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焦慮症

兒童焦慮症

兒童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是因心理、社會及遺傳因素引起的緊張、莫名恐懼與不安。兒童焦慮症不同年齡的患兒表現各異。幼兒表現為哭鬧、煩躁;學齡前兒童可表現為惶恐不安、不願離開父母、哭泣、輾轉不寧,可伴食欲不振、嘔吐、睡眠障礙及尿床等;學齡兒童則上課思想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不願與同學及老師交往等。兒童焦慮症的主要治療方法是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及其他治療。兒童焦慮症會影響兒童生活和學習以及身心發育。兒童焦慮症經治療預后大多良好,主要依賴於患兒家庭環境及患兒自身調節能力。

就診科室


● 兒科、神經內科、感染科或內科

病因


● 兒童焦慮症是因心理、社會因素及遺傳因素所致。
● 心理社會因素:早期母子分離和情感需求未滿足兒童易發展為分離性焦慮。行為主義認為焦慮和恐懼情緒通過條件反射學習而獲得。而焦慮特質或神經質的母親,易將不良情緒投射給兒童,使之出現焦慮傾向。刻板、嚴苛的教養及強制要求可使兒童產生持續性焦慮、矛盾與恐懼,患兒多來自父母過度關注和過度干涉的家庭。
● 遺傳因素:雙生子同病率高,約20%患兒一級親屬中有焦慮障礙,認為是父母焦慮情緒對兒童長期投射的結果。發生率以年齡大的兒童為高,而在大年齡組中,則以女孩為高。

癥狀


● 兒童焦慮症不同年齡的患兒表現各異:

幼兒表現

● 哭鬧、煩躁。

學齡前兒童表現

● 惶恐不安、不願離開父母、哭泣、輾轉不寧。
● 食欲不振、嘔吐。
● 睡眠障礙、尿床。

學齡兒童表現

● 注意力不集中。
● 學習成績下降、不願與同學及老師交往。
● 或由於焦慮、煩躁與同學發生衝突,繼而拒絕上學、離家出走等。

其他表現

● 胸悶、心悸。
● 呼吸急促。
● 出汗。
● 頭痛。
● 噁心、嘔吐、腹痛。
● 口乾、四肢發冷。
● 尿頻、失眠、多夢。

檢查


● 確診兒童焦慮症主要依靠血常規、精神科檢查、生長激素水平測定、甲狀腺功能檢查。

血常規

● 血常規常作為一種篩查進行,白細胞計數等可提示有無感染。

精神科檢查

● 可根據臨床特點、起病形式、病程和患兒的情緒體驗作出診斷。

生長激素水平測定

● 生長激素水平測定可查看生長激素水平是否正常。

甲狀腺功能檢查

● 甲狀腺功能檢查可發現甲狀腺激素水平是否處於正常。

診斷


● 醫生診斷兒童焦慮症,主要依據精神科檢查等進行診斷。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精神科檢查:根據臨床特點、起病形式、病程和患兒的情緒體驗作出診斷。

鑒別診斷


● 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焦慮症的癥狀,容易與兒童焦慮症混淆,如正常的緊張、藥物伴發的焦慮癥狀等。
● 如果出現上述不適表現,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進行詳細檢查,請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 醫生通過檢查可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對於兒童焦慮症的治療,主要依靠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及其他治療。

心理治療

● 心理治療是指臨床醫師通過言語或非言語溝通,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係,應用有關心理學和醫學的專業知識,引導和幫助患兒改變行為習慣、認知應對方式等。藥物治療是治標,心理治療是治本,兩者缺一不可。

藥物治療

● 對於嚴重的焦慮症患兒,應予抗焦慮藥物治療,如應用丁螺環酮、苯二氮卓類藥物如地西泮、勞拉西泮、阿普唑侖,以及抗抑鬱葯如多慮平、西酞普蘭、舍曲林等。

其他治療

● 查明病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解除誘發焦慮症的心理應激因素,如家庭環境因素、學校教育因素。
● 生物反饋治療,進行放鬆訓練,治療緊張和焦慮不安。

危害


● 會導致兒童情感敏感、心理障礙,影響社交和學習。

預后


● 兒童焦慮症經治療預后大多良好,主要依賴於患兒家庭環境及患兒自身調節能力。

預防


● 生活中應鼓勵兒童表達自己的情緒,傾聽兒童訴說,不與兒童爭論,減輕兒童的焦慮、恐懼。
● 保證兒童有足夠的睡眠時間和充分的娛樂時間,幫助兒童樹立信心,讓兒童培養起堅強的意志和開朗的性格。
● 家庭氣氛和睦,師生關係輕鬆愉快,給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