,其他歐洲航海和貿易強國也不斷的來到此地。
1605年,法國人在新斯科舍建立了他們的第一個羅亞爾港,直到兩年後英國殖民者才在弗吉尼亞建立了詹姆斯敦城。
荷蘭移民於1613年在曼哈頓建立貿易據點。這一時期與北美土著居民互相影響相對來說還很小,兩方面和睦相處。雖然偶爾也有奴役印第安人的現象或小衝突出現,但相互間主要還是進行貿易。
隨著英國傳教士與1620年在美國東海岸普洛羅溫斯頓登陸,掀起了歐洲流亡者湧入美洲大陸的浪潮。
印第安人一開始對歐洲移民是友好的,相反是歐洲移民設法分化,綁架,攻擊,欺騙,挑釁他們。所以戰爭主要責任在於歐洲人,他們捉住印第安人販賣為奴,印第安奴隸是黑奴的成因,白人傳教士拉斯卡薩斯因為憐憫印第安人,提議運送黑人代替(他後悔了一輩子)。
於是1638年,第一批黑人被從西印度群島運到那裡,以調換那些來自康涅狄格的土著印第安人。
1712年,紐約市四個居民中就有一個是奴隸,而四個奴隸中就有一個是北美印第安人。
1730年羅德島的南金斯敦的一項人口普查顯示,該地有935名白人、333名非洲奴隸和223名土著印第安人奴隸。
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極大的影響了白人,很多著名制度如聯邦制度,就是仿效印第安人議會,直到1890年喪失民族獨立為止,不斷有白人投奔,加入印第安人。
華盛頓執政期間,美洲印第安人戰爭耗盡了聯邦全部收入的80%;對於其繼任者們來說,印第安人問題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裡都構成一個主要問題,成為一項主要的開支。
荷蘭人找到坎納西土人用一些價值大約今天的2400美元以上的金屬壺、鋼刀和鋼斧、槍支、籃子,換取了曼哈頓的擁有權,然後把一直居住在曼哈頓的曼哈頓真正擁有者,維克魁斯基克人趕走,建立一個大牆防止他們反攻,該牆所在位置就是今天的華爾街。

歷史影響


美國對印第安人的種族滅絕
美國對印第安人的種族滅絕
這場戰爭無疑是殘酷,兇狠和不義的,美國人公然懸賞購 買印第安人的頭皮,製造種族滅絕。
希特勒“經常向自己的身邊人誇讚美國有效的種族滅絕政策——飢餓、以多制少的戰鬥” ,並把它作為自己對猶太人及吉普賽人(羅姆人)實行滅絕政策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