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會館
河南會館
河南會館,位於樊城大碼頭北(霧巷東)與鄭公祠毗鄰,建於清代,建築形式多為硬山式,駝峰狀封火山牆,現保留有戲樓的殿、廂房等。
目錄
河南會館亦稱中州會館,位於樊城大碼頭北(霧巷東)與鄭公祠毗鄰。
河南會館建於清代,建築形式多為硬山式,駝峰狀封火山牆,現保留有戲樓的殿、廂房等。戲樓四柱三間,寬1562米,進深8.51米,通高7米,抬梁及穿斗構架。樓下是通道,樓上是戲樓。後殿四柱三間,寬15.62米,進深14.5米,高8.5米,四根粗壯,方形石柱上有楹聯兩副。兩廂房各寬5.6米,長7.34米,高7.52米,硬山頂。
1935年改為鹽業局倉庫,解放后,改用作“中央公糧湖北襄陽區第二庫”。抗戰前,河南累遭天災匪患,大部難民流入樊城。大多以出賣勞動力為生。河南會館冷冷清清,與其他會館比相形見絀。自抗日戰爭爆發后,襄河運輸中斷,市場蕭條,大商號或遷或停。而河南籍人多能吃苦耐勞,經河南漯河、界首等地,到淪陷區尋找貨源,肩挑車運,經營範圍逐步擴大,到樊城開設紙煙棧,繼之開設煙廠,如豫襄、復興、華東、多友等煙廠,其經濟實力,日趨壯大。後來的樊城商會會長多由河南人擔任。一時間,河南幫人在市場上占主導地位。多數人富了,也迫切希望其子弟上學,對捐資興學也熱心起來。曾由河南幫人辦過一所私立中山小學。對其他私立學校,河南幫人也樂於捐助,如富商劉某將其地產九十畝捐贈給私立中小學作校產,贏得了社會的讚譽。在經濟上也勇於投資興辦企業。如織布廠,開始只有幾部手工木機,慘淡經營,但為後來的襄樊棉織廠奠定了基礎。就連現在的襄樊煙廠,也是在河南人的私營小煙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