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美
詞語
缺陷美也叫殘缺美。從美學角度看,缺陷也是一種美麗,斷臂的維納斯便是明證。缺陷美也可以說是期待的美,期待實現完形的美。在美學上,經常把缺陷當作一種美。有了缺陷才更真實一些,有了缺陷才能讓人有所思有所悟,有了缺陷才能感覺到人類追求完美和進步的最深層的呼喚和力量,所以缺陷美在美學上的實質是:它能喚起人某種特殊的感受,能激發人其他聯想,在與完美的對比中,缺陷使人感覺到追求進步、追求美的需要,從而具有了積極的意義。
由此而得出,缺陷美實際上是具有哲學上的意義的。有了缺陷,才不斷去努力追求完美,努力完善自己,完善周圍的環境,於是整個世界才有源源不斷的進步的動力。正是唯物辯證法的不斷解決矛盾,從而不斷取得發展的道理。完美是相對的,缺陷是絕對的,倘若某一時刻真的做到完美不變了,那麼這件事物消亡的時刻也正是此刻了。
《三國演義》中,威震華夏的關雲長因剛愎自用“大意失荊州”;精明幹練的周公瑾竟氣量狹窄以致在哀嘆中英年早逝……這些千古流芳的風流才俊,每個人都帶有些人格上的“殘缺”,卻絲毫不曾貶損他們各自的形象。
殘缺,其實就是不完善,或稱美中不足。當殘缺存在於美的整體中、折射出美的內涵時,局部的缺陷恰好襯托出整體的熠熠閃光,由此構成的殘缺之美,卻可給人以獨特的審美享受。
原因何在?殘缺之所以為美,因其體現了真實和個性。人或事物不可能盡善盡美,“白璧”與“微瑕”往往結伴而行,惟其殘缺才能真實反映本來面目。關雲長“走麥城”的敗績,正如他“過五關斬六將”的輝煌經歷一樣,惟有其人才能鑄成如此缺憾。可見殘缺之美最能反映人或事物的鮮明個性特徵。
殘缺之美如同愈嚼愈有味的橄欖,發人深思,倘若把現實想象得過於單純而美好,稍遇挫折就易於一蹶不振。古詩說的好:“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沉舟”、“病樹”的美學意義,就在於向世人昭示了“千帆過”、“萬木春”的光明前景:在不完善中追求完善,在失望中看到希望,在把握現實中創造未來,在對缺憾的超越中擁抱新的生活。
美與缺陷美的關係
自己得不到的美麗,其實也是已經在心目中留下了缺陷,被披上了一層淡淡的哀傷和遺憾,在這個時候,美麗就被冠以“缺陷”的頭銜。
儘管這個美麗也並不是原來的美麗,但是在完美主義者的心目中,這種變相的美麗,卻是與“被霸佔”的美麗或者是“某人”的美麗大相徑庭的。
“缺陷美”是一種特別的美麗,原因是她和“美麗”是一對姐妹,“缺陷美”同樣不屬於某人,同樣清純可愛。甚至在某些時候,可能還會比“美麗”還美麗。舉個簡單的例子吧:你暗戀的情人,你是永遠不會知道她的缺點的,留在你心目中,只有永恆的美,對嗎?
同樣地,得不到而放棄的美麗,也在完美主義者的心中留下了“缺陷美”,因為得不到,所以在心裡面對於“美麗”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最難忘的。
那個完美主義者得不到“美麗”,但卻幸運地邂逅到了她的姐妹“缺陷美”。而且,卻真真實實地把“缺陷美”擁抱在懷內,還從這個姐妹中得到了失去的最美好的東西,並且在無盡的心裡面,為這份“美麗”打下了永久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