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6條詞條名為王龍的結果 展開

王龍

抗戰時期革命烈士

王龍,原名王隆恩,1908年12月28日出生於江蘇省揚中縣三躍鄉翁家塘一書香之家。父親王聲甫是一位鄉村塾師。王龍自幼隨父攻讀古文,勤奮好學,天資聰慧,才思敏捷,所作詩文立論新穎,文筆流暢,深得師長讚許。1928年,他在一所私塾任教。

人物生平


王龍[抗戰時期革命烈士]
王龍[抗戰時期革命烈士]
王龍,出身於貧苦的農民家庭。1938年,與揚中的幾位有志青年一道,主動去丹陽管山邀請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北進揚中,為此被國民黨頑固派拘捕入獄。1939年4月參加新四軍,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副官處招待科副科長、新兵接待站站長等職,經常為運送槍彈物資和入伍戰士奔波於大江南北。他參加革命后,又陸續動員全家和親友投身抗日。1940年秋,調回揚中,任縣抗敵委員會主任。同年12月,任揚中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以後又分別擔任過山南(現丹陽市)、武進二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為解決當時我軍急需的人、槍、款和根據地初期的建黨、建政做了許多工作。1941年秋,調任中共京滬路北特委敵偽工作委員會主任,后又相繼任中共丹北中心縣委、蘇中五地委敵工部部長,一直從事瓦解敵偽軍的工作。1945年8月,任鎮江市市長。同年9月7日,在丹徒諫壁江畔與大批頑化偽軍遭遇,不幸被捕。面對敵人的刺刀,他毫無懼色,無比堅強,痛罵無恥的敵人,高呼“共產黨萬歲”等口號,英勇犧牲在丹徒鎮江邊的蘆灘上。烈士殉難處附近有座小橋,解放后被命名為“王龍橋”;1986年,鎮江市人民政府又在“王龍橋”附近建了“王龍亭”,樹碑勒石,以茲永久悼念感。

人物事迹


青年時代的王龍,為人正直。1934年,國民黨揚中縣三區區長鄂振聲假借名義搜刮民財,中飽私囊,百姓怨聲載道。血氣方剛的王龍出於義憤,向縣長告了鄂振聲一狀。鄂惱羞成怒,誣告王龍為1933年揚中農民暴動首犯之一。王龍遭到縣政府的通緝,避難至靖江縣教書。
抗日戰爭爆發后,王龍從靖江回到家鄉。不久,上海鎮江、南京相繼失陷。1938年2月,日軍開始騷擾揚中,國民黨揚中縣政府潰散,漢奸建立起偽維持會。王龍目睹國民黨派至揚中的賈長富團,不積極抗日,反與偽軍及當地土匪串成一氣,魚肉鄉民,於是不顧個人安危,相約了幾位有志青年準備前往江南與新四軍部隊聯繫,要求出兵揚中,為民除害。后因壞人告密,未能成行,王龍卻因此被捕入獄,后經人多方營救獲釋。
1939年4月,王龍奔赴溧陽參加新四軍一支隊,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新四軍里,王龍先後擔任了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副官處招待科副科長,新兵站站長等職,經常為運送槍彈物資和入伍戰士往返於大江南北。
1940年秋天,王龍調回揚中,任縣抗敵委員會主任;同年12月,任揚中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王龍在揚中工作期間,採取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依靠群眾,粉碎了日偽陸續進行的幾次大“掃蕩”,從而鞏固和發展了揚中的抗日民主政權。王龍在領導群眾開展抗日鬥爭的同時,十分關心人民生活。他走家串戶,同農民促膝談心,給他們講團結組織起來,一致抗日的道理。當他了解到普濟鄉長年農業歉收,農民生活困苦,就親自深入調查,傾聽群眾意見,決定發動和組織群眾興修水利,從封頭壩開一條新河,引長江水灌溉普濟鄉農田。他一面組織群眾開河,一面領導群眾同下鄉騷擾破壞的敵人作鬥爭,終於使新河在插秧前竣工。當年普濟鄉因開鑿新河獲得了農業大豐收。當地群眾讚不絕口,為了表達對抗日民主政府的感激之情,送了一塊“為民造福”的橫匾。
1941年秋天,王龍調任中共京滬路北特委敵偽軍工作委員會主任,后相繼擔任丹北中心縣委書記、蘇中五地委敵工部長。他堅決執行黨的有關政策,廣泛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利用敵偽頑軍相互間的矛盾,分化瓦解敵人,警告他們不要危害人民、破壞抗日,儘力做一些有益於抗日的事。不少偽頑人員在他的教育下,有的起義,有的為抗日民主政府送情報,幫助營救被捕人員。對於頑固不化與人民為敵的漢奸,王龍則堅決予以打擊、鎮壓;同時派遣一些意志堅定的抗日人員打入敵偽特機關,搜集敵方情報。
1942年,丹徒縣黃墟鎮駐有一偽軍連,王龍親赴黃墟找其連長羅雲高,要他不要為日軍賣命。從此,羅雲高在共產黨領導下掩護抗日活動,並於1944年起義。揚中縣偽警察中隊長崔振華,依仗自己手下有百餘人槍,魚肉百姓。王龍先派人警告他,后又親自登門,指出他是本地人,要為自己留點後路,不要欺負百姓,應為抗日做點事。崔表面上應承,願意為抗日效力,轉眼就投靠偽第十九師,變本加厲地反共反人民,王龍立即派人將其鎮壓。
揚中縣偽警察大隊長季廣根是個雙手沾滿人民鮮血、作惡多端的漢奸,王龍與揚中縣委研究決定用“反間計”,利用敵人之手,除掉這個漢奸。他先指使打入偽警察大隊擔任秘書的韓國良盜出幾張蓋有偽警察大隊印章的空白信箋,然後利用這些信箋偽造出季廣根與新四軍的來往信件,其內容有季廣根與抗日民主政府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以及季帶部隊反正後,新四軍允諾季為團長職務的內容。而後他又藉機將這些信件轉至日軍和偽縣長之手,使季廣根以私通新四軍的罪名,被日偽斬首示眾。
1944年,日偽在“清鄉”中失敗后,加強重要集鎮的偽化工作,丹徒縣姚橋鎮既設有偽區政府,又設汪偽特工組。國民黨頑固派也趁機勾結偽軍政人員進行反共,派特派員到姚橋活動。王龍通過打入敵特機關的翟嫦文、許瑞林等人及時掌握敵人的動向,擊斃了偽區長張克剛和汪偽特工組長蔣啟文,驅走國民黨頑固派的特派員。
1945年5月,中共蘇中五地委城工部長的交通員姚懷寶叛變投敵,偷了城工部兩支手槍,準備投靠汪偽94號特工站。王龍知此消息后十分焦急。因為交通員是熟悉地委活動地點的人物,對隱蔽在敵占區的地下工作人員也知之甚多,投敵後必使抗日工作蒙受損失,並影響鎮江城裡地下工作人員的安全。為迅速處理此事,王龍不顧個人生命安全,親赴鎮江城裡,找到打入敵人內部擔任日軍憲兵隊偵緝隊長的鮑海珊,要他立即幫助鎮江城裡的地下工作者搜捕姚懷寶。當他得知叛徒已在半小時以前抓獲時,才放心離去。
長期的工作勞累和艱苦的鬥爭生活,王龍患了嚴重的肺病和胃病。疾病無情地折磨著他,有時大口大口地吐血,但他心裡仍牽掛著黨的工作,堅持戰鬥。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時,王龍被任命為鎮江市市長。他更加忘我地四處奔走,開展工作,為解放鎮江城日夜奔波。1945年9月7日晨,駐鎮江偽軍發生內訌,有一個排偽軍攜槍出城,經丹徒鎮渡長江往和尚洲投誠新四軍。王龍聞訊即從諫壁王家花園出發,於上午10時趕到丹徒江邊,不幸被捕。面對敵人的刺刀,王龍毫無懼色,痛罵無恥的敵人,高呼“共產黨萬歲”等口號,英勇犧牲在丹徒鎮江邊的蘆灘上。
噩耗傳來,人民無不悲痛。9月14日,蘇中五分區黨政軍民4000餘人參加追悼會,隆重公祭王龍,痛悼鎮江人民的好市長!
鎮江人民為了紀念王龍,將他殉難處附近的小橋,命名為“王龍橋”。1986年,鎮江市人民政府又在“王龍橋”附近建了“王龍亭”,樹碑刻石,以茲永久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