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

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奇,男,1955年3月17日生於安徽蕪湖,籍貫安徽桐城。高分子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物理名譽教授及理工研究所所長,併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化學和材料科學學院院長。

198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化學系。1987年獲紐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1999年獲選美國物理學會Fellow。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德國BASF公司研究總部高分子研究中心洪堡研究員、激光光散射實驗室主管。

吳奇主要從事特殊高分子的表徵、高分子鏈的構象變化和組裝以及高分子凝膠方面的研究。測定了聚四氟乙烯的分子量分佈和鏈構象,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

人物履歷


1961年,入學蕪湖市第一中心小學,並進入市裡六年制改五年制的教學改革試點班。
1968年,進入東方紅中學讀書。
1970年春季,進入恢復后的蕪湖一中繼續學習。
1973年,被分配到蕪湖市教育局臨時幫忙,做一些簡單的行政工作。
1974年初,被分到蕪湖二十中,擔任一名化學老師,兼配合團委吳奇院士(9張)書記做共青團的工作。
1977年12月10日,參加高考。
198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化學系化學物理專業。2月,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師從朱鵬年教授。
1987年9月,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哲學博士學位,繼續在該校化學系任博士后研究員至1989年5月。
1989年至1992年,在德國巴斯夫公司:先為洪堡基金會Fellow,在Dieter Horn博士的指導下同Wolfgang Schrof博士合作一年;后獲永久僱用,任固體和高分子物理部、分散體系組激光光散射實驗室主管。
1992年,辭去德國巴斯夫公司永久職位后前往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任英制講師(Lecturer)。
1995年,受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教授。
1996年至1999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1996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1999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學化學講座教授。
2000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偉倫化學講座教授。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4年,任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低維物理與化學研究部主任。
2005年1月起,受聘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學院院長。

榮譽表彰


吳奇
吳奇
近年,他的研究方向又擴展至生物有關領域。已為科大培養了九名博士生,現有九名博士生在讀。兩名博士生先後榮獲“求是”優秀研究生獎。首位博士生於2001年畢業時,其博士論文獲當年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吳奇教授也因此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生導師。
1989年,德國洪堡研究獎學金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1999年,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年會特別邀請報告獎
1999年,美國物理學會Fellow
2000年,香港裘搓基金會《高級研究獎》
2001年,香港裘槎基金會傑出研究獎
2001年,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科學家獎
2002年,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獎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1997年,獲香港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0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沫若獎學金
2005年,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基礎研究王葆仁獎

科研成就


吳奇院士
吳奇院士
1996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資助下,吳奇教授與1996年在母校科大建立了大分子膠體和溶液實驗室,並開展有關大分子物理和膠體化學方面的研究。
作為世界上最權威的光散射(尤其是激光光散射)專家之一,吳奇教授以其在高分子溶液,網路,凝(凍)膠,納米粒子和自組裝方面的工作成名。他曾率先表徵了許多難解高分子,包括聚四氟乙烯(塑料王)分子量的創新表徵。吳奇測定了聚四氟乙烯的分子量分佈和鏈構象,觀察到高分子線性長鏈可隨溶劑性質而變化。從伸展的無規線團蜷縮成穩定的單鏈小球,揭示了鏈摺疊不是一個“全有或全無”的過程以及存在著一個“融化球”狀態。對高分子鏈的組裝聚集體的穩定機理提出了一些獨特的見解。他還建立了粒度和穩定劑二者之間在穩定膠體形成中的定量關係(吳氏作圖)。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客座教授
1994年安徽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1995年中國科大化學物理系和選鍵化學重點實驗室兼職教授 
1998年南開大學客座教授
1998年深圳大學客座教授
1999年蘭州大學客座教授
2000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客座教授
2001年福建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2001年浙江大學客座教授
2002年復旦大學客座教授
2002年合肥工業大學客座教授
2002年中山大學客座教授
2003年武漢大學客座教授
2003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化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2004年華中科技大學顧問教授
2005年華東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2009年南京大學客座教授
2009年蘇州大學顧問和客座教授
雜誌編委
2001年中文雜誌《化學物理學報》編委
2003年英文雜誌英國“Polymer”
2004年、2009年《應用化學》編委會顧問
《高分子學報》編委
2006年《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副主編
2005年2006年美國化學會“Macromolecules” (2006年1月1日起任副主編)
2007年1月1日德國Macromolecular Journals 執行顧問
2010年英國皇家化學學會“Polymer Chemistry”
學術委員或顧問
1992年至1995年德國ALV-Laser 有限公司
1995年國際聚合物表徵年會科學委員會
1997年IUPAC Polymer Networks Group委員
1997年南開國家吸附與分離重點實驗室
1998年至2000年加拿大Polydex 藥物公司
1998年至2001年青島日本DIC精細化工有限公司
2000年中國化學會膠體化學委員會
2000年國家高分子物理和化學重點實驗室(北化所和長春應化所)
2001年國家名詞委員會
2001年至2010年吉大教育部超分子科學與材料重點實驗室
2003年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
2004年京港學術交流中心
2004年至2005年美國Milliken公司
2005年蕪湖健科儀器
2005年1月14日安徽省政府參事 
2010年香港生物科技協會

研究方向


“集合成化學,高分子物理和分子生物之成,設計和執行決定性的實驗來回答一些與大分子,生物以及膠體有關的重要問題。”其中包括,分子藥物非病毒載體的設計與研發;與神經退化型疾病有關的蛋白聚集的初始成核過程和成纖模式;功能性大分子的設計,合成和自組裝;大分子溶液和凝膠網路的動力學與結構;以及難解和特殊高分子的分子特性。最近,他的研究移向與生物有關的問題,特別是分子醫藥和化學生物學。

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1984年年底,吳奇的太太(在蕪湖師範的同學)到石溪學習,1986年年初兒子在石溪出生,1987年年底有了女兒洋石,他的太太也獲得了英語外教碩士和語言學博士。
● 學生生涯
吳奇的小學上的是試點班,蕪湖只有兩個班,課本從北京運過來,數學和語文老師都是特級小學教師。他的中學化學、語文老師是合肥師院的大學教師,數學老師是安徽師院的老講師。
● 走上講台
吳奇1972年高中畢業,正值鄧小平復出,因為安徽中學教師不夠,於是從文革后第一屆高中生挑選民辦教師,在蕪湖從3600名學生挑選了120名左右。這批人考試錄取後集中到師範學校強化訓練半年多,吳奇在數理班受訓,分去教初三化學。

人才培養


● 學生培養
截至2017年10月30日,吳奇已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培養了3名博士生,有6名博士生在讀。2名博士生先後榮獲“求是”優秀研究生獎。首位博士生於2001年畢業時,其博士論文獲當年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
● 講座報告
2007年4月4日,吳奇應邀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化大樓西三樓學術報告廳作題為“科大和我”的報告。
2019年7月9日,吳奇教授應邀到東南大學講學,作題為“從‘何為基礎研究’談起”的講座。
2019年12月27日下午,吳奇應邀出席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黃耀曾科學與人文講座”,作題為“從‘何為基礎研究?’談起……”的報告。

人物評價


吳奇是世界上最權威的激光光散射專家之一,他和其實驗室以在高分子溶液、凝(凍)膠網路、納米粒子和自組裝方面的工作成名。(《中國科學報》評)
吳奇是激光光散射領域的國際權威,擅長藉助化學手段,雕刻物理問題。他對深入理解高分子溶液中鏈的構象、動力學和相變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