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谷盜

鋸谷盜

昆蟲名,為鞘翅目(Coleoptera),鋸谷盜科(Silvanidae),與扁甲(flat bark beetle)近緣,有時併入扁甲科(Cucujidae)。長度一般不到3公釐(0.1吋),多數生活在樹皮下;有的吃穀物(如蘇利南鋸谷盜〔Oryzaephilus surinamensis〕),為貯糧的重要害蟲。寄主於 稻穀、小麥、麵粉、乾果、藥材、禾穀類、豆類、粉類、乾果類、藥材、煙草、各種肉乾、澱粉等。以 成蟲、若蟲喜食破碎玉米等糧食的碎粒或粉屑。為害食用菌時,幼蟲蛀食子實體干品,成蟲也可為害。

形態特徵


黃褐色密的細毛
鋸 谷 盜
鋸 谷 盜
成蟲扁長橢圓形,深褐色,長2.5—3.5mm,體上被黃褐色密的細毛。頭部呈梯形,複眼黑色突出,觸角棒狀11節;前胸背板長卵形,中間有3條縱隆脊,兩側緣各生6個鋸齒突;鞘翅長,兩側近平行,後端圓。
縱刻點列及4條縱脊
鋸谷盜
鋸谷盜
翅面上有縱刻點列及4條縱脊,雄蟲後足腿節下側有1個尖齒。幼蟲扁平細長,體長3—4mm,灰白色,觸角與頭等長,3節,第3節長度為第2節二倍,胸足3對,胸部各節的背面兩側均生1暗褐色近方形斑,腹部各節背面中間橫列褐色半圓形至橢圓形斑。

繁殖特徵


鋸谷盜
鋸谷盜
1年生2—5代,以成蟲在倉庫內外縫隙、磚石下或樹縫中越冬。翌春又返回倉 庫內,壽命3年以上,成蟲活潑,喜群聚,喜把卵產在縫隙處或碎屑中,每雌產卵量數十粒至300粒,發育適溫30—35℃。當倉庫內相對濕度90%左右,氣溫35℃時18天即可完成1代,30℃21天,25℃則需30天,耐寒力較強。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 ①把好入庫關:煙葉入庫時,嚴格進行煙葉復烤,將大谷盜殺死在入庫之前。②注意倉庫內衛生:儲煙前務必打掃庫房,堵塞縫隙並粉刷;清掃出來的碎煙、塵雜,一律用火焚燒。器材、用具及裝卸、運輸設備在使用前應進行殺蟲處理。③隔離防蟲:有計劃地將有蟲煙葉與無蟲煙葉、新煙與陳煙、長期貯存與準備外調煙葉分別存放,防止交叉危害。
[物理防治](1)高溫法 可選擇晴天攤曬糧食,一般厚3-5厘米,每隔半小時翻動一次,糧慍升到50℃,再連續保持4-6小時,糧食溫度越高,殺蟲效果越好。曬糧時需在場地四周距離糧食2米處噴灑敵敵畏等農藥,防止害蟲竄逃。
(2)低溫冷凍 多數貯糧害蟲在O℃以下保持一定時間可被凍死。北方冬季,氣溫達到一1O℃以下時,將貯糧攤開,一般7-10厘米厚,經12小時冷凍后,即可殺死貯糧內的害蟲。如果達不到一IO℃,冷凍的時間需延長。冷凍的糧食需趁冷密閉貯存。含水量在1 7%以-卜的種子糧和花生,不能用冷凍法,其餘各種糧食、油料都可採用此法。
[藥劑防治]:可用56%磷化鋁片劑、丸劑進行熏蒸。煙堆用藥量為6~9glm3,器材用藥量為4~7g/m3。施藥后密閉3~5天,熏蒸完畢后,通風4天以上。(具體方法應按有關操作規程進行)。另外,也可用溴甲烷或敵敵畏等藥劑,進行貯存期熏殺或空倉滅蟲。

別名


北方俗稱其為麥牛子、麥歐子、麥油子。

生活習性


鋸谷盜一年發生2~5代,主要以成蟲飛往室外附近的石頭、樹皮下等處越冬。次年飛回室內,少數成蟲留在貯糧室內各處縫隙中越冬。每頭雌蟲產卵平均70粒左右,多者可達375粒,卵多產於碎屑中,幼蟲行動活潑,有假死性,食碎糧外表或完整糧胚部,或鑽入其它貯糧害蟲的蛀孔內取食為害,幼蟲發育最適溫度為32.5℃,相對濕度90%。成蟲耐低溫,高濕,抗性強。

分佈


此蟲分佈遍及世界各地。在國內已知的分佈地區有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遼寧、陝西、甘肅、海、新疆、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

危害


鋸谷盜又稱鋸胸谷盜,以幼蟲或成蟲蛀食香菇、草菇、平菇、茶薪菇、猴頭菇、木耳等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