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中央生態公園

位於邢台市區東部的煤礦塌陷區

邢台徠中央生態公園位於邢台市邢東新區,邢台市‘三園八廊’生態網路的核心位置,是邢台城市生態的重要支撐區,產業布局上以生態保護為主,總面積16平方公里,是利用邢東煤礦塌陷區建造起來的,將打造具有城市綠肺功能的“生態核”。

公園簡介


邢台中央生態公園
邢台中央生態公園
邢台中央生態公園位於邢台市區東部的煤礦塌陷區,面積16平方公里,結合邢台河道的整治和雨水收集工程,將塌陷區塑造成一個具有田園牧歌、古樸鄉野般情調的特色植物園。它有兩大生態功能,一是收集市區雨水,形成濕地,二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塌陷區成為城市的中心地帶,形成城市綠肺,公園內有濕地園區、種植資源撫育區、採摘區、綜合活動區、生態控制區等,公園內將恢復邢台八景 之一的“柳溪春漲”景點。
根據《邢台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年)》構建城市“一核六廊雙心五區”總體布局要求,“一核”指邢台中央生態公園,規劃將其納入現在西部建成區(市中心)與東部新城區(邢東新區徠)之間的城市綠心,也是城市內部的“綠肺”。

建設背景


幾何時,邢台是名副其實的“百泉之城”,“環邢皆泉,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邢台人引以為傲。如今,“水涌百穴、甘露爭溢”的美景不再,只給人們留下一些斑駁的記憶。城市周邊冒著濃煙的一些工廠,揚塵四起的建設工地,山區灰塵瀰漫的許多小採礦等等,極大影響了城鄉群眾的生產生活和身心健康。自去年開始,“還邢台青山綠水,走生態發展之路”一直都是邢台市政府、政協堅定不移的方針,也是邢台人最迫切的、夢想般的願望。
從戰略的高度認識,還邢台青山綠水也是邢台最大的民生。優美宜人的生存生活環境,是人民群眾最廣泛最長遠最直接的根本利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特別是空氣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環境污染嚴重威脅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不治理這個最兇惡的健康殺手,不消除這個惡性環境頑症,經濟條件再優越,生活質量也難以提升,人們也難以獲得生活的舒適感、愉悅感和幸福感。
配合“還邢台青山綠水,走生態發展之路”的戰略實施,政府於東部新城規劃建設占邢台市區四分之一面積的中央生態公園。保持良好城市空間形態,塑造水綠交融城市特色,這是東部新城未來的生活形態,也是政府有別於老城區的差異化建設的方針。城市綠肺、天然氧吧,以最高標準將東部新城打造城市未來生態中心。

建設歷程


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土地塌陷、水源斷流、莊稼減產的煤礦采空塌陷區;而今,隨著春田公社農業休閑觀光園區等生態農業項目的發展,這裡已被我市“一城五星”城鄉總體規劃確定為邢台新區上東片區,開發定位變成了中央生態公園、中心城市綠肺。
據介紹,早在2011年,橋東區就專門成立了生態農業園區管委會,負責塌陷區土地的綜合開發。組織幹部到唐山等地考察學習塌陷區開發利用經驗,並聘請北京規劃領域專家參與論證、反覆沙盤推演,提出了打造“現代生態觀光農業園區”的構想——整合14平方公里塌陷區及其周邊地區,建設25平方公里的生態觀光農業園。2012年5月,生態觀光農業園項目公開招投標,橋東區政府出台每年財政補貼100多萬元的扶持政策,並勾畫出清晰的發展藍圖。隨著面積1720畝、總投資1.14億元的春田公社農業休閑觀光園區等項目的推進,生態農業要素加速集聚,中央生態公園的開發建設不斷提速。
“中央生態公園位於我市‘三園八廊’生態網路的核心位置,是城市生態的重要支撐區,產業布局上以生態保護為主。在打造中心城市綠肺的同時,發展設施農業、高效農業、生態農業為代表的城郊型經濟,可實現滿足市民需求、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群眾收入和打造現代都市生態休閑觀光園的多贏。”橋東區生態農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趙玉梅說。
省、市委全會明確提出,把邢東新區打造成城鄉統籌產城融合示範區。這為中央生態公園的開發建設帶來新機遇。橋東區委書記張志峰說:“我們將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努力使上東片區成為我市綠色產業發展新高地和對接京津、承接先進生產要素轉移的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