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妮·達麗

斯蒂芬妮·達麗

本片又名《殺嬰少女》,由愛波·塔布琳和蒂爾達·斯文頓主演。影片圍繞一名心理醫師與一名被控謀殺自己孩子的16歲未婚媽媽之間的交流,探討墮胎、青少年的性教育等社會問題。

影片信息


譯 名:斯蒂芬妮·達麗
片 名:Stephanie Daley
更多中文片名:殺嬰少女
影片類型:劇情
片 長:美國:91分鐘
國家/地區: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色 彩:彩色
混 音:杜比數碼環繞聲
評 級:
Rated R for disturbing material involving teen pregnancy, sexual content and language.
級 別:USA:R

上映發行日期


美 國 2006年1月21日 ..... (Sundance Film Festival)
瑞 士 2006年8月9日 ..... (Locarno Film Festival)
法 國 2006年9月8日 ..... (Deauville Film Festival)
奧地利 2006年10月20日 ..... (Vienn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以色列 2007年1月19日 ..... (TV premiere)
德 國 2007年2月9日 ..... (European Film Market)
美 國 2007年4月20日 ..... (New York City, New York)/(limited)

所獲獎項


2006年聖丹斯電影節沃爾都·薩爾特(Waldo Salt)編劇獎。
2006年聖丹斯電影節陪審團獎提名。
2006年傑克遜·霍爾(Jackson Hole)電影節最佳導演。
2006年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愛波·塔布琳(Amber Tamblyn)獲得最佳女演員的美洲豹獎。
2006年伍德斯托克電影節,哈斯克爾·韋克斯勒(Haskell Wexler)獲最佳攝影。
2006年杜維國際電影節官方選擇獎。
2006年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官方選擇獎。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希拉里·布洛芙 Hilary Brougher
編劇 Writer:
希拉里·布洛芙 Hilary Brougher
演員表
角色演員
Stephanie Daley愛波·塔布琳
Paul蒂莫西·哈頓
FrankDenis O'Hare
MiriMelissa Leo
JoeJim Gaffigan
RhanaHalley Feiffer
Casey WhiteKel O'Neill
JaneDeirdre O'Connell
Mr. ThomasNeal Huff
Jack HutchinsonJohn Ellison Conlee
Lydie Crane蒂爾達·斯文頓
GeoffVincent Piazza
SatinCaitlin Van Zandt
Doctor LynnNovella Nelson
Mrs. WernerMarceline Hugot
PastorKaiulani Lee
ReporterSusan Ferrara
Mr. GilchristGene Galusha
Birth Class InstructorSusan Kerner
KarenTrisha LaFache
Detective MaddiganRich Lounello
Mrs. GilchristMarion McCorry
The LawyerDavid Rush Morrison
InternMichael Nostrand
Mr. ScalesiAli Farahnakian
Rhana's sisterAdelia Saunders
JennConstance Wu
製作人 Produced by:
Sean Costello ....producer
Doug Dey ....producer
Lynette Howell ....producer
Samara Koffler ....producer
Terry Leonard ....co-producer/line producer
Jen Roskind ....producer
蒂爾達·斯文頓 Tilda Swinton ....Lydie Crane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
David Mansfield
攝影 Cinematography:
David Rush Morrison ....The Lawyer
剪輯 Film Editing:
Keith Reamer
選角導演 Casting:
Nicole ArbustoJoy Dickson
藝術指導 Production Designer:
Sharon Lomofsky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
Inbal Weinberg
布景師 Set Decoration by:
Lenny Tso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by:
Bart Mueller ....(as Bart)
Kurt Swanson ....(as Kurt)
副導演/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Nicholas R. Bel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Mariela Comitini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Charles Leslie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winter unit
Nicole Real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winter unit

劇情簡介


只有女人,才最懂得女人的悲傷與無奈……也許,這算得上是法律心理學家琳迪·克萊恩受法院所託,接下的最讓人難掩惋惜之情的一個案例:一名新生兒,還沒來得及睜開眼睛看看這個花花世界,就永遠地離開了--只因為他有一個不知道責任為何物的16歲的年輕母親。而斯蒂芬妮·達麗也難逃罪責,她被控謀殺了自己的孩子,等待她的,除了道德上的譴責,還有法律上的制裁。
法庭上,斯蒂芬妮為自己辯解,聲稱自己從來都不知道已經懷有身孕,孩子生下來的時候就已經自然死亡,無知者無罪……琳迪的工作,就是開啟斯蒂芬妮的心門,看看她對罪名直接否認的背後,是否還隱藏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真相。
琳迪自己也即將成為一位母親,可是她也有著生活上的苦惱,幾近破碎的婚姻讓她心力交瘁,在動蕩中奮力掙扎。而且,她憑著作為一個母親的天性預知到,她那未出生的嬰兒身上正發生著什麼事情。在與斯蒂芬妮面對面的接觸、談話之後,琳迪慢慢相信,解開這個少女一直隱藏的秘密,對於自己未來的命運也是一件至關緊要的事情,兩個女人生活中平行發生的一切,將會導致她們進入一個承諾和實現自我的再循環過程中。

一句話評論


愛波·塔布琳以一種安靜、感人的方式,使得她的角色斯蒂芬妮·達麗擁有一種超凡脫俗的力量。
——《紐約時報》
影片避免了心理醫師與病人之間的那種問與答的調查方式,而是讓兩個女人做著情感上的交流與互動。原來女人們都地把懷孕所經歷的痛苦和困難默默地埋藏在心裡。
——《芝加哥太陽時報》
愛波·塔布琳和蒂爾達·斯文頓之間建立了非常堅固的表演互動,既不會過分浮華賣弄,也不會過於感傷脆弱,而是對她們的角色奉獻出了難能可貴的真誠與坦白。
——《好萊塢報告》
一個短篇故事被硬性地抻成了一部電影長片,節奏過於緩慢,由於主要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隨著影片接近尾聲,其吸引力也在逐漸減弱。
——《紐約郵報》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有關《斯蒂芬妮·達麗》的靈感出處,編劇兼導演希拉里·布洛芙(Hilary Brougher)的回答可謂言簡意賅:“在拍攝完《偷偷摸摸的日子》(The Sticky Fingers of Time)之後,我就一直想寫一個由角色駕馭故事的電影本子,可以說,《斯蒂芬妮·達麗》就是一個影響與改變的集中體現,代表著我們所認識的自我與我們突然發現的自我的衝撞與矛盾。我一直在思考‘拒絕承認’到底應該有一個什麼樣的具體概念,尤其是在文化與法律出現了某些相悖的情感理論時。有人將青少年稱為人生中‘最完美的時期’,但是我對這種表相下隱藏的秘密要更加感興趣一些,所以在我的意識形態中,斯蒂芬妮這個角色就應該有著16歲少女的外形,可是生活對於她來說,並不美好,而是粗暴且殘酷的。在我剛開始寫這個劇本的時候,報紙上連續出現那種‘學習成績優異的乖乖女向家人隱瞞了自己已經懷孕’的新聞頭條……我當時就想,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索的社會問題。”
確實,如果你從報紙上看到類似的新聞,肯定能感受得到希拉里·布洛芙心中的悲哀,但是,這些發人深省的案例,在近幾年來卻呈持續上升的趨勢。當布洛芙描寫斯蒂芬妮在拒絕承認、隱瞞事實、自我失控中的努力與掙扎時,卻發現這些問題並不只出現在未成年的少女身上,也可以讓一位成年的女性筋疲力盡:“於是,琳迪就捲入到斯蒂芬妮的案件中來,這個角色的原型糅合了我眾多好友的特點,他們惟一的共性就是,都已為人父母,正在經歷著身體、情感與精神上的深層挑戰。”女人在懷孕的時候,本來就是一個自我迷失和再發現的過程。同時,還要克服一些生理上的問題,作為一位未來的母親,你希望每一件事都能夠做正確,結果還是受到了自然與命運的力量的支配。另外,布洛芙也讓自己生小孩的經歷,成為影片的一個組成部分:“我發現,劇本一旦交插了兩個女人的命運,故事的發展就變得迅速起來,但是為了給這兩個角色之間找到一個相應的平衡點,卻也著實花了我不少的時間。在劇本完成後不久,我也懷孕了,並且在隨後的兩年時間裡一直忙於隨之出生的一對雙胞胎……我只能在孩子們睡著之後的零星時間裡精鍊和修改我的劇本,所以這個過程才會異常地緩慢。”
因此,我們可以將整部影片抽離出來兩個單獨的故事:其一屬於斯蒂芬妮,她的故事主要展現在記憶的閃回畫面中,那裡明白地表現了是什麼導致她拒絕承認自己的懷孕,至於現在,她只是一個失去了孩子的可憐母親;另一個屬於琳迪,她對現實的否定,更多是來自於她的過去所失去的一切--由於她們都被生活奪走了一些東西,所以兩人的命運是殊途同歸,那就是讓自己重新“完整”。能夠在影片的結局處找到答案,不僅對斯蒂芬妮和琳迪來說意義非凡,還包括正在觀看影片的人。
最終,斯蒂芬妮願意對所發生的事情負起相應的責任,這是一個與“信仰”有關的過程,信仰可以幫助她找對生活之路,即使是在沒有人幫助她的情況下。這也是為什麼影片將會結束於它開始的地方,而不是什麼一個星期或一年之後。斯蒂芬妮的信仰是否與所謂的“真相”相匹配?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能永遠都得不到正確的答案,希拉里·布洛芙表示:“在我調查研究過的幾個真實案例中,很多東西本來就是模稜兩可的,相似的情況也會發生在琳迪身上--她承認自己背負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必須用自己的信仰和感覺表達出來,也是時候重新做一些選擇了。斯蒂芬妮和琳迪的故事,顯示出我們的生活本來就是不確定和未知的,但這就是生命的本質。”
【關於社會問題】
影片所關注的都是一些現在最熱門的焦點問題:墮胎;青少年的性教育;故意使初生胎兒致死,是否可以歸於謀殺……
顯然,導演希拉里·布洛芙無心去傳遞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信息,只是想對目前這種狀況提出質疑--這些疑問是很難找到答案的,但卻是《斯蒂芬妮·達麗》一個組成部分:當道德上出現了無法確定的界線時,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呢?雖然斯蒂芬妮是一個有血有肉、真正的人,但她卻生活在一個似是而非的世界里。布洛芙就是想藉助影片表達這些存在於現實社會中的問題:“影片的結局處並沒有‘審判’斯蒂芬妮,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了‘審判’,就意味著‘結案’,表示斯蒂芬妮的故事結束了。然而,我希望這個故事可以繼續下去,所以我留給觀眾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那麼,這部影片所要講述的,是否是正面的生活、正面的選擇?在希拉里·布洛芙看來,答案顯然是肯定的:“雖然我無法斷言,但我相信我所要講述的生活,是積極向上的。在斯蒂芬妮的故事中,最大的悲劇就是她認為自己沒有任何能力,所以也沒辦法負擔任何責任。她看到自己與這個世界的聯繫是非常脆弱的,所以想要努力地保護它,這種被動性實在是太強烈了。我認為,我們經常拒絕給青少年實踐和學習社會責任感的機會,是非常錯誤的認知,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地幫助他們進行自我控制,而且過度的保護,往往會產生適得其反的結果。”
相信也只有到了希拉里·布洛芙手中,《斯蒂芬妮·達麗》所要傳達的簡單內容才會變得如此複雜且野心勃勃。故事有效地建立了一個描寫母性的平衡結構,兩位主角在互相交談之時迅速產生了共鳴--當一個人的體內孕育了一個新生命的時候,到底意味著什麼?兼具了期待與失去、希望與失望的過程,總能創造出一種十分有情感衝擊力的風格,可以說,布洛芙注入給整個故事一種有限但非常美好的沉思,對於觀眾來說,這可能是一些非常陌生的感覺,但是布洛芙最不想獲得的,就是任何意義的同情。

拍攝花絮


——斯蒂芬妮·達麗參加的狂歡Party是在電影公司的經理家的地下室拍攝的。

精彩對白


Stephanie Daley: What if what I believe turns out not to be true?
Lydie Crane: Then stop believing it.
斯蒂芬妮·達麗:如果我相信的卻不是真實的,那該怎麼辦?
琳迪·克萊恩:那就別再相信它。

製作發行信息


製作公司:
RedBone Films
Silverwood Films
發行公司:
Bleiberg Entertainment ..... (2006) (non-USA) (all media) (sales agent)
Regent Releasing [美國] ..... (2007) (USA) (theatrical)
Liberation Entertainment ..... (2007) (USA) (video)
其它公司:
Cinetic Media [美國] ..... sales
Goldcrest Post Production New York ..... audio mixing/on-line e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