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是指某種食物或食品添加劑等引起的IgE介導和非IgE介導的免疫反應,而導致消化系統或全身性的變態反應。許多食物可以引起人體過敏,最常見的致敏食物有:牛奶、雞蛋、花生、堅果、甲殼類和貝類、魚、小麥和大豆。食物過敏症的臨床表現以皮膚、消化和呼吸系統多見。治療主要是避免食用過敏食物,抗過敏對症治療。食物過敏可出現喉水腫或氣道堵塞而窒息,兒童期生長發育落後嚴重者可出現過敏性休克。經積極治療可改善癥狀。

就診科室


● 皮膚性病科

病因


● 食物誘發過敏的途徑途徑:胃腸道食入、呼吸道吸入、皮膚接觸或注射、通過人乳和胎盤進入。
● 食物變應原:指的是能引起免疫反應的食物抗原分子。幾乎所有食物變應原都是蛋白質,大多數為水溶性糖蛋白,分子量10萬~60萬每種食物蛋白質可能含幾種不同的變應原。
● 遺傳因素:食物變態反應與遺傳基因有關。父母中一方有食物過敏史者其子女的患病率為30%雙親均患本病者,則子女患病率高達60%。
● 解剖因素:人體胃腸道的非特異性和特異性黏膜屏障系統可以限制完整的蛋白質抗原侵入,而進入腸道的食物抗原與分泌型IgA(SIgA)結合,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限制了腸道對食物抗原的吸收,從而直接或間接地減輕對食物蛋白的免疫反應。小兒消化道黏膜柔嫩、血管通透性高,消化道屏障功能差,各種食物過敏原易通過腸黏膜入血,引起變態反應。3個月以下的嬰兒IgA水平較低,黏膜固有層產生SIgA的漿細胞數較少。當消化、吸收過程及黏膜免疫異常時,均造成各種食物的過敏原易通過腸黏膜入血而發生過敏性胃腸炎。
● 其他因素消化道炎症是腸道過敏症發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這是由於消化道炎症致胃腸黏膜損傷,增加了胃腸黏膜的通透性,使過多的食物抗原被吸收,而發生變態反應。

癥狀


● 臨床表現的嚴重程度,與食物中變應原性的強弱和宿主的易感性有關。

IgE介導的食物變態反應

● 臨床癥狀出現較快,可在進食後幾分鐘到1~2h。有時極微量就可引起十分嚴重的過敏癥狀。就癥狀出現的次序而言,最早出現的常是皮膚、黏膜癥狀。呼吸道癥狀如哮喘出現較晚或不出現但嚴重者常伴呼吸道癥狀,食物誘發的哮喘在嬰兒比較多見,除吸入所致者外,一般均合併其他過敏癥狀。年長兒和成人食物雖可誘發多種過敏癥狀包括休克在內,但誘發哮喘的不多見。食物一般不引起變應性鼻炎,變應性鼻炎作為食物變態反應的惟一癥狀更是十分罕見。
● 變應性嗜酸粒細胞性胃腸病:其特點為胃或小腸壁有EOS浸潤,常有外周血EOS增多。EOS浸潤累及胃或小腸的黏膜、肌層和(或)漿膜。患者常表現飯後噁心和嘔吐、腹痛、間歇性腹瀉,幼嬰有生長發育停滯。肌層浸潤導致胃和小腸變厚和僵硬,臨床可出現阻塞徵象。漿膜下層浸潤一般表現為EOS性腹水。本病的致病機制不明。其中部分患者在進食某種食物后癥狀加重,涉及Ⅰ型變態反應,患者十二指腸液中和血清中IgE升高多伴特應性疾病對多種食物和吸入物皮膚點刺試驗陽性可繼發缺鐵性貧血和低白蛋白血症。本病常累及6~18個月的嬰兒。診斷基於胃腸活檢,特徵性的EOS增多黏膜型患者常有特應性癥狀,血清總IgE升高多種變應原皮試和RAST、呈陽性反應外周血EOS增多貧血等排除過敏食物要多達12周癥狀才會消失,腸組織才會恢復正常。
● 嬰兒腸絞痛:表現為嬰兒陣發性煩躁不安,極度痛苦喊叫,腿蜷縮,腹膨脹,排氣多,一般於生后2~4周發病,到3~4個月痊癒。診斷依靠排除攻擊排除試驗
● 口腔(黏膜)變態反應綜合征(oralallergysyndrome,OAS):患者在進食某種或幾種水果或蔬菜幾分鐘后,口咽部如唇、舌上齶和喉發癢和腫脹,少數患兒出現全身過敏癥狀。多發生於花粉症患者或提示以後可能發生花粉症。這是花粉和水果或蔬菜間出現了交叉反應性之故。

非IgE(即IgMIgG或幾種抗體聯合)介導的食物變態反應

● 非IgE(即IgMIgG或幾種抗體聯合)介導的食物變態反應Ⅱ,Ⅲ,Ⅳ型免疫病理均可涉及,但直接的證據很少,人們相信有些食物不良反應涉及非IgE的免疫機制。涉及Ⅱ型者如牛奶誘發的血小板減少;涉及Ⅲ型和Ⅳ型者,如皰疹樣皮炎、麩質致敏腸病、牛奶誘發腸出血、食物誘發小腸結腸炎綜合征、食物誘發吸收不良綜合征等。還可引起過敏性肺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皮炎、接觸性皮炎過敏性紫癜等。

檢查


非特異實驗室檢查

● 多數病例血生化及三大常規檢查無異常發現,少數外周血有嗜酸粒細胞輕度增多,低色素性貧血,大便潛血試驗Charat-Leyden結晶體陽性。血清總IgE增高。消化內鏡檢查可正常或非特異性胃腸黏膜出血、水腫。這些均不能作為食物過敏的確診依據。

特異性檢查

● 食物變應原的皮膚試驗:根據抗原與結合在肥大細胞表面上相應的IgE結合,刺激肥大細胞脫顆粒而引起相應的臨床表現,是初步篩選過敏性食物的主要方法,可在15~20min提供多種食物的皮試結果。3歲以上的兒童皮膚試驗陰性,一般可排除該食物過敏,陽性一般提示該食物過敏,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陽性。3歲以下兒童皮試較困難,假陰性的可能性較大。
● 食物排除法:病人首先在1~2周內進食普通或基礎飲食,目的是清除消化道內原有的食物,使食物變態反應的所有癥狀消失,為清除期。然後進入食物激發期,每隔2~3天加入一種食物,直到激發出癥狀。對激發試驗陽性的食物可重複試驗一次,以明確致敏食物。食物排除法陽性,只能提示食物過敏,並不能完全證實之,因不能排除其他食物異常反應,故應進行其他試驗綜合判定。
● 放射變應原吸附試驗:是利用已知的食物抗原檢測患者血清中有無相應的IgE抗體。該方法準確性高,假陽性率低,不受患者用藥的影響,但費用昂貴,且不能同時檢測多種抗原。
● 食物與安慰劑對照的雙盲試驗:也稱為食物激發試驗,是診斷某種特殊食物引起過敏的標準指標。在食物激發試驗前1周和激發期間,患者應嚴格避免接觸和食用被測試的食物和可疑的過敏食物。激發試驗時,口服經偽裝過的小劑量可疑過敏食物(或安慰劑),每隔30~60min劑量加倍。

診斷


● 根據發病前飲食情況及相應的檢查結果即可診斷食物過敏。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和食物耐受不良相區別,如果出現上述不適,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醫生通過檢查可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避免變應原一旦確定了變應原應嚴格避免再進食相關食物,這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但“避”應有的放矢。
● 藥物一般不主張長期用酮替芬、皮質類固醇預防。

危害


● 食物過敏可出現喉水腫或氣道堵塞而窒息,兒童期生長發育落後嚴重者可出現過敏性休克。

預后


● 一般預后良好,多隨年齡增長而逐漸緩解。但處理不當,病情遷徙發展,常致營養不、生長障礙。

預防


● 有患特應性疾病高度危險的小兒(指父母一方或雙方患特應性疾病),特別是生后最初3~6個月鼓勵人乳餵養。
● 避免食用易發生過敏的食物。
● 營養均衡,規律作息,適量運動,增強機體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