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結光生伏特效應

PN結光生伏特效應

早在1839年,法國科學家貝克雷爾(Becqurel)就發現,光照能使半導體材料的不同部位之間產生電位差。這種現象後來被稱為“光生伏特效應”,簡稱“光伏效應”。1954年,美國科學家恰賓和皮爾松在美國貝爾實驗室首次製成了實用的單晶硅太陽電池,誕生了將太陽光能轉換為電能的實用光伏發電技術。太陽電池工作原理的基礎是半導體PN結的光生伏特效應,就是當物體受到光照時,物體內的電荷分佈狀態發生變化而產生電動勢和電流的一種效應。即當太陽光或其他光照射半導體的PN結時,就會在PN結的兩邊出現電壓,叫做光生電壓,使PN結短路,就會產生電流。

基本介紹


PN結光生伏特效應指的是在光照射到近表層的PN結時,將在其上產生電動勢的現象。利用這一效應可以製成光敏二級管(PD)、光敏晶體管和它們的複合器件,用作物位感測器、光耦合器和色敏器件等。
光伏發電是利用半導體界面的光生伏特效應而將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一種技術。這種技術的關鍵元件是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經過串聯後進行封裝保護可形成大面積的太陽電池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發電裝置。光伏發電的優點是較少受地域限制,因為陽光普照大地;光伏系統還具有安全可靠、無雜訊、低污染、無需消耗燃料和架設輸電線路即可就地發電供電及建設周期短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