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金沙江大橋的結果 展開

金沙江大橋

麗江金沙江大橋

金安金沙江大橋(Jin'an Jinsha River Bridge),是中國雲南省麗江市境內連接永勝縣古城區的過江通道,位於金沙江水道之上,是成都—麗江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4216)華坪至麗江段的控制性工程。

2016年5月30日,金安金沙江大橋開工建設;2020年12月31日,金安金沙江大橋通車試運營。

金安金沙江大橋東起石格拉2號隧道,上跨金沙江水道,西接金安隧道至金安互通,主橋長1681米,主跨長1386米,橋面為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80千米/小時。

建設歷程


2016年5月30日,金安金沙江大橋開工建設並舉行開工儀式。
2017年4月,金安金沙江大橋進場施工;12月25日,金安金沙江大橋進行樁基施工;12月26日,金安金沙江大橋完成首節塔柱澆築。
2018年2月6日,金安金沙江大橋主塔樁基承台澆築完成;4月18日,金安金沙江大橋完成下塔柱澆築;7月1日,金安金沙江大橋進入塔柱施工作業;10月18日,金安金沙江大橋永勝岸主塔封頂;10月21日,金安金沙江大橋古城岸隧道錨開挖完成;10月31日,金安金沙江大橋古城岸主塔澆築完成;11月21日,金安金沙江大橋古城岸上橫樑澆築完成;12月28日,金安金沙江大橋古城岸主索鞍吊裝完成。
2019年3月3日,金安金沙江大橋完成先導索過江;4月22日,金安金沙江大橋主塔貓道架設完成;7月31日,金安金沙江大橋主纜架設完成;10月18日,金安金沙江大橋鋼桁梁開始吊裝;10月19日,金安金沙江大橋首榀鋼桁梁吊裝完成。
2020年1月15日,金安金沙江大橋主橋合龍,大橋全線貫通;3月18日,金安金沙江大橋橋面板吊裝完成;6月8日,金安金沙江大橋主橋橋面瀝青鋪裝完成;12月31日,金安金沙江大橋通車試運營。

橋樑位置


金安金沙江大橋位於中國雲南省麗江市境內,金沙江水道之上,上游西南距金安大橋5千米,下游北距金安橋水電站1.4千米,北距樹底大橋約25千米。大橋東起石格拉2號隧道,上跨金沙江水道,西接金安隧道至金安互通,大橋起末點中心裡程分別為K113+837、K115+599。途經大橋的線路為成都—麗江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4216)。
金沙江大橋
金沙江大橋

建築設計


建築結構
● 整體布局
金安金沙江大橋由永勝岸(華坪岸)引橋、跨江主橋、古城岸(麗江岸)引橋組成,線路呈正東至正西布置。
● 設計特點
金安金沙江大橋主橋為雙塔單跨板桁結合加勁梁懸索橋;永勝岸引橋、古城岸引橋採用鋼混組合梁橋。大橋各部分設計特點為:
結構設計特點
索塔
主塔採用鋼筋混凝土門式框架結構橋塔,塔柱為普通鋼筋混凝土結構,塔柱間設置單箱單室混凝土橫樑,橫樑為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索塔採用矩形整體式承台與群樁基礎;
承台為台階形構造,每個承台下端承樁按行列式布置,設多根挖孔灌注樁。
主梁
主梁採用板桁結合加勁梁;
加勁梁主要由正交異性鋼橋面板和鋼桁架構成,正交異性鋼橋面板與鋼桁架焊接連接,並設置縱梁、橫樑;
加勁梁梁端豎腹桿的位置設置豎向支座,端橫桁架的上、下橫樑外側設橫向抗風支座;
鋼桁架由主桁架﹑橫桁架和下平聯構成﹐主桁架為帶豎腹桿的華倫式構造,採用三角形桁架;
行車道板下設U形縱肋加勁,其餘部位以板肋加勁;
主桁架桿上弦桿、下弦桿件採用Q420qD 鋼材,其餘桿件及正交異性板均採用Q345qD鋼材;
主跨鋼樑兩端設置液壓緩衝阻尼裝置。
纜索
主纜採用預製平行鋼絲索股,鍍鋅平行鋼絲;
吊索採用鋼芯鋼絲鋼絲繩,吊索上端與索夾為騎跨式連接,下端與加勁梁為銷銨式連接,跨中區域短吊索銷銨接頭帶有關節軸承;
主纜跨中設置柔性中央扣。
錨碇
兩岸錨碇為隧道式錨碇,主要由散索鞍基礎、錨體、前錨室、基礎等幾部分組成;
散索鞍支墩基礎均為擴大基礎;
前錨室前半部分外露出地面,前錨室後半部分、錨塊、后錨室均為地下結構;
前後錨室採用錨桿、噴射混凝土、鋼筋網、鋼拱架組成初期支護與二次模築混凝土相結合的複合式襯砌形式;
前錨室和后錨室之間設置連接通道,左、右後錨室之間設置連接通道;
錨塞體部位不設二襯;
錨碇採用可更換的預應力錨固體系連接主纜索股;
錨固系統採用預應力錨固系統,預應力採用環氧樹脂全噴塗鋼絞線與防腐油脂的無黏結形式;
預應力鋼束錨固構造分單索股錨固和雙索股錨固兩種類型;
單索股錨固類型為GJ15EB—3擠壓錨固鋼絞線,雙索股錨固為GJ15EB一6擠壓錨固鋼絞線;
單束擠壓錨固鋼絞線由錨具、防腐鋼絞線、HDPE護套組成。
設計參數
● 技術標準
技術標準
道路等級高速公路
車道設置雙向四車道
荷載標準公路Ⅰ級
設計速度80千米/小時
橋面縱坡1.0%
橋面橫坡2.0%
設計洪水頻率1次/300年
設計基本風速27.2米/秒
地震烈度VIII度設防
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2伽爾
● 組成參數
金安金沙江大橋主橋跨徑1386米,永勝岸引橋跨徑布置為2×(3×41)米,古城岸引橋跨徑布置為1×40米;全橋長1681米。大橋各部分組成參數為:
結構組成參數
索塔
古城岸索塔塔高194.35米,塔底以上索塔高度為191.53米;
永勝岸索塔塔高為230.1米,塔底以上索塔高度為221.53米;
主塔承台下設16根直徑2.8米的挖孔灌注樁,樁長45米;
左右兩側塔柱中心間距在塔頂位置為27米,在塔底位置為39.818米;
永勝岸索塔順橋向尺寸為9.0米至13.0米,橫橋向尺寸為6米至9米;
古城岸索塔順橋向尺寸為9.0米12.35米;橫橋向尺寸為6米至8.512米;
上塔柱壁厚1.0米,下塔柱壁厚1.2米;
上橫樑高8.0米,寬8.0米,下橫樑高9.0米,寬10.0米,壁厚均為1.0米;
承台輪廓尺寸為23.4米×23.4米×8米;
永勝岸端承樁樁長為45.0米,古城岸路線左側樁長為43.0米,右側樁長為65.0米;
樁頂區域鋼護筒樁壁厚30米,長8米,埋入承台中的深度為3.0米。
主梁
主梁中心間距寬27米,桁高9.5米;
加勁梁端支座共設4個,下橫樑端抗風支座共設8個;
標準節段長10.8米、重206噸,節間面板重60噸,全橋共128個梁段。
纜索
全橋設2根主纜,每條主纜由169股127絲平行鋼絲組成;
吊索鋼絲繩直徑54毫米,單根鋼絲直徑5.25毫米;
吊索減震架間距20米;
主纜跨度為(330+1386+205)米,垂跨比為1/10,主纜抗拉強度1770兆帕,吊索抗拉強度1670兆帕,雙索主纜力設計載荷為6.215×10千牛頓;
主纜索夾內設計空隙率為18%,索夾外設計空隙率為20%,相應主纜直徑分別為849毫米和860毫米。
錨碇
隧道錨長約70米,中心入射角42度,擴展角8.5度。
前錨面洞口尺寸為11.6米×10米,頂部半徑5.8米;
后錨面尺寸為17米×24米,頂部半徑為8.5米,后錨室端部尺寸為17米×21.299米,錨室長3米;
錨塞體長度為40米,錨塞體最小凈距10米,最大截面尺寸為17米×21.299米。

運營情況


● 票制票價
2020年12月31日,金安金沙江大橋通車試運營,試運營期間不實施收費制度。
● 通行事項
截至2021年1月,金安金沙江大橋全線禁止停車。金安金沙江大橋橋面

建設成果


技術難題
● 建設難題
金安金沙江大橋項目建設的難點為:
1、地質不良。峽谷深切,路線與地面垂直高差大,橋樑跨越距離大;兩岸地勢陡峻,施工場地狹小;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大,橋樑抗震要求高;岩層強度高,最大強度超過330兆帕。
2、氣候惡劣。大橋地處雲貴高原西北緣,紫外線照射強度大;大橋所處地區地形變化劇烈,風環境複雜;
3、橋樑跨越水庫,環保要求高。
● 施工技術
金安金沙江大橋建設過程中使用的技術工藝主要有:
1、順層邊坡局部支擋技術。對淺表土質岸坡採用錨索框格梁和掛網噴錨等支擋措施,對錨洞口開挖前進行了超前管棚預支擋等一系列技術措施,確保邊坡穩定性。
2、全橋採用橋面板和U肋全熔透焊技術;
3、採用BIM技術,開展虛擬建造應用,基於LOD300主體結構模型,按現場實際創建相應臨時結構及設備模型對實際工況進行模擬,實現現場可視化交底。
4、錨碇設計及組織施工採用新奧法。錨室淺埋地段、土質地層及強風化地層採用機械開挖,石質地層採用鑽爆法開挖,採用預裂爆破、光面及微震爆破技術,根據開挖斷面採用三台階或上下台階法。
金沙江大橋
金沙江大橋
● 技術創新
金安金沙江大橋的技術創新主要有:
1、結合隧道錨特點,開展了小凈距大角度隧道錨開挖關鍵技術研究,研究成果經鑒定達到中國領先水平;
2、針對橋面板和U肋全熔透焊,積極開展了焊接工藝試驗,開展了大跨重載纜索吊設計與架設技術、纜索吊自動化集中控制、板桁結合鋼桁梁施工與控制技術等研究,研發了1500米級懸索橋重載纜索吊快速裝配化施工技術及適用於超重鋼桁梁的板桁分離式纜索吊裝施工技術;
3、開發了一種纜索吊作業自動化集中控制系統,保證了超大跨度、超大吊重的纜索吊可靠高效運行。
科研成果
金安金沙江大橋建設期間析出多項成果,獲得中國國家專利授權14項,其中“纜索吊施工大跨度懸索橋加勁梁的方法”獲得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授權(二十年);QC成果獲中國國家級獎勵3項,中國省部級獎勵11項;在核心期刊發表技術論文8篇。

文化特色


● 《走遍中國
2018年2月12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國際頻道《走遍中國》特別節目對金安金沙江大橋進行了介紹。
● 《經濟半小時
2019年8月7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節目對金安金沙江大橋進行了介紹。
● 《我們的征程》
2019年10月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財經頻道大型紀錄片《我們的征程》第四集《發展之基》,聚焦金安金沙江大橋,講述了該橋背後攻堅克難的建設故事。

價值意義


金安金沙江大橋建成后將滇西北與川西北相連,打通了南連東盟,西至南亞的重要陸路大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