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隊杯
民間的青少年足球比賽
“百隊杯”是一項非常民間的青少年足球比賽,只是在暑期豐富青少年生活的活動,雖已形成傳統,但由於時間、參與人員等方面的限制,商業開發的空間較為有限。
“百隊杯”是一項公益事業。
儘管現在許多人都在強調足球是一項產業,通過它可以贏利,但對於“百隊杯”的始創者、北京市少年宮活動部副部長王斌而言,他更希望“百隊杯”是一項公益事業。換句話說,既然是公益事業,就不要指望通過它賺錢。
顯然,王斌的觀點與當前的大趨勢不僅格格不入,而且背道而馳,但仔細琢磨卻不無道理。在目前中國足球的大環境下,中超聯賽的主贊助商尚且發生更迭,而且其冠名費用也將大打折扣,何況一個民間的“百隊杯”,生存之艱難可想而知。
首先,“百隊杯”是一項非常民間的青少年足球比賽,它的普及功能遠遠大於足球技能的提高,因此其可觀賞程度並不大;
其次,“百隊杯”只是在暑期豐富青少年生活的活動,雖已形成傳統,但由於時間、參與人員等方面的限制,商業開發的空間較為有限;
再有,“百隊杯”目前由多家單位聯辦,並沒有自身獨立的組織機構,因此它現在並不具備創利的基本條件。
基於以上和未涉及的諸多因素,要想將“百隊杯”做成一項可以贏利的產業,難度極大。因此在當前及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其視為一項公益事業,更利於其發展。
“百隊杯”賽從1984年創立至2009年已有25年,比賽自第一屆開始報名參賽的球隊便超過100支;1998年參賽隊達2062支,創該項比賽的紀錄;2004年,253支球隊參賽,參賽隊數大幅減少。
“對於‘百隊杯’,兩個問題讓我感到壓力很大。一個是經費問題,另一個是場地問題。”王斌直言不諱。
“組織‘百隊杯’的經費經歷了由上級撥款到我們自籌這樣一個轉變,雖然此前幾年都有社會贊助,但‘百隊杯’並不是一個旨在贏利的項目,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項公益事業,我們並沒有專門對這項比賽的積累,常常是‘吃完上頓等下頓’。由於離暑假還有一段時間,今年的‘百隊杯’究竟怎麼辦,現在還沒有具體思考,但經費問題仍然首當其衝。”1996年,“百隊杯”賽因經費問題沒有落實曾險些停辦,后經北京市體委、北京市足協緊急“救市”方使比賽得已照常進行。經歷了那次風波后,王斌感覺到了沒錢的窘迫。
除此之外,王斌又強調了場地問題。
“如果只是二三百支球隊比賽,北京市少年宮的場地應該能夠應付,但如果參賽隊特別多,場地問題非常不好解決。過去,一些學校是土場,人家還能借給我們使用,後來各學校都改造成了塑膠場地或人工草皮,人家出於對場地的保養需要,已經不再外借,而去體育場租場地,費用很高,我們的經費根本不夠。”
王斌說,根據現行政策,再過7年他就該退休了,他希望“百隊杯”在今後7年能夠形成一個相對穩固的傳統賽事,不要再像現在這樣常常為經費和場地發愁。
“我常常想,如果政府有關部門能夠扶持一下‘百隊杯’,使它再那麼民間,‘百隊杯’也許會有更大的發展。就像市政府每年要為群眾做多少件實事那樣,‘百隊杯’在某一年是不是也能算作其中一件,這是我最大的願望。”
百隊杯:跨越世紀的教科書
創立於1984年暑期的北京市百隊杯足球賽,至今已有32年歷史。回憶起當年的情形,這項比賽的發起人北京市少年宮活動部副部長王斌仍然十分感慨——
“北京市少年宮作為中小學生的校外教育機構,其職責是在假期及課餘為孩子們提供服務,豐富他們的生活,因此搞什麼樣的活動能吸引孩子、搞什麼樣的活動更適合孩子、搞什麼樣的活動受孩子歡迎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長期思索的問題。
“1984年夏天,那時候的中國足球還處在低谷,中國隊此前在世界盃、奧運會預選賽中相繼失利,可恰恰在這個時候,中央領導同志提出‘足球要從娃娃抓起’。針對當時北京市中小學生課外活動情況,而且又處在暑假期間,北京市少年宮又擁有一塊足球場,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百隊杯’應運而生。
“根據以往的情況,我們最初設想組織二三十支中小學球隊進行比賽,以豐富孩子們的暑期生活,於是向一些學校發了通知,並登報對即將舉行的比賽進行了宣傳。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這項比賽受到了中小學生的空前歡迎,竟然有一百多支隊伍報名參賽。看到有這麼多球隊報名,我們既興奮,又發愁——少年宮只有一塊足球場,以前從沒搞過這種規模的比賽,要是辦不好,豈不是讓孩子們失望。於是我們加班加點,把少年宮的足球場一分為二進行七人制比賽。我們前前後後忙活兒了一個多月,孩子們過足了球癮,各學校的老師對這項比賽也反映非常好。比賽結束的時候,我們還請到了當時的中國足協副主席年維泗為孩子們發獎。社會各界對這項比賽的支持,孩子們對足球的熱愛,堅定了我們把比賽繼續搞下去的決心。”
儘管“百隊杯”已有32年(至2015年)歷史,但它的名稱並非與生俱來。作為“百隊杯”歷史的見證人,王斌講述了“百隊杯”名稱的由來——
“1984年以前,由北京市少年宮舉辦的足球比賽大多叫‘北京市中小學生足球比賽’,而且由於當時所處的歷史及社會環境,我們不僅沒有為比賽尋求冠名的意識,而且舉辦這種活動的經費大多由上級主管部門撥付。
“1984年,報名參加這項比賽的隊伍超過了一百支,這對於北京市少年宮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在這種形勢下,我們產生了為比賽起一個新名稱的想法。因為當時的參賽隊達到並超過了一百支,我們想,乾脆就叫‘百隊足球賽’吧。另外,由於北京市少年宮此前從沒有搞過這麼大規模的比賽,所以又把它稱為‘百隊足球天地賽’,以此形容它規模大。後來,我們覺得‘天地’不大確切,就把這兩個字刪掉了。”
經過幾年發展,“百隊杯”從最初的一百多支參賽隊,逐年遞增,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已有接近千支隊伍報名參賽。由於當時上級主管部門撥付的經費較為有限,而“百隊杯”所要支出的費用又大幅增加,在這種情況下,王斌開始向社會“化緣”——
“雖然‘百隊杯’是一項基層的青少年足球比賽,但它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懷與支持,讓我最難忘記的是中國足球界元老韓重德同志,是他為‘百隊杯’找來了第一筆社會贊助,而且使我們意識到走市場化道路的重要性。
“起初的幾屆‘百隊杯’,我們基本依靠上級主管部門撥款舉辦比賽,但後來由於參賽隊數直線上升,經費越來越緊張。80年代中後期,通過韓重德同志聯繫,石家莊市長征膠鞋廠出資出物對比賽進行了贊助。我記得最初一筆贊助費是3000元以及該廠生產的一批足球鞋。現在看,這筆贊助數目不算大,但那時對我們而言已經相當可觀了。當年的比賽結束后,我們用足球鞋作為獲勝球隊的獎品,孩子們拿著足球鞋都非常高興。
“有了第一次嘗試,我們覺得讓社會力量參與到基層的青少年足球比賽中會使比賽本身更具吸引力,於是我們在每年暑期舉行‘百隊杯’賽前都尋求企業的幫助。在二十餘年間,諸如長征膠鞋、華英、古隱山、喜樂、奧德賽、可口可樂、安利等企業都參與過‘百隊杯’,它們對於‘百隊杯’的發展做出過不小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