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

浦澤直樹著作的驚悚漫畫

《怪物》影片由浦澤直樹的同名驚悚漫畫《MONSTER》改編而成的,原作漫畫共18卷,已經連載結束。作品描寫了20世紀末在德國發生的一系列恐怖殺人案件。整個作品畫面基調灰暗,著重人物的心理描寫,故事情節緊湊,給人一種緊張壓抑的恐怖氣氛

本作品徠曾獲2000年(第46屆)小學館漫畫賞。在2004年春季,同名動畫作品開始在日本電視台播放。故事以懸疑殺人、醫療倫理、醫院內的權力鬥爭、父母和兄弟姊妹之間的愛、人類之間的愛、東西冷戰結構、柏林牆倒塌前後社會等為主題。

2005年春天,由新線影業(New Line Cinema)取得電影版權,由Josh Olson負責腳本。

劇情簡介


1986年,一名頭部被子彈擊中的重傷少年送到西德?杜塞爾多夫醫院中。日本外科醫生天馬忽視院長的命令,以他天才般的手術技術的拯救了那位少年。
數年後、1995年,幾年不見的約翰已長成巨大的怪物、一點也不猶豫地殺掉天馬的病人。在體內有什麼東西爆開了似的天馬、因而追緝著怪物約翰。天馬醫生是否能阻止約翰的殺戮呢?故事就在柏林牆倒塌后的德國與捷克展開。

開頭引用

通篇反派BOSS圍繞這兩句展開描寫:
13:1 [hgb] 我 又 看 見 一 個 獸 從 海 中 上 來,有 十 角 七 頭,在 十 角 上 戴 著 十 個 冠 冕,七 頭 上 有 褻 瀆 的 名 號。
[kjv] And I stood upon the sand of the sea, and saw a beast rise up out of the sea, having seven heads and ten horns, and upon his horns ten crowns, and upon his heads the name of blasphemy
13:4 [hgb] 又 拜 那 龍,因 為 它 將 自 己 的 權 柄 給 了 獸。也 拜 獸 說,誰 能 比 這 獸,誰 能 與 它 交 戰 呢?
[kjv] And they worshipped the dragon which gave power unto the beast: and they worshipped the beast, saying, Who is like unto the beast? who is able to make war with him?
————《聖經》啟示錄

角色介紹


  • 天馬賢三

    天馬賢三

    本作品的主角。德國杜塞爾多夫艾斯勒紀念醫院的腦外科日本醫生。被稱為腦外科天才和被周圍人士一致認為有著頂級的手術技術。

  • 妮娜·弗多拿

    妮娜·弗多拿

    約翰的雙胞胎妹妹。在『利貝爾德公館殺人事件』后喪失了10歲以前的記憶。在海德堡大學學習法律。成績優異,心地善良。

  • 倫克警部

    倫克警部

    BKA(德國聯邦調查局)的警部。擁有超乎常人的邏輯推理思維,破案率奇高,卻因為沉迷工作而冷落妻女。

  • 約翰·李貝特

    約翰·李貝特

    雙胞胎哥哥,擁有超人頭腦的“怪物”。

創作背景


患者篇 vol01-02 tv1-9
九年前,德國艾斯勒醫院的天才醫生天馬認為“人的生命是等值的”,選擇了救助重傷的少年而放棄市長的治療手術。受到院長冷落,灰心之際,復活的少年為天馬暗殺了毫無人性的院長等人,天馬被任命為外科主任。九年後,1995年,倫克警官負責中年夫婦被殺案件,懷疑天馬,但線索亞德夫·勇克斯在天馬面前被約翰所殺,倫克通緝天馬,天馬開始追查約翰,妮娜與天馬邂逅,天馬去學習專業射擊準備追殺約翰,辭職離開醫院。

作品評價


看《怪物》大概都會有疑問:為何會有毀滅性人格產生了?為何會有的窮兇惡極的人存在呢?對於產生毀滅性人格的成因,卡爾‧戈登柏格所著的《為什麼做壞事?》中有很深入的探討。卡爾歸納出「毀滅性人格」的主要成因有四項:「無可避免的羞辱」、「善意的忽略」、「無法產生哀傷的情緒」、「無法用語言表達情緒」。我們可以用這幾個原則來看一看《怪物》里的例子。
「無可避免的羞辱」指的是對於孩童任意羞辱,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殺人狂魔尤根斯,他媽媽小時候常常把他關在地下室里,毆打他,他每一次都向洋娃娃求救,洋娃娃都不理他,長大后就專找16至18歲的少女下手,總共犯案謀殺了11名少女。可能是少女比較像是洋娃娃,又有成年人婦女的身體特徵,因而成了尤根斯性報復和殺害的對象。當對孩童任意羞辱時,孩童會對自己憎恨,導致的行為是越來不會內省,因為想自己是痛苦,所以當有苦惱的時候,會傾向於暴力發洩情緒,而不是反省自己。
「善意的忽略」指的是對於小孩子不聞不問,表面是尊重孩子,但是孩子基本上是需要引導和安慰的,父母沒有陪孩子走過人格塑造的兒童以及青少年期,青少年在塑造自己的行為模式時,往往會成為無法無天的孩子。最著名的例子應該就是連續殺人食人犯達莫(Jeffey Dahmer),父母都是高級的知識分子,莫達一輩子都在不停的找別人同情和認同,卻沒有辦法建立安全感。當孩子缺乏了父母保護他對抗童年的各種恐懼、羞辱、不安、徬徨時,小孩子往往會自己找尋替代的方式來排除心理的焦慮。小孩子有時候會半夜哭,聽到一些鬼怪的故事可能會害怕,這一些都需要父母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呵護,當小孩子必須自求多福的時候,往往會把恐懼變成粗暴的行為,不是自殘就是傷害他人,心理學家波拉克曾說:
「男孩子總是默默的對抗危機。
只有當他扣下扳機的時候,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
《怪物》里的「511幼兒之家」出來的人,大概都是在童年的時候就進去了,在一個沒有「父母功能」的環境下生存,葛利馬說「511幼兒之家」有「假父母」存在,就是假裝是你父母的成年人,很恐怖的教育,跟殺人食人犯達莫的「父母」一樣,小孩子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很容易培養成暴戾乖張的性格,殺人食人魔達內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實驗性的欺負小動物,後來依樣畫葫蘆的對待其它孩童,最後演變成虐待性的強姦、折磨、謀殺他人以及吃人肉。人類往往會藉由其它的感官的刺激來發泄掉內心的恐懼、焦慮和不安,莫肉以虐待的方式重新取得事物的主導權,避免淪於各種恐懼的俘虜。
「無法產生哀傷的情緒」指的是根本就沒有感到哀傷,就像是葛利馬說他每天要受很多教育,學習各種表情,其中最難的就是「笑」,他是跟書學的。通常父母不準小孩子表露失望之感時,將使得孩童日後無法產生哀傷的情緒。孩童如果生長在一個無法表達自己紊亂情緒的環境,孩童通常都會尋找一些方法,通常是透過了「奇幻幻想」(magical thinking)的方式,為自己營造一個自己舒服的幻想世界,讓自己覺得沒有實際情況中那樣無助。久而久之,就無法表達出哀傷的情緒。這時候,為非作歹對這些孩童來說就具有重大的意義,因為表示他們還可以經營自己的生活,他可以做任何他高興做的事,他不是那麼無助的。
《怪物》里除了葛利馬外,幾乎所有「511幼兒之家」出來的孩童都無法表達出哀傷的情緒,不知道何時哭,何時該笑,而葛利馬也是經過漫長的學習過程,才在臨死前知道何謂「悲傷」。無法對於其它人的情緒反應表達出正確的表情,主要是腦中的「邊緣系統」出來問題。根據專家指出,人類的悲傷情緒主要是由腦中的「邊緣系統」主導的,而「邊緣系統」的發育又跟父母親的親密度有直接的關係,小孩子接受愛的質與量,會對於小孩子的腦細胞成長,形成關鍵性的影響。通常疏於父母疏於照顧的小朋友,頭圍尺寸較小,若施以磁共振掃瞄,則可以發現大腦因喪失億萬個細胞而萎縮(《愛在大腦深處》,頁 244)。
沒有名字的怪物(繪本)
沒有名字的怪物(繪本)
哺乳類的動物需要親密的關係以使其神經生理機制可以正確連結,而靈長類腦中抑制暴力的神經防線並非自動形成的,必須藉由父母的關心和愛以引導孩童成長,因此邊緣系統受損的人具有致命的危險。當損害的程度夠深的話,就會完全成為具備了「爬蟲類」冷血性格,以及具有人類智力的「怪物」,所以浦澤直樹才藉由波納帕達這位腦外科專家說出了「人類可以被塑造成任何形式」。
「無法用語言表達情緒」,指的是無法用言語有效的表達自己的情緒。一般人在痛苦的時候,會找到傾訴的對象,說出自己為何感到痛苦,為什麼痛苦,但是還是存在一些人面對自己的情緒異常,無法用言語來表示,或是害羞說不出口。
當一個人長期處在一個不允許表達自己情緒的生長環境下,情緒會收回去,在柴門文的《愛情白皮書》里,男主角掛居保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有一次面對的園田成美時,想到一些悲傷的事情,眼淚在眼眶打轉,掛居保就讓眼淚慢慢迴流,不滴下來。所以掛居保總是冷冷的,太多的情緒壓回去產生的後果是無法預料的,就像掛居保在高中的時候曾經做過學生會會長,學校要掛居去說服學生遵照學校版的校規,掛居答應了,但是面對太多的同學,壓力太大,竟然數落學校起來,太壓抑自己的情緒,無法表達自己的情緒,正是掛居的寫照:

翻拍信息


根據海外網站Deadline.com的消息,曾以漫畫《20世紀少年》為人所熟知的漫畫家浦澤直樹的另一部漫畫《怪物》(MONSTER)將被翻拍為美劇,曾執導《地獄男爵》、《刀鋒戰士Ⅱ》的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Guillermo del Toro)將執導該部作品。同時美國HBO將負責製作本片,小學館也參與進了該美劇的製片人諮詢協助。
根據報道,漫畫《怪物》曾有真人電影化的企劃,但因為種種原因企劃擱淺。而因為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本人對作品的寫實化有著執念,因此本次終於從電影企劃過度到了電視劇,同時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還將和人氣英劇《神探夏洛克》(或譯:新福爾摩斯)的編劇史蒂芬·托馬森(Steve Thomson)共同探討《怪物》的改編腳本,有著這樣的陣容,不知美國版的《怪物》是否能成為一部人氣美劇?讓我們拭目以待!
漫畫《怪物》是浦澤直樹自1994年起到2001年結束連載的作品,曾在2004年-2005年間給改編成TV動畫。故事是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德國為舞台背景,描寫天才外科醫生天馬賢三和他所搭救的殺人狂約翰之間的命運交錯。漫畫整體基調灰暗,突出描寫了人心的灰暗面,整個故事呈現一種抑鬱,緊張的恐怖氣氛。故事的情節緊湊,伏筆設計巧妙,在人性的描寫和心理的剖析上十分出彩。往往一兩句對白,或是一段心理,人物的個性就清晰的展現 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