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細菌培養

糞便細菌培養

糞便細菌培養是診斷細菌性消化道感染的主要方法,對糞便進行細菌培養,可以從腸道大量細菌中檢測出引起腹痛、腹瀉的病原菌,有助於消化系統感染性疾病的輔助診斷和監測。

簡介


● 標本類型:糞便
● 相關疾病:
● 傷寒、副傷寒、細菌性痢疾、急性胃腸炎、腹膜炎等。

適合檢查的人群


● 適用消化道細菌感染的人群。

標本採集


● 採集方法:患者留便

檢查前

● 應採集新鮮糞便3~5g,液體糞便取3mL以上置於無菌瓶中。在急性期,應用抗生素前採集,採集液體狀、膿血或糊狀糞便送檢。

檢查后

● 1小時內送檢。

參考區間


● 陰性(-)
● (數據來源:李凡,徐志凱。醫學微生物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臨床意義


● 消化道細菌感染,相應病原菌培養陽性。再根據抗菌藥物敏感性實驗結果,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從而控制相應細菌感染。
● 常見引起消化道感染細菌包括:沙門菌、志賀菌、霍亂弧菌、大腸埃希菌、難辨梭菌等。
糞便檢查結果只提供借鑒,而不是確診依據,確診應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綜合分析。在治療上應結合患者的就餐史、服藥史等情況綜合判斷,不是所有的急性腹瀉都適合服用抗生素,患者應避免濫用抗生素,建議遵從臨床專業醫師指導用藥。

參考文獻


● [1] 叢玉隆。實用檢驗醫學:下冊。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 [2] 張紀雲,龔道元。全科醫師臨床檢驗速查手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3] 石同才。臨床檢驗報告解讀。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
● [4] 方筱. 急性腹瀉患者糞便細菌培養及臨床特徵分析。臨床合理用藥雜誌,2014,7(15):8-9.
● [5] 李蘭娟,王宇明。感染病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 [6] 李凡,徐志凱。醫學微生物學。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