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邑鎮

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下轄鎮

朝邑鎮位於大荔縣城東部14.8公里處,本為朝邑縣城舊址所在地,在三門峽水庫修建之前,曾經作為獨立縣級建制存在了1600餘年之久。東臨黃河灘,西接大荔縣城,南跨洛河與韋林鎮相接,北與安仁鎮相連,地理坐標為北緯34°47´,東徑110°07。現轄35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21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2522人(2018年),共17480戶。鎮域總面積125.44平方公里,總耕地114949畝。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朝邑鎮常住人口為43148人。

大荔縣朝邑鎮原為朝邑縣城舊址,地處黃河、洛河、渭河金三角地帶。鎮內景觀資源豐富,建築獨特,保存完整,目前已列入保護範圍內的歷史文物古迹多達7處,其中的“唐塔、宋祠、清倉”最為著名。古鎮上最引人關注的是著名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豐圖義倉”,因慈禧太后批為“天下第一倉”而馳名

截至2020年6月,朝邑鎮下轄2個社區、24個行政村。截至2018年,朝邑鎮戶籍人口62522人。2011年,朝邑鎮農業總產值4.06億元,工業總產值6.8億元,朝邑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1億元。

歷史沿革


朝邑鎮概況
朝邑鎮概況
朝邑自遠古就定義為中華民族的發源之地,同時也是史上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17世紀,殷商建地跨黃河的芮國,國都就在朝邑東南(今趙渡鎮)。周平王末年(前720),西戎之一的大荔戎被這裡的沃野萬傾,水草豐茂所吸引,沿洛河而下進入今大荔境內,“滅銅居芮“建大荔戎國,定都王城(朝邑老城南),落戶、發展、壯大。周襄王十二年(前640),秦穆公出兵滅芮國。秦厲公十六年(前461),秦滅大荔戎國,置臨晉縣,此後紛爭不斷。魏武侯十二年(前385),魏國乘秦國內亂奪去了黃河以西地區。
秦惠王八年(前330),魏國又把河西地區獻回秦國。三國魏時,將左馮翊郡治移治臨晉,西魏時,設南五泉縣,西魏大統六年(540),將南五泉縣改名朝邑縣,朝邑的縣名從此開始,隸屬同州。宋、元、明、清各代以及中華民國、新中國沿襲朝邑縣名,已達1470年。1958年大朝並縣后,朝邑縣城改稱朝邑鎮,1960年年因建三門峽水庫而遷至城西吳家窪村南,1962年基本建成。1983年命名為朝邑鎮。2011年陝西省撤鄉並鎮后將原伯士鄉和沙底鄉併入朝邑鎮,現為大荔縣東部規模最大的建制鎮。
自古以來,朝邑鎮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古有元代禮部侍郎王由義,明代翰林編修程濟、清代內閣大學士閆敬銘等。今有被譽為“學界名流、政壇精英”的新中國第一任教育部長張奚若、九三起義的領導人韓增友、楊海潮、王宴亭,陝西省勞模屈奕明、楊新卯等。
原為朝邑縣城舊址,1958年,大荔朝邑並縣后,朝邑縣改為鎮,因而得名。
朝邑鎮原為朝邑縣治所在地。朝邑一名始於西魏大統六年(540年),因其城西朝坂而得名。
清時為朝邑縣中局。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后,稱衷和鄉。
1949年10月,后屬第六區。
1956年,撤區並鄉設立城關鎮。
1958年11月,與平民、嚴庄、趙渡3個公社合併後為朝邑公社。
1958年12月,大荔、朝邑兩縣合併後為朝邑公社。
1983年,更名為朝邑鎮。
2011年,伯土鄉、沙底鄉併入朝邑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朝邑鎮地處大荔縣境東部,東、東南與平民鎮、趙渡鎮接壤,南接韋林鎮,西與城關鎮為鄰,北與安仁鎮相連。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1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2千米,總面積116.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朝邑鎮地處渭河斷陷盆地東部偏北凹陷區,地勢北高南低。

氣候特徵

朝邑鎮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季氣溫較低,雪雨稀少,寒冷乾旱;春季氣溫波動較大,時冷時暖,風霜多現;夏季氣溫最高,酷暑炎熱;秋季氣溫多變,夜涼晝熱,多連陰雨。多年平均氣溫13.4℃,極端最低氣溫-16.5℃,極端最高氣溫42.8℃。無霜期年平均212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85.2小時。年平均降水量514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10月,以7月最多。

水系水文

朝邑鎮境內河道屬黃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洛河,自霸二村入境,由西而東,橫穿全境,匯入黃河,境內流長13千米。

自然災害

朝邑鎮境內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乾旱、大風、冰雹、霜凍等。洪澇災害平均每五年一遇;乾旱、風災、霜凍等每年均有發生。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朝邑鎮轄1個朝邑居民委員會,大一、大寨、連家、東堤、西堤、官莊、民主、南午、新關、廣濟、六合、紫陽、王玉、霸一、霸二、王謙、沙底、官西、劉家、官東、高城、平羅、王家、伯士、馬家、辛旺、吳王、斗門、蔡鄧、趙家、安市、席家、新豐、朝邑、北寨35個行政村;下設211個村民小組,59個自然村。
截至2020年6月,朝邑鎮下轄2個社區、24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朝邑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610523102001121朝邑社區
610523102002123朝邑農場社區
610523102202122大寨村
610523102204220連家村
610523102205220堤滸村
610523102207220官莊村
610523102208220南午村
610523102209220民主村
610523102210122新關村
610523102211220廣濟村
610523102212121六合村
610523102213220紫陽村
610523102215121馬家村
610523102216220新豐村
610523102217220平羅村
610523102218220高城村
610523102219220王家村
610523102220220西三村
610523102223220伯士村
610523102226220吳王村
610523102227220辛旺村
610523102228220王謙村
610523102229220三合村
610523102232121沙底村
610523102233220霸二村
610523102234220霸一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朝邑鎮轄區總人口6.11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200人,城鎮化率3.6%。總人口中,男性31047人,佔50.8%;女性30053人,佔49.2%;14歲以下12220人,佔20%;15—64歲39715人,佔65%;65歲以上9165人,佔1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24.5人。
截至2018年,朝邑鎮戶籍人口62522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朝邑鎮常住人口為43148人。

政治


發展思路

朝邑鎮黨委、政府按照建設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遊名鎮的總體發展思路,圍繞奮鬥目標,扭住重點,狠抓落實,整體工作穩步推進,特色凸現,亮點迭出,主要表現為六大特點:①農村經濟結構在產業轉型中形成了新的經濟版圖;②以美麗鄉村建設為主的農村6項工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③平安朝邑創建活動成效顯著,轄區社會穩定;④覆蓋農村的組織體系全面建立,社會管理更加規範;⑤幹部作風明顯改進,政府的公信力得到進一步加強;⑥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社會管理等主要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經濟


綜述

2011年,朝邑鎮農民人均純收入4800元。
2013年全鎮生產總值達到10.2億元,同比增長13.5%,其中工業總值3.1億元,同比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941元,同比增長23.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8‰以內。民營經濟發展較快,以紙箱、紙板、棉紡、糧食加工及第三產業為主的中小企業達到376個,營業收入在200萬以上的企業達到57個。
2018年,朝邑鎮有工業企業11個;其中,規上企業1個。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57個。

第一產業

2011年,朝邑鎮農業總產值4.06億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朝邑鎮糧食生產45908噸,人均751.35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水果、蔬菜。其中棉花產量1870噸;水果產量38787噸(其中大棚冬棗300噸);蔬菜種植面積1.8萬畝,產量5.01萬噸,其中設施蔬菜3140畝。
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朝邑鎮生豬飼養量19581頭,牛飼養量3672頭,羊飼養量19681隻,家禽飼養量19萬羽。
特色農業迅猛發展,全鎮栽植冬棗8000畝,早熟蘋果15000畝,種植時令蔬菜15000畝,設施農業17000畝,牛、羊、豬存欄15.2萬頭,各類家禽存欄17.3萬隻,素有現代農業看朝邑之稱。城鎮建設統籌發展,城鎮面積不斷擴大,現已規模達1.5平方公里,是市級小城鎮建設重點示範鎮,2013年被陝西省確定為文化旅遊名鎮。
農業資源豐富,四大產業初具規模。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塑棚產業、紅棗、果品產業及畜牧產業框架已基本形成,初具規模。一是建成了以大朝路和兩朝路為軸心的一縱一橫十字型設施農業產業帶,已建各種塑棚660棚,其中日光溫室351棚,設施農業面積4600畝,主產油桃、杏、哈密瓜、洋香瓜、蔬菜,總產可達309噸。二是形成了以北寨黃河灘區為中心,南北拓展的十里紅棗長廊,以梨棗、冬棗為主,面積達5653畝,年產鮮棗1020噸。

第二產業

朝邑鎮形成以食品加工、紙板製造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朝邑鎮工業總產值6.8億元。2011年,朝邑鎮工業企業312家,實現工業增加值9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全國馳名商標1個,省優產品3個。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朝邑鎮商業網點2269個。2011年,朝邑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1億元,比上年增長12%。已形成朝邑街、伯士街、沙底街等3個集市,年成交額1.6億元。截至2011年末,朝邑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8億元,比上年增長14%;各項貸款餘額1.5億元,比上年減少8%。

文化


文物保護

豐圖義倉
豐圖義倉的主體建築是一座以磚結構為主的窯群式倉城,外觀酷似一座古城,環內城一周排列窯洞58面,每窯可儲糧90噸,共可儲糧5200噸,是集儲存糧食、軍事要塞、觀光聖地為一體的絕佳境地。
豐圖義倉位於朝邑鎮大寨子村。清光緒八年建,倉高14.89米,東西長180米,南北寬83米,面積10790平方米,慈禧硃批“天下第一倉”。省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佔地面積約20餘畝,地勢高燥,適宜儲藏糧食。倉址東西長133米,南北寬83米,高約8米,成長方形。用大磚環砌周垣,垣內周列倉廒五十八洞,如儲滿糧食,可容30000多市石。
朝邑鎮
朝邑鎮
中間為天井,院落深廣,存取食糧,互不擾累。南面洞開東西兩門,中部照壁上鑲著“豐圖義倉”四個石刻大字,遠遠望去,清晰可辨。西南有坡道通倉頂,頂面平鋪青磚,沿邊砌以欄牆,四面並留暢通的排水道,曬糧轉運,極其方便。倉外還築倉掘壕,固若金湯。
朝邑人閻敬銘是清朝戶部尚書,善理財政,為人有遠慮,他在豐年儲糧,以備荒年的思想影響下,倡議建修義倉。修建工程從光緒8年(公元1882年)起到光緒11年(公元1885年)止,歷經4年之久,動支白銀30000餘兩,規模宏偉,堅固適用。與蘇州豐備義倉並重一時,馳名全國。義倉建成十多年,就碰上光緒26年(公元1900年)的嚴重災荒,多虧這裡儲備的糧食多才度過災年。
遠眺豐圖義倉,倉城巍然獨立於黃河西岸老崖上,地勢險要。豐圖義倉建築格局為城中城,分內城和外城。外城坐東朝西,依山就勢,夯土築城;外城是義倉防禦的第一道防線,由於年久失修,外城土牆已經頹敗不整了。內城以倉牆合一的建築形式構築,兼具防禦和倉儲雙重功能。垣內周列倉廒58洞,牆內為倉,相隔排列;牆內有磚瓦結構廊檐,由木柱支撐,相互貫通,形成環形迴廊。廊檐既可防雨防潮,也可臨時堆儲糧食,方便晾曬。倉城坐北向南,東西長133米,南北寬83米,牆寬4米,牆上砌垛口,守衛人員可以在城牆上巡邏。倉城開二門,名東倉門、西倉門。東西倉門前各有一對石獅,倉門正上方嵌楷書“豐圖義倉”石刻大字。倉房為磚窯式,對糧倉的防火、防盜、防入侵等都有獨特作用。每倉進深11米、寬4米、儲糧90餘噸,全倉共可儲糧5220噸。倉房地面由松木板鋪成,離地下40厘米,木板下牆體四周有4個排氣孔,利於空氣流通和潮氣排出。這種倉形因小而獨立,便於將稻、麥、豆、谷等糧食按種類、乾濕分門別類儲存管理。
岱祠岑樓
岱祠岑樓,亦名岱祠樓,俗名東嶽廟戲樓。始建於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坐落於岱祠正南方,高17.5米,明穆宋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增建,清時又多次重建。解放后,黨和政府對岑樓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於1963~1964年間再次進持整修。岑樓疊檐三重,立通柱,上覆蓋琉璃筒、板瓦,旁鑲戲珠龍,斗拱挑角,雕樑畫棟,下層北面為舞台,檯面寬敞,在舞台上演唱,有餘音繞樑之感。台內原有台梯樓板,可攀沿而上。登樓遠眺,北望蜿蜓起伏的鐵鐮山巒,南視雄偉俊秀的太華三峰,俯瞰黃、洛、渭河,使人倍感祖國的大好河山壯麗似錦。古有詩云:“岱祠靈活芮城胎,宋代岱樓勢壯哉”、“華原高聳岱祠超,百尺岑樓接紫霄”。
岑樓建築,是我國古代想象豐富,構思離奇的勞動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有較高的科學和藝術價值。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另外,這裡還有清乾隆六年立的“東嶽廟重修漢關夫子並總嗣聖母二祠碑”,高2.23米,寬0.22米,楷書碑文,正文8行,共418字。周邊線刻蔓草,花卉紋。

交通


朝邑鎮境內交通便捷,通訊設施齊全。大朝公路橫貫東西,兩朝公路縱穿南北,村級道路四通八達,縱橫交錯。境內有郵電、電訊機構,通訊設施齊全,設有廣播調頻台,電視進戶佔到95%以上,形成了通訊、廣播、電視、報刊相結合的綜合信息傳遞網路。
朝邑鎮境內縣道大朝公路、兩朝公路,鄉道石沙公路從鎮區穿行而過,形成朝邑鎮與縣城周邊鄉鎮便捷的交通網路。

社會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朝邑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36個,各類文化專業戶18戶,各類圖書室37個,藏書53256多冊。堤滸搖桿、金龍花饃、六合旱船、沙底皮影等被列入非省級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朝邑鎮廣播電視站1個,有線電視用戶14156戶,入戶率90%。村村通廣播項目全部實施,廣播覆蓋率100%。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朝邑鎮有幼兒園18所,小學21所,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5所,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高中1所,在校生3065入。2011年,朝邑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600萬元,比上年增長13%。主要學校有大荔縣朝邑高中、大荔縣朝邑初級中學。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朝邑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個,衛生室35個;病床12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1張。專業衛生人員94名,其中執業醫師45人,執業助理醫師40人,註冊護士9人。2011年,朝邑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5萬人次。2011年,朝邑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7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3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5%以上。

相關新聞

大荔縣朝邑“國家濕地公園”植樹忙
朝邑鎮
朝邑鎮
3月14日,大荔縣朝邑鎮“國家濕地公園”官莊村沿濕地湖邊一片繁忙景象,縣級領導、政府辦、林業局、朝邑鎮和當地群眾共200餘人參加了為“國家濕地公園添新綠”活動。當天,在沿湖60多畝地栽植樹木5000多株。這是大荔縣“五年大栽樹”行動的一個縮影。
朝邑鎮
朝邑鎮
據縣林業局局長馬彤介紹,大荔縣實施的“五年大栽樹”行動,是按照多樹種、多層次、高標準、高質量的要求,全縣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參與,在一切能夠綠化的城鄉土地,因地制宜植樹造林、栽花種草。每年栽植1000萬株苗木,重點組織實施好生態鄉村建設工程、北部鐮山台塬綠化工程、交通道路綠色長廊建設工程、黃渭洛三河沿岸生態防護林建設工程、城區綠化工程、旅遊景區綠化美化提升工程、水果經濟林基地建設工程、沙苑地區防沙治沙等八大工程。經過五年的努力,力爭在全縣建成喬灌花草、針葉闊葉相結合、自然景觀優美的生態防護景觀體系,形成樹有高度、林有厚度、綠有密度,特色鮮明、個性突出的城鄉一體綠化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