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野疇

西北地區共產主義活動的先驅者

魏野疇,男,漢族,1898年出生,陝西興平人。

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3年經李大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在西安先後領導了驅逐軍閥吳新田和反對教育界封建頑固勢力的群眾運動。1927年7月中共陝甘區委改為陝西省委,魏野疇任陝西省軍委書記。省委同意魏野疇接受楊虎城的邀請,前往河南展開工作。1928年1月蔣介石派人打入楊虎城部活動,威逼其逮捕魏野疇等共產黨員,遭到楊虎城拒絕。2月9日魏野疇連夜召回七十多名中共幹部參加會議,會議決定在皖北舉行武裝起義、建立豫皖平原根據地等決議,決定成立中共皖北臨時特委,魏野疇任書記。1928年4月8日阜陽起義因叛徒告密而被迫提前行動,在敵人重兵包圍下,魏野疇僅率百餘人突出重圍,從阜陽轉移到老集,但立足未穩又遭包圍,最終被捕。

1928年4月10日犧牲,年僅30歲。

人物生平


魏野疇
魏野疇
1913年春入西安三秦公學(后改為省立第三中學)。
1917年考取北京高等師範學校。
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在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影響下,開始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
1920年同北京大學楊鍾健等人一起創辦《秦鍾》雜誌,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同年冬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1年編寫了《中國近世史》(1930年由商務印書館、申江書店、開明書店分別出版發行)。同年夏畢業后回陝西,在華縣咸林中學任教務主任兼歷史教員。
1922年夏,因受當地封建頑固勢力的排擠,辭職赴北京。
在京期間,一邊修改《中國近世史》書稿,一邊與楊鍾健、劉天章、李子洲等組織共進社,出版《共進》半月刊。1923年初經李大釗,劉天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春,應陝北聯合縣立中學校長杜斌丞邀請,到榆林任該校國文和英語教員,在青年學生中廣泛進行革命宣傳。是年秋,為逃避陝北軍閥的迫害,離開榆林回到北京,以共進社為陣地,繼續進行革命活動。
1924年春到延安,先後執教於省立第三中學和第一中學。這時他把主要精力放在領導群眾革命運動和建立黨團組織的工作上。同年夏建立了西安市第一個青年團支部。
1925年5月和7月,先後領導了驅逐直系軍閥陝西督軍吳新團和反對教育界封建頑固勢力的群眾運動。接著又參與了國民黨陝西省黨部的籌建工作,並被指定為臨時省黨部的負責人之一。這期間他所創辦的《西安評論》成為當時陝西宣傳革命思想、促進革命運動發展的重要陣地。9月參與領導了西安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整頓工作,擔任中共西安特別支部委員。
1926年1月出席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年初中共西安地委成立,任地委委員,負責宣傳工作。4月至11月,直系軍閥劉鎮華率八師之眾圍困西安,他協助楊虎城等堅持了8個月的守城鬥爭。
1927年1月任國民軍聯軍駐陝總司令部政治部副部長。不久國民黨陝西省黨部正式成立,當選為執行委員會委員,后兼任宣傳部長。2月被選為中共陝甘區委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負責宣傳工作。
魏野疇是西北地區共產主義活動的先驅者,也是黨在西北地區最早從事軍事活動的領導人,他指派吳岱峰利用吳與楊虎城的個人關係到楊虎城部創辦西安中山軍事學院(吳岱峰任黨總支書記),為黨培養了一大批重要軍事幹部,為推動陝甘地區革命運動的發展做出了極為重要貢獻和準備。7月中共陝甘區委改組為中共陝西省委,任軍委書記。8月應楊虎城之邀離開陝西赴安徽太和,任楊部國民黨軍第十軍政治部主任和該軍中的中共軍委書記。通過深入細緻的工作促使楊虎城繼續同共產黨合作。12月任中共皖北特委委員。
1928年2月任中共皖北臨時特委書記,4月任皖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指揮,與吳岱峰等人一起組織領導了皖北暴動(即阜陽暴動);4月9日,在率領起義部隊轉移途中被捕,4月10日在臨泉老集慘遭殺害,壯烈犧牲。阜陽暴動點燃了皖北的革命烈火,打響了中國共產黨在安徽地區反擊中國國民黨的第一槍,在黨領導的革命鬥爭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人物評價


全國解放后,毛澤東在一次談話中曾經深情地說:“魏野疇是老同志,有學問,他還有著作,我讀過,寫得有水平。”魏野疇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優秀黨員和宣傳活動家。

後世紀念


烈士陵園

魏野疇烈士陵園坐落在安徽臨泉縣老集東首界南河東岸。魏野疇原為中共皖北特委書記,1928年4月9日根據中央“八·七”會議精神,組織和發動了著名的阜陽“四·九”起義。但由於準備工作不成熟,起義歸於失敗。魏野疇率部撤離阜陽,星夜兼程向西南轉移,途經老集時被敵人殺害於界南河邊。
1988年,臨泉縣政府闢地在魏野疇犧牲處建造陵園。陵園分兩部分,前面為陵園風景區,遍植松柏、花圃。後面為烈士墓地,墓前立有墓碑。陵園大門兩旁有“四·九舉義旗名垂千古;皖北灑碧血光照後人”的對聯。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代片名
2015《四九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